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传正眼之二:中医脉诊的几大误区(汪门真传)

(2013-03-29 19:26:17)
标签:

天下无癌

汪志伟

汪子全息脉诊疗法

一品方脉

王光宇

分类: 师说

师传正眼之二:中医脉诊的几大误区

 

误区之一:脉诊虚无论

 

中医最可悲的事情,就是脉诊虚无论。脉诊是中医惟一能定量定性的诊断手法,所以称为“切”。切,是确切、剀切的意思。不搞脉诊,准确性的依据是什么?脉诊是中医的瞄准镜,这个东西丢了,治疗的精准度就会下来。越治不好病,越没有人信中医,搞中医的人自己也不信中医,都是因为脉诊这个根丢了。

有些中医自己不会脉诊,也不信别人能脉诊,甚至攻击中医脉诊,大谈脉诊无用无功,这是非常可悲的。有些人总是引证李时珍的话,说脉诊是四诊之末。那是误会李时珍的意思了。要不然李时珍自己为什么要写脉学?这个末,是时间的末,不能功能的末。脉诊是在望闻问诊之后的最后一环,是一锤定音,是最后拍板,定夺,好比是将望诊、问诊、闻诊的信息都汇聚到了首脑机关这里,等待司令部的决断。司令部凭什么来决断呢?就凭这个脉。

脉周行全身,最真实地反应了生命机能的动态信息,就像一根电话线一样,第一时间直接传输前线的讯息。司令部根据这个信息,就能在前三诊的基础上做一个统筹,一个高屋建瓴性的战略决策。但是现在的中医这个决策过程没有了,弱化了,虚无了。一些中医不拿脉,或者一边搭脉一边三心二意,这是很可悲的。没有脉诊中医的诊断就不完整,你怎么定性,怎么定量,怎么分经,怎么辩证,这都搞不清楚,那怎么处方,处方怎么可能有效呢?

你们学不会脉诊,就不要当中医。

 

误区之二:脉诊全能论

     

     有些患者把我神话了。你们要清醒。中医的脉诊不是万能的。过去有些中医一手拿脉,一手写方子,对一些套路病是可以的。但到我们这里来的,你都用不了这个方法。为什么呢?许多找到我们的人都是走投无路过来的。按套路能治好的病你见不到。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现代人的疾病太复杂。越是城市人的病越复杂。我记得30年前人的脉很简单,西藏人的脉很单纯。我到内地这10年,感觉到人的脉越来越复杂,可能是患者多了,各地人都多了。脉太复杂了,手术之后脉相改变,吃激素脉相也改变,脉诊要与时俱进了。

任何人,任何医学都不是万能的。如果你把脉诊万能了,可能就会忽略望诊,尤其是面诊。面诊很重要,舌诊必不可少,所以能合色脉药为神。脉是阴,色是阳,两者不可偏废。一些人过分神话脉学,神话脉诊,那也是无益的。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脉诊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脉诊是万万不能的。

 

误区之三:脉诊和临床脱节

   

    现在脉诊有一种倾向,就是和临床脱节了。如果仅仅作为研究是可以探索的,如果把这些当成中医的脉诊,那是非常危险的。你们几个都有这个毛病。脉诊是为临床服务的,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你把人诊断出来了,那只算万里长征迈出了一小步,也可以说一点用都没有,诊断要指导临床实践。

西医搞了一个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好像能查出500种过敏源,这个诊断有意义吗?有,有做实验写文章的意义,对临床一点用都没有。我学医的时候,脉诊就不是这样的。这个药能不能用,不是心里猜的,而是要有脉的指征。用在哪里,用多大量,需不需要相须相使,相杀相畏,都靠脉相来决断。你们学脉诊不要搞哪一套,你再精确也代替不了西医的仪器,西医已经解决的问题,不要再下浪费精力。中医要生存,必须要向西医盲区进军。

脉诊要为临床服务,既要诊断精准,又要能指导临床。有是脉,用是方,用是药。诊出来不算本事,要把人的病治好才是医生的本分。

 

