几个演示实验的改进

分类: 西安市课题 |
【摘
【关键词】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往往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而材料易取、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效果显著的实验更是激活课堂的着力点。一线老师深有体会,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老师授课的进度和教师的心态,漂亮的实验,会让师生一节课如沐春风,学生感觉惊喜连连,意犹未尽。而糟糕的实验让学生感到沮丧,让教师有很强的挫败感,应该说是实验经常让我们几多欢喜几多愁。
“做实验”,“改实验”与“创实验”对教师来说,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三个层次要求,层层递进。绝大多数的实验,我们按照课本上的做法,可以得到不错的实验效果,但也有一些实验,我们实际的操作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实验操作不易成功、实验方案不严谨、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结果误差大、不够环保或者实验过程繁琐、冗长,影响课堂进度,很大程度上无法辅助我们的教学,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改进与创新。根据个人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和对实验的探索,就课堂上的基础演示实验,进行了简单的改进,下面做以简单的介绍:
一、酒精灯火焰的探究
如何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课本上建议用长木条横放于酒精灯火焰上,此实验现象挺明显,效果也不错,但实际上远处的同学往往看不清楚,老师势必得举着木条走到后面去,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鉴于此,我改用滤纸来完成,将滤纸横着伸入酒精灯火焰处,然后迅速的取出,就可以在纸上看到清晰的黑色圆圈,从而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这样的好处是:黑白纸的比对,非常明显,远处的同学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简单明了的解决了实际问题。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空气的成分一节课中,我们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的氧气就等于回流的水的体积,从而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了说明消耗的空气的体积等于回流的水的体积相等,很多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都用到了胶头滴管,借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说明这一理论,但是能不能用准确的数字或者实验证明这一理论,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呢,我改用了右图(一)的装置。两支10毫升的小塑料注射器,一个集气瓶,一个橡胶塞,以及红墨水、蒸馏水。先给空试管塞上橡胶塞,然后在量筒中注入滴有红墨水的蒸馏水,拉动其中一支注射器,使得量筒内的液面处于某一整数值(最好是30或40或50,便于观察),读取数值。再拉动另外一支注射器,使得其刻度至10ml,此时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量筒内的液面下降了10ml,从而很好地说明消耗的气体的体积等于回流的水的体积。
三、分子运动的实验
教材实验我们发现这个实验有以下几点不足:1、药品用量大,实验用时较长
2、浓氨水挥发性很强,刺激性气味很浓,不环保,同时无法认识到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快 3、原实验装置只能在讲台上演示,不能移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基于以上几点,我对实验进行了一次次的改进。为了减少实验用时,我给浓氨水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固体,抑制浓氨水水解反应,促使氨气分子扩散,减少了反应等待的时间。考虑到实验结束后,每次打开大烧杯,都会有特别刺激的气味,给学生清洗仪器带来麻烦,所以我将整套装置放在水槽中完成,等实验结束后,直接向水槽中注入大量水,以此减少氨气分子扩散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这样做效果还不错,但是所用氨水量大的问题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再三考虑后,采用了这样的装置(如右图二),先把小树枝去掉几片叶子,留下它的茎,然后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固定上去,让棉花团和绿叶交错分布,然后把小树枝插在小橡胶塞上,并把小橡胶塞固定在一个饮料瓶的瓶盖上,再将这一整套固定于大的橡胶塞上,给饮料瓶的瓶盖上滴入几滴浓氨水,迅速的将集气瓶倒扣上去,很快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效果。我用的是花椒树的树叶,原因是小树枝上有很多的刺,直接将棉花插在刺上就可以了。当然为了做好对比实验,可以将这两套装置放在大烧杯中完成,一只大烧杯中盛放热水,另外一只大烧杯中盛放凉水,端着烧杯可以前后移动,从而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四、分子间隔实验
课本上有两个实验,一:用手堵住吸取有空气的注射器的前端,用另一只手去推动注射器,发现很容易能够推动,说明气体分子间有间隔。二:同样的操作,只是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换成水,发现基本上推不动,课本本意是想说明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可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就提到,这样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液体分子间没有间隔。如何说明液体分子间有间隔呢,还得用到经典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怎么证明呢,我用了这样一套装置(如右图三)。一只大试管,带有长直导管的橡胶塞。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