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课文,谁能读懂吗?

(2022-10-21 10:09:57)
标签:

教育

我们都是民间编审

——我教《金色的草地》

 

山东省鱼台县教研中心 李明哲

 

按:让九年级学生给三年级课文挑毛病,超级难度!巨大成功!学生给课文改正了十处毛病,了不起!)

第一课时1016日下午)

师:今天,李老师教同学们读小学三上的课文。我们都九年级了,这是不是太小儿科了?哈哈,给李老师当学生可不轻松啊!

PPT课文

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师:第一个任务就很锻炼思维,大家开动脑筋做做思维体操吧——

PPT: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发现、疑惑等……

师:比如,我感觉这里怪怪的,这里挺别扭,这里好像有毛病。细细地把课文读三遍,找的越多越好了。

(预设:毛病第二段,“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的样子”多余,弟弟看不到。)

杨羿佳:我感觉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这里一本正经怪怪的。

师:老师第一次读到这句话,也有同样的感觉。继续——

朱俊萱:位置问题?

张卓元:为何要“一本正经”的说,用“欢快”的说不好吗?

师:是呀,为什么不用“欢快”啊?联系后文来看呢?

张卓元:原来是要戏弄他的弟弟。

师:对啊。这样看来,问题不在一本正经。哪里怪怪的呢?

师:朱俊萱,刚才你说位置问题,你是想说——

朱俊萱:弟弟在我前面。

师:那又怎样?

师:提示一下,听觉、视觉,哪个怪怪的?

王思雨:弟弟在我前面看不见我,可我还要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

师:对啊,厉害!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缩句就是我……的样子,“弟弟跑在我前面”,他看不到啊。那么,的样子,不是多余的吗?这不是毛病吗?

师:鲁迅先生说——

PPT“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

师:你认为,课文中有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细细地读课文第三段。

师:读出声来,是个好办法。

(预设:毛病第三段“中午回家的时候”,“傍晚的时候”,两个“的时候”,可有可无。)

杨羿佳:“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瓣和草地都是金色的。

师:这里有因果关系,不能合并。

杨羿佳:“中午回家的时候”“傍晚的时候”,“的时候”可有可无。

师:对!删掉后意思不变。

师:还是第三段,还有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没有?

(预设:毛病“这是为什么呢”多余。)

杨羿佳:“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多余。

师:天啊!你真厉害!这句可有可无。

师:删后读读——草地又变绿了。我来到草地上,什么感觉?

杨羿佳:内心独白没了。

师:语感上呢?你的直觉?

王思雨:没有动机。

(预设:毛病“我来到草地上”应改为“我便来到草地”。)

师:明明是有动机,为什么删后读着,却感觉没有动机了呢?

王思雨:缺少了内心独白,不知道“我”怎样想的。

师:删掉这是为什么呢?之后,话怎么说更顺畅呢?

杨羿佳:我才来到草地上。

师:加个“才”很好,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王思雨:就。

师:好,老师想的也是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呢?

杨羿佳:我便来到草地上。

师:“便”,好得很啊!我们看,改前是“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改后是“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上,”多顺啊!一个“便”字,便能代表“这是为什么呢?”一句话了。

师:这样就顺了。除了文字上修改,形式上还有改法没有?

师:提示一下,比如,段略安排上……

生:

生:删掉“这是为什么呢?”后在这里分开段,以“我便来到草地上”领起下一段。

师:好!这个改法真有创意。

(预设:毛病“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应该为“都合拢了”。)

师:细细地读课文第3段,还有什么毛病没有?

杨羿佳:“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师:这里毛病是?

杨羿佳:“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我觉得这一句可以删去。

师:这句话是不是多余?你感觉这一句有问题,一时说不清哪里有问题,就已经很厉害了。

师:可联系后文: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王思雨:只发现了合拢,怎么知道张开?

师:王思雨好厉害!发现了合拢,就知道了蒲公英的花瓣会开合啊?但是,话不能那样说。因为后句的合拢和前句的张开、合上不对应。怎么修改呢?

王思雨:去掉张开”。

师:你改的后句,去掉张开”,好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合上不能张开似的。如果改前句,怎么改呢?

师:提示一下,蒲公英的花瓣,有的时间段张开,有的时间段合上,不能因为观察的时候合拢着,就说它是合拢的——怎么修改前句呢?

朱俊萱:蒲公英的花瓣正合拢着。

师:可以啊。而是合拢的把时态弄错了。还可以怎么改?

师:提示一下,完成式,一般怎么表达?