误区之四:粗放脉诊

 

我一生最大的精力就是做了两件事:一是全息脉诊,一是全息药阵。脉诊的优势是什么,是整体观。你们的书本上天天都说整体观,但到临床全部是盲人摸象。

古人说得清清楚楚,三部九侯,分经定位。可现在几个人在用这个方法,我们的脉诊资料,每一个人的都是一篇大文章。你看看那些名家的病案,名家的资料,顶多两三个字:细,细数,脉数,浮数。这是整体观吗?这是粗放诊断。

整体观是深入局部,深入本质,深入各层之后回归全局的诊断。疾病是错综复杂的,往往东边日出西边雨,上盛下虚,阴阳错杂,寒热往来,这才是疾病的本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都是错杂的。我行医这么多年,没有见到过纯实无虚,纯虚无实的病人。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人就是在阴阳之间的。粗放脉诊就不算脉诊,害人害医。听说高等中医教育脉诊只有4个学时了,这样要不了多少年,中医基本上就看不了病了。学个钢琴还要十年呢。我的几个孩子,从小就让他摸脉。不告诉他这是什么脉。十几年下来,功夫就长在身上。中医从开始就要摸脉。

 

误区之五:手法错误

 

学个二胡还有手法呢,脉诊怎么能没有手法?我的一个学生跟着北京的教授实习,用我的手法给人拿脉,结果被他老师的博士生教训了一顿。他们哪里见过我这种拿脉啊。

把三个手指放在寸关尺就是脉诊了?有些人还知道浮中沉,有些人就稀里糊涂把手指放在哪里,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姿势。你们有的人把手指放在上面几分钟连脉都找不到,这可怎么得了。脉是一个大文章。你的手指是和脉对话的,有些脉比较活,比较清晰,你不用手法,它的信息就明确地告诉你。有的脉是一个闷葫芦,你要用手法才能撬开它的嘴。

你能审出别人审不出的东西,你就是福尔摩斯。脉为什么告诉你,因为你有手法。你拿个钢琴为什么弹不出钢琴家的调子呢,因为他有手法。手法是靠练的,别人是临深渊而望浮云,你是胸中自有丘壑,你才能在这行里立身。

 

误区之六:读脉错误  

脉所取的只是像。像就有真相和假象。脉也会骗人,但它只能骗粗枝大叶马虎大意的人。只要你诊脉的功力足够,脉就是真相。舍脉从证是没有的事情,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领悟脉的意思。任何脉都是具体时空的,具体人的,你不能脱离这些条件。

人说话不能离开语境,脉也不能离开语境。你要懂脉语,才能读脉。脉弦是什么,是争脉,是阴阳二气争斗。这表明体内不和。所以张仲景用小柴胡汤,所以程钟龄用和法。这是这个脉的本质。王光宇的脉法独取弦脉,这个人很有悟性。弦脉是病脉,多是初病脉。因为正气还能挺身和邪气斗争。脉相有多少种?28种,远远不够,有成千上万,也只有甲乙丙丁。你要把脉相本源的意思读懂,才能自由组合,解读脉相的深层意义。

 

误区之七:用药处方不据脉

脉相清楚了,治病的思路就清晰了。弦脉和之,和是要有实力的,所以用人参,鼓舞正气,正气起来,和才能有基础,不然谁和你讲和?黄芩是清热的,用量看舌相、数像和有无口苦;半夏是散寒的,看舌相,看脉中寒意,这两个是祛邪。邪气不打是不会走的。柴胡在人参的支持下,在姜枣草的拥护下,升阳而起,疾病就解决了。就是这么个小方子,你说哪一味用药能离得开脉诊?张仲景是就是这么看病的,脉证合参,他是祖师爷。

你们看到书本上的那个量是死的。药量在脉里。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是量,其实是脉。脉诊决定药物用量。100个人用小柴胡,100个人的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中医的秘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