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如何听讲座?
(2022-11-04 14:45: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理念观点 |
如何听讲座?
李明哲
听讲座,那谁还不会?未必。我发现,实际情况,还真不是人人都会听。
我是这样听讲座的:不仅听他们讲座的内容,还听他们是怎么做讲座的。
讲座里无非两个东西:理论和实践。那么,衡量讲座质量的标准就是这么两个:是不是自己的理论?是不是自己的实践?各占多大比例?——以此标准来衡量,撇开外在的头衔、荣誉或自我标榜,伪专家们就无所遁形了。
一方面,如果不是自己的理论,讲座谁都可以做。你拿一个选题,网上搜索,复制粘贴,PPT不就出来了?在资讯如此发达的这样一个时代,手指头一动什么没有?
我第一次听讲座,讲座人知道得真多啊,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这种讲座,是小儿科。
我听过一些所谓的专家讲座,大多是,这方面的研究,欧美人是怎么说的,国内A权威是怎么说的,B专家是怎么说的,C学者又是怎么说的……先生,你是怎么说的啊?然而,没有。你这个讲座连发表的水平也达不到啊!论文发表对引用有严格限制,超过一定比例,视为抄袭。抄袭之作,怎么还好意思拿来做讲座啊?
第二方面,如果没有自己的实践,你的所谓讲座也不用听了。这方面,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讲座又是这样的局面:A名师是怎样做的,B名师是怎样做的,C名师又是怎样做的……先生,你是怎样做的啊?然而,没有。我某次投稿,用来以“案”说“法”的,是拿我自己发表的实践案例,引用超出比例,那都不行,何况你拿别人的东西!
这样的伪讲座实在太多了。我就听过一个关于名师研究的讲座,通篇都是介绍别人,还好,也听得出他有自己的东西的,那你以身说法多好啊!别人的东西再好,和你有什么关系呢?别人的东西适合别人本人讲好不好啊?
我发现的现状就是:搞教育教学理论的专家们缺少实践,别人不服。先生,你来上堂课我看看。光说不练假把式。而一线教学实践工作者中,名师是极少数人,所以前者又不服后者。
我的结论就是:有自己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以这个正常的起码的标准来衡量,能称得上讲座或报告二字的,就很少了。别看PPT做得多高大上,图啊表啊什么的多么精美,那都是唬人的玩意。自己衡量一下,把别人的东西都还给别人,你还剩下几张PPT啊?
某年,我听北京一专家的讲座,她谈的是深度学习。人家是搞理论的,但是讲座里多是自己深身一线的实践调研材料,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实践,够专业!真生动!
但这样的真专家的真讲座,太罕见。所以,我最喜欢听的就是名师的讲座,因为他们有自己卓越的实践,也有提炼于自己实践基础上的自己的理论,耐听!受用!
最近听过的某省级专家,叨叨叨,内容就一个:她所讲是形式,外表怎么包装,也就是怎么造假。至于怎么做研究,没有,大概她自己也不会吧。
为什么这样的伪专家伪讲座越来越多呢?屁股决定脑袋。主办方多势利,他们看屁股,不看脑袋。君不见一些QQ群里,某人放个屁,大家捏着鼻子大喊真香吗?他们看的是屁是从那个屁股出的。
我第一次做讲座,就有编辑现场向我约稿。我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有一些实践和对实践的提炼。所谓理论,在我看来,不过是回到常识,回到教育元点。
这些年来,我应邀做过的一些讲座,大家还算喜欢。就是因为我有自己的理论,我有自己的实践。我结合具体案例,以“案”说“法”,将理论性的阐释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例的分析中,兼具感性和理性。所做实实在在,所言是常识常理,切合实际,无包装和藻饰。——就和我的做人是一样的。大家说“干货”“管用”“好听”……
近些年,讲座,我几乎不听。因为实在难以听到值得一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