杨羿佳:发现蒲公英的花瓣已经合拢了。

师:“了”,对!“已经”还可以换用什么字?发现蒲公英的花瓣……合拢了,填空。

杨羿佳:全。

师:“全”也就是?

杨羿佳:都。

师:这才符合实际。老师想的也是这个字。

师:再读第三段,还有毛病没有?

(预设:毛病“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也”应改为“就”。)

师:前面杨羿佳说:“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瓣和草地都是金色的。

师:老师说,不能合并,这里有什么关系,还记得吗?

段恋:因果关系。

师:因果关系,能不能这样来表达?

杨羿佳: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因此草地也是金色的;

师:加“因此”,很好。还可以怎么改?

师:花瓣是金色的,草地……是金色的”,因果关系,填空。

段恋:像。

师:本是金色的,不是像金色的。

师:(因为)花瓣是金色的,(所以)草地……是金色的。填空。

朱俊萱:就。

师:真厉害!老师佩服!

(预设:毛病第三段尾句,两个分句不对应。)

师:刚才我们只看了一个分句,我们再看整个句子。我们分行排列: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是金色的;

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师:有什么问题没有?

朱俊萱:感觉别扭。被什么包住?

师:花萼啊。

师:提示一下,注意中间的分号。两个分句应是结构上类似的句子。

杨羿佳:花朵合拢时,花萼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师:你修改了后一个分句。

师:前后两个分句,你觉得哪一个分句很别扭?

杨羿佳:前一个。

师:那我们就改前一个分句。

王思雨:花朵张开时,金色的花瓣展开来,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师:真厉害!方法就是,看看后一个分句是怎么写的,仿写造句,前一个分句就出来了。

师:王思雨,只有一点美中不足,就是有两个“开”字的重复。再想想,还有别的改法。

朱俊萱:花朵张开时,金色的花瓣绽放,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师:参照后一个分句中“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的意思,朱俊萱中间这句的句序可以这样:绽放出金色的花瓣。还可以怎么说?

杨羿佳:吐出了金色的花瓣。

王思雨:露出了金色的花瓣。

师:“露”,这是最恰当的一个字!很好!修改后的两个分句,我们还是分行排列:

花朵张开时,露出了金色的花瓣,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

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杨羿佳:顺了,顺了。

师:并列分句,一般讲究对应、对偶。原来那样说,像是失偶句丧偶句

师:再细细地读课文第4段,有什么发现没有?

(预设:毛病第四段“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句序颠倒了。)

师:第四段还有什么毛病没有?

师:提示一下,第三段说的是新发现,那么,承接的第四段首句该怎么说?

王思雨:先说蒲公英。

师:对啊!这里句序有毛病,把顺序弄反了。应该这样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多么可爱的草地!

师:还有毛病没有?再细细地读课文第12段。

(预设:毛病“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是蒲公英盛开的时候就有了绒毛了似的。)

师:蒲公英,就是苦苦丁,谁见过?

杨羿佳:大家应该都见过。

师:吹蒲公英的绒毛,谁玩过?

朱俊萱:我都把绒毛弄杨羿佳头上。

师:哈哈,那是玩过了。没玩过,老师教你们玩。

师:某天,我发现楼下草地上的蒲公英怎么没有了?我以为是被人挖走了,但是,没有动土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仔细一找,蒲公英在啊,原来是花朵合上了。那个时候,还没读过课文的这篇文章。你有这个发现没有?

杨羿佳:有。

师:好啊!第一、二段,我们用缩句的办法来看——

PPT:“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

师:你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朱俊萱:有,没有绒毛怎么吹!

师:对啊。这里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吹的盛开的蒲公英呢,这可真是个大漏洞啊!

师:再把课文读一遍,你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杨羿佳:文中末尾的那时是哪时?如果说是去钓鱼发现有关蒲公英现象的那时,那么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中的我们还是否成立?

从第三段的描写上看,从头到尾人称用的都是并不是我们,所以谢廖沙并没有参与发现蒲公英习性的过程,而是直接通过得到答案,因此谢廖沙就不会有和一样的情感。那么末句中我们喜爱并不相同,我自认为谢廖沙所喜爱的是与一同游玩在蒲公英之中,而不是喜爱蒲公英这种有趣的习性。呢,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独自发现了蒲公英的神奇有趣之处,才在喜爱玩耍的基础上加了一份对蒲公英特有的情感——喜爱。

在我看来,谢廖沙对于蒲公英并不能称得上最喜爱这三个字,所以课文末句中的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改成我最喜爱的一种花更合理一些……

