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一场戏的几种新方法尝试
(2020-07-13 09:24:19)
一、《雷雨》节选的整体性解读
关于《雷雨》节选解读的整体把握,应该有两个方面的主要联系: 第一个方面是把节选的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戏与同一幕此前的戏联系成一个整体。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一个片段,但如果单独分析这个片段,是不能把握它的根本意义的。因为这个片段是由此前片段发展而来,又向下一个片段发展而去的。因而,把握这个片段的意义就既要与此前片段相联,又要与此后片段相联。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一场戏,如果单独来看,周朴园是虚伪的、冷酷的,老谋深算的,鲁侍萍是善良的、柔弱的、高贵的。但是,联系此前的情节,就不止是这些内容。在他们相认之前还表现了这样几种内容:周萍与四风的恋爱,但是,周萍要离开四风到矿上去了,约四风晚上相会;周萍与繁漪的乱伦,但是,周萍要结束这种见不得人的关系了;鲁侍萍来周公馆找女儿回家,怕女儿重复自己的悲剧;但是,在周公馆看见了非常熟悉的环境和自己年轻时的相片……最后发现是三十年前曾经相爱又抛弃了她的周朴园的家;女儿正在他家做工。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戏与此前戏的相联,就把鲁侍萍的悲剧和《雷雨》的主题深化到一个更深刻的程度。她最恐惧的是女儿重复她的悲剧,但女儿正在重复她的悲剧;她恨给她造成悲剧人生的周朴园,但是一当与周朴园相见,她又是那样唤起了柔情;周朴园没有忘记他曾经爱过的“女下人”,以保留她用过的大柜、不开窗的习惯、补过的衬衣,还有摆放她的相片,并且还要穿那件旧雨衣。但是,当鲁侍萍真的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又恐惧她败坏了他的好名声……。
当然我们还可以与第一幕相联,与第三幕第四幕相联。这是在《雷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解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认一场戏。我们当然不是讲解整部《雷雨》,但是有了这种整体把握的前提,就会把《雷雨》的灵魂带入到那场戏的分析之中,而不单是阐释周朴园的冷酷、虚伪和鲁侍萍的善良与高贵。
第二个方面,是把展演在舞台上的戏与没有展演在舞台上的“戏”联系成一个整体。《雷雨》的整体,是既包含展演在舞台上的周朴园与侍萍和繁漪的戏,又包含没有展演在舞台上的戏。没有展演在舞台上的戏,虽然隐秘在历史深处,只是由人物交代出来的,但却是展演在舞台上的戏之根,展演在舞台上的戏是由它发展而来的。因而,解释侍萍与周朴园邂逅的戏就必须结合那没有展演在舞台上的戏。那没有展演在舞台上的戏既有周朴园与侍萍的真挚之爱,又有周朴园对侍萍的绝情抛弃。由周朴园对侍萍真挚之爱到对侍萍绝情抛弃的变化,就是周家为周朴园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礼。正是经由门当户对的婚姻,周朴园才发生了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并导致许多人的人生悲剧。
门当户对的婚姻构成了《雷雨》悲剧的发动机。周朴园顺从了家庭的意志,娶了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而在大年三十把侍萍母子逐出家门。侍萍投河,这就重复了她母亲的悲剧。侍萍被一个善良的人救了,之后就开始了她悲剧的人生。解读周朴园与侍萍相认的戏与此前“戏”想联的意义在哪里呢?周朴园与是侍萍是曾经发生过真正爱情的——一个阔家少爷爱上了一个“女下人”;周朴园婚前是一种人,婚后成了另一种人;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悲剧是被家庭门当户对婚姻方式所造成的;侍萍的人生悲剧是周朴园所造成的。这对侍萍与周朴园再一次相遇是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一对曾经恋并生了两个孩子的男女时隔三十年再一次相遇了;周朴园曾经爱过侍萍,而且现在还留恋着侍萍(摆放梅侍萍的相片等),但是,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又是那样的恐惧和无情;而侍萍本来是到阔人家找女儿的,当她发现阔人家的主人就是曾经爱过他又抛弃过他的周朴园的时候,她的心灵是翻江倒海五味杂陈。但是,她还是努力地让周朴园认出她就是当年的侍萍……。但最终周朴园还是绝情地打发了侍萍。周朴园的绝情仍然与他门当户对的婚姻有关,仍然是他由门当户对婚姻转变产生的思想所起的决定作用。
二、《雷雨》解读的文化人类学方法
周朴园的门当户对婚姻就是他的“成人礼”仪式,这个“成人礼”不仅是他的家庭对他的规范,也是整个社会对他的规范。因为结婚中的人生转变是整个社会对青年人的规范。那既是一种阶级的制约,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规范,因而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类似于社会制度的力量,作为个体的周朴园是没有一点儿力量进行反抗的,因而周朴园压根也没有想到反抗。周朴园要遵从家庭和社会的规范,从个人爱情转入家庭要求的婚姻,从一己自由转入家业振兴。
周朴园与侍萍的爱情类似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爱情,被社会规定的贾宝玉和薛宝钗“金玉良缘”婚姻给毁灭了。贾宝玉并没有在那场相当于“成人礼”的婚姻中就范,从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思想,但是他的出家,或者“石头记”神话象征他重返大荒山重新成为一块石头,也是他爱情和人生的悲剧。与贾宝玉不同,周朴园顺从了那一文化传统对他的规范,抛弃了自己的爱情,从此变成另一种人。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可以参见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使我们对《雷雨》的悲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者也可以说,使我们接触到了曹禺所说的“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的东西。
