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2009-11-19 18:21:01)
标签:

教学

设计

教育

分类: 教学教研

4、你能根据这题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来解答吗?

1)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展示做法,教师点评。

5、课件演示练习题:美术小组有学生24人,美术小组人数比航模小组少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解答,展示做法。

2)师生共同评价。

6、比较例题和练习题。出示课题: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7、激发知识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在学生展示成果与数学知识的建构中,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质疑或教师的引领,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互相补充、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联系生活,深化拓展(以学生的展示为主)

1、看谁做得快。

养殖大户王伯伯家养了很多兔子。其中白兔有600只,白兔的只数比黑兔多2/3,王伯伯家养黑兔有多少只?

(可以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先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着重使学生找准单位“1”的量,能较快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编题我最行,并解答。(星星小学五年级)

(编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

3、光明小学在六年级各班做了一项你最喜欢哪一类球类活动?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喜欢篮球运动的有60人。

2)喜欢羽毛球运动的有30人。

3)喜欢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比足球多1/4

4)喜欢排球运动的人数比篮球少1/10

5)喜欢羽毛球运动的人数比乒乓球少1/6

A、选择相关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设置成抢答题,基本分是100分,答对一个奖10分,答错一个扣5分,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分数多。)

B、学生反馈,全班交流。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题,通过抢答后比哪一个小组分数多,有助于提高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在做题中区分出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评价体验,畅谈收获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比比谁的收获多?

 

教学反思:

    1、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从学生熟悉的课余兴趣小组入手,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组合,从而生成新的分数问题的应用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学方式,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和点拨,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已经掌握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会找单位“ 1”,会画线段图找数量关系。因此,例题出示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寻求解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题思路。最后比较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在结构和解题思路上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但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数学情感态度获得体验,价值观得以发展。

    3、学以致用。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练习题,有层次、有坡度、注重实效性,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分析数量关系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前后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开放性的评价及小结,让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尝试到胜利者的喜悦,对自己更加自信,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以此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1)   (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