师:有道理。你的这段话惊到了我。

师:我们看作者原文。

PPT原文

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成熟的时候,这是我和我的兄弟最开心的日子。常常是这样,我们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狩猎——他在前面,我跟在他后面。

“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他,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但是有一次,我有了一个新发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就是一片草地。许许多多的蒲公英正在开放,这片草地就变成金黄色的了。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的时候,我返回家来,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我开始注意观察,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原来它的花瓣都合拢了。就像我们的手,手掌花朵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清晨,太阳升上来,我看到蒲公英张开了自己的手掌,因此,草地也就变成金色的了。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师:读了作者原文,再来说说我们发现的那些毛病吧。

师:课文毛病“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

杨羿佳:作者原文“我一本正经地喊他”,没毛病啊。

师:课文毛病“中午回家的时候”,“傍晚的时候”——

朱俊萱:作者原文“快到中午的时候”,“傍晚时草地又变绿了”,没毛病。

师:课文毛病“这是为什么呢”——

杨羿佳:作者原文无此句,没毛病。

师:这句话是编者加进去的。

师:课文毛病“我来到草地上”——

杨羿佳:作者原文“我便来到草地”,原文就是“便”。

师:我们修改后用的“便”字,和作者原文一字不差!同学们真厉害!

师:课文毛病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杨羿佳:作者原文“发现蒲公英的花瓣都合拢了”,没毛病。

师:我们修改后的文字,又是和作者原文一字不差!同学们真伟大!

师:课文毛病“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杨羿佳:作者原文“就像我们的手,手掌花朵张开时它是黄颜色的,要是攥成拳头,黄色就包住了。”没毛病。

师:编者自造的那两个分句,实在拙劣。

师:课文毛病“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王思雨:作者原文无此句,没毛病。

师:编者加的这句话,还弄出个语序不当来。

师:课文毛病“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

杨羿佳:作者原文“蒲公英成熟的时候……”没毛病。

师:编者要不改出漏洞来,就不算本事!

PPT:读了作者原文,对照课文,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杨羿佳:原文比课文好多了!课文读着就很怪。课文被改的有些地方都不合理。

师:举例来说。我们看这一处:

PPT:原文:“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课文:“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师:原文中间还有一句,于是他也开始窥伺我,这表明两个人互相吹绒毛的动作,是连续发生的吗?

王思雨:不是。

师:对啊,这更切合情理。而课文呢?

杨羿佳:就好像哥哥刚吹完弟弟就往回吹。

师:对,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不符合生活实际。这是毛病

师:除了原文对的把它改错,还有很多改得好不好的问题,如——

师:我们比较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PPT:原文结尾:“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的一种。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课文结尾:“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杨羿佳:课文结尾也是不清不楚,只是因为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就成为喜爱了吗,这未免太过肤浅了吧。而原文则是表明了喜爱的原因。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

师:但是,编者把“因为它和我们孩子们一起睡觉,也和我们一起起床。”删掉了,该不该?为什么?

杨羿佳:写蒲公英和我们同睡同醒,更能体现蒲公英的特别之处,也更能拉进我们与蒲公英的关系,从而让我们对其更加喜爱。

师:是啊,原文尾段的最后一句多有情趣啊,实在不该删!

师:课文结尾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编者加的这两句话质量怎么样?为什么?

杨羿佳:这句话完全就是为了结尾而强买强卖的,没有任何意义。

师:是的。编者加的这两句话是套话、空话,没有实在意义。

师:实在想不通啊,编者为什么总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作主张,乱改一气呢!所以——

PPT:我想对编者说……

杨羿佳:下次不要再改了。

师:你想错了。《金色的草地》编者把没有毛病的文章改得漏洞百出。第二课时我们看《大自然的声音》,有毛病的文章编者却又放任不管,不做修改。

(说明:我是先有了对《金色的草地》课文的质疑,才想到去搜有没有作者原文。而不是相反。如,质疑《大自然的声音》之后,自然要去搜作者原文,发现:《大自然的声音》课文=作者原文。)

师:以《语文》三上为例,老师发现,除了古诗,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少毛病。语文,好像人人都会;其实,不是人人真会。就连编者也不例外。

师:《金色的草地》还不过是文字毛病,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有的课文是器质性毛病,如,《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我们的民族小学》)《那一定会很好》《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等,导向和三观等有重大原则性问题。同学们自己去审读吧。

师:这堂课,我们对教材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们做的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事实证明,我们都是优秀的学生,我们都是民间编审,民间高手。同学们真伟大!下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