相当于“成人礼”的结婚仪式,使周朴园发生了最为重大的人生转折。这就造成了周朴园相当复杂的思想意识。而这种复杂的思想意识只有用精神分析方法才能解读得更清楚。在相当于“成人礼”的仪式中,周朴园把那个成人礼的外部事件转换成了两种心理事件:一种是那个成人礼事件使他产生了做一个“成功人士”的梦。原型理论认为,人的潜意识心理中有一些典型角色,它是来自神话的,但是特定的情境会“激活”那种原型角色。周朴园的结婚仪式在规范他放弃自己爱情转入家庭责任的时候,就激发了他在社会上做一个“成功人士”的梦。正是这种英雄梦心理的形成,使周朴园产生了以在社会上成功为惟一目标的畸形价值观。正是这种畸形价值观使他不惜以牺牲许多小工生命为代价获得自己利益最大化。他的“成功人士”梦使他成为一个心狠手辣、唯利是图、不顾人死活的冷血资本家。
另一种是把结婚的外部事件转换成了自己的潜意识。在社会上做一个成功人士的英雄梦,压抑了他的爱情,形成了他的一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心理及其表现行为。周朴园以为他就范于家庭规定的婚姻驱逐了梅侍萍从而造成了梅侍萍的投河而死。于是,他就以纪念的方式,摆放侍萍用过的物品和照片,而且,时隔30年,他还保留着侍萍生产时不开窗的习惯,保留着侍萍用过的大柜,保留着侍萍缝补过的衬衫,保留着侍萍的照片,并且堂而皇之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与此同时,他对繁漪是那么冷漠和冷酷,以家长命令子女似的命令繁漪喝药、上楼等等。按照精神分析方法分析,周朴园的这些行为就是“症候”。精神分析方法认为,哪里有症候哪里就有潜意识。所谓“症候”就是一种反常行为现象。周朴园以摆放侍萍用过的物品和照片的方式纪念侍萍,那是他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被他对侍萍爱的潜意识支配的。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虽然被“成人礼”的婚姻破坏掉了,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消失,以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存在他的心理深处,并且驱使他以纪念和忏悔的形式表现出来。周朴园实际是患了强迫症的,他总是受到一种心理能量的支持,他对侍萍物品的保留是他以一种新的仪式对原来“成人礼”仪式的替代。一方面用这种侍萍的在场否定那个门当户对和相当于成人礼的转换仪式,另一方面也是对繁漪在场的否定。
周朴园与有钱有门第小姐的婚姻,造成了侍萍及其儿女的悲剧。侍萍相信了周朴园当年的热恋追求与信誓旦旦(这些没有描写出的东西被周萍与周冲对四风热烈的爱所补充了),但是正如她后来对女儿四风所说的:“你不懂,你不知道这世界太——人的心太——”。侍萍担心女儿也重复她自己的悲剧命运,因为侍萍自己就没有听母亲的话从而重复了母亲的人生悲剧。当她来到周公馆找女儿,与三十年前的恋人也是给她带来悲剧命运的周朴园邂逅,起初还牵出了她的柔情,但是,当周朴园怀疑她是来敲诈他的时候,她才醒悟周朴园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周朴园。当她进一步知道,女儿就是在周朴园家重复着她的悲剧,而且还和自己儿子周萍怀了孩子,她受到的打击如五雷轰顶。最后,女儿和儿子双双自杀,作为母亲,她承受的痛苦和悲剧性是比毁灭生命更沉重的。
周朴园与繁漪没有爱情,这就导致了周朴园对繁漪不在场的潜意识思想和行为(参见《来自心灵深处的矛盾》,戏剧文学2019年第8期)。而他的这种行为就导致了繁漪的孤独、寂寞和痛苦,繁漪把爱的需求转向了周萍,周萍恰恰存在一个仇父恋母情结,而繁漪作为后母恰恰使他冲破那个人伦禁忌有了理由。当周萍认识到那是不该发生的乱伦而把爱从繁漪那里收回来而去爱四风的时候,就一方面造成了繁漪的疯狂报复,另一方面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自己妹妹发生了乱伦。周冲也是热烈地爱过四风的,但他从母亲繁漪那里知道繁漪曾经和哥哥乱伦,而哥哥又和四风乱伦的时候,那样一个阳光透明的少年经不起这样的打击,触电身亡。最后,繁漪也觉悟到了自己恶魔性的残忍,也终于疯掉了。周朴园则在亲人死的死疯的疯的悲剧中忍受着痛苦的煎熬与折磨。
发生在舞台上的故事,和没有发生在舞台上的此前的故事,是一个“雷雨”故事的整体。我们必须把展演在舞台上的故事与没有发生在舞台上的故事看成是一个整体。正是《雷雨》故事的这种整体观,使我们看到了《雷雨》那个没有发生在舞台上的此前的故事,恰恰是发生在舞台上故事的根源,从而弥补了只注意舞台上的故事而忽略此前故事对《雷雨》肢解解读的缺憾。那个没有展演在舞台上的周朴园的婚姻之所以是极为重要的,就在于,周朴园是在那个相当于“成人礼”的婚姻中,完成了人生方式的重大转变,经由那个“成人礼”周朴园成了另一种人。周朴园婚姻“成人礼”的文学人类学方法的解读,应该是解释了周朴园何以成为另外一种人的最合适的方法。周朴园在葬送自己爱情承担起振兴家业使命的时候,那个英雄梦则使他走上了一条毁灭人性的人生道路;而他以做一个“成功人士”的选择从而放弃自己真挚爱情的时候,那个真挚的爱情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并没有被彻底消灭。这就造成了周朴园种种的“症候”。对此,精神分析方法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合适而且十分必要。
节选的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的解读,在这样一种整体把握中,就会达到一种更深入的程度(《爱情情结与阶级意识纠葛与冲突》,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