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紫藤萝瀑布》教后记
(2022-07-20 11:19: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反思 |
【教学后记】
一词立骨
——兼答网友
一蓑烟雨:李老师展示了一堂有高度、有宽度、有热度的课!
老李:有人称课堂教学为“课堂作品”,的确如此,一堂课要把它当作文章来做。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如一篇优美的语文教学散文。本课自我感觉,设计还算大气,但时间所限,稍嫌粗糙,有待精雕细琢。原拟某些问题若学生不能回答,那就搁置——课堂上不一定非得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实际上,课上得还比较流畅,优于在我县试讲所用的八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还没有下册的课本)。
学生坐定,上课铃响前,技术人员安装课件后,做了这样的热身:
PPT:定位:写作型文本(配图:预习二的手机照片,其中“美的发现”四字有圈画。)
师:老师了解一下,我们学校七年级共几个班?
众:10个。
师:我们班棒不棒?
众:棒!
师:是第几棒?
生:第一棒!
师:那就是最棒的!敢不敢大声喊——“我们班是最棒的!”
众:敢!
(领学生连喊三遍,一遍比一遍整齐嘹亮。)
师:现在我们读起来,老师起个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读——
(生齐读课文。)
上课当有仪式感。表现欲是人的原欲,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这无可厚非。课前热身,就是为了把荣誉感、学习欲、表现欲等激发出来,给学生打气,为课堂预热。时间分分秒秒都是宝贵的,上课前这一遍读课文应该有用。(课前热身不必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上我从未舍得留给学生读一遍课文的时间,很短的除外。)《紫藤萝瀑布》在七下,学生没有课本,打印给学生的是纯文本的裸文——立足学生的原初认知,不想让学生有先入之见。
师: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完成这处过渡的呢?
生:她上一句说,“梦幻一般”,轻轻的感觉。
师:“梦幻”是什么状态?
生:就是让人沉醉其中。
师:在沉醉中不知不觉回到了“十多年前”,是不是非常的自然呢?
生:是的。
和孩子对话是个技术活。自我感觉,比较流畅、自然。几多现场生成,不再列举。
凉风习习:你的这堂课,轰动了济宁市。这么短的时间,你是怎么做到的?
老李:台下十年功嘛。其实,我是有多重压力的。第一,这类似命题+限时作文,一开始,我心里也是没底的,因为这是赛课性质的上课,我并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自已能不能在极短的时间(从收到课题到上课不到72个小时)里上出过人的课来,没有焦虑那是不可能的;第二,12月9日赛课开始,同日网上流出我上了1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还不知道上哪一课(课题是10号出来的),在圈里圈外就被传为了“男神”,这反而又加上了一重压力。因为,不拿第一名似乎说不过去,但上课的变量太多,任谁也没有拿第一名的绝对把握啊!一转念,我有发表100多篇文章、出版几本书的底子,教学理念、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操作等,这些功底我都不缺。这样一想,我就放松了,估计前几名问题不大。全脱稿必须的。也有被逼的原因,近视又花眼,若看一眼稿得摘掉眼镜,动作太过显眼。但对我年龄来说,最难的是记忆力减退。头天晚上我一遍一遍地看教案,直看到凌晨两点。醒来才四点。天明就要上场了,再看看,对记忆总有好处。(睡了不到两个小时,足够了,压力之下没失眠就很好了。)从课堂来看,基本没有遗忘的,真好。——如愿以偿,第一名没悬念。所谓“轰动”,“墙内香”首次之故,我多次应邀在苏鲁闽皖赣等地做讲座、执教公开课(这个类型的公开课准备时间宽裕)。
摆渡人:胸有成竹,闲庭信步。李老师的课像一坛老酒,越品越有味。一对比,就感觉其他人的设计差远了。
老李:也不能这样说。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步步用心。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王君老师给我的触发:
我的写景抒情散文追求: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宗璞《丁香结》代后记)
我认为,一篇好文章里要有作者自我,同样,一堂课里也必须要有教师自我。王君老师巧妙地抓了“匠心”二字,我可不可以抓“自然”二字为“课眼”呢?我最新一篇博文的题目就是“自然为美”,可不可以用它拎起本课呢?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以“自然为美”为主线,串起整堂课,教学内容集约,课堂流程清晰。另外还阅读了梁茜、胡根林的《宗璞<</span>紫藤萝瀑布>综述》一文。“我要开花!”这个板书设计的灵感来自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备课时间紧张,原拟不追求完全原创,实际上也算基本做到了原创。《紫藤萝瀑布》称得上经典名篇,这样的课文其实是很难上的,难在出新,因为研究者众多,“前人之述备矣”,要想再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很难。在文章前,“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先素读,还原,回到作者那里,我捋出了一点自己的发现,如此而已。比如,就在写这个反思的时候,才蓦然发现,《紫藤萝瀑布》的结构遵循了“起承转合”:首段自然是“起”了,二至六段是“承”,第七段“但是”显然是“转”了,尾段是“合”。任何好课,无不是起承转合而已。而本课的四个环节,起承转合,节奏分明。
张莎莎:学生很喜欢上你的课,从你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感觉你的课也是上给老师的。
老李:亲和力也很重要。我多喊了几声“小乖乖”,小家伙们毛更顺了。孩儿们多可爱啊!课就是上给学生的。若说是上给老师的,也许课前热身的那第一张幻灯片给你这样的感觉吧。第一张幻灯片,这个定位纯粹、纯正、堂堂正正,且有根有据。只有这第一张不是做给学生看的,哈哈。我上课后听课,显而易见,我的课也给了后面有的选手以些许的启发,倍感欣慰。若有像你说的示范性,这也是比赛课兼公开课客观上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戚曼丽:李老师您好,我是今天您用的第二节课学生们的班主任戚曼丽,听了您的课很受启发,您上得真好,您调动得学生都沉进去思考了,课堂很精彩。我也是语文老师,听完很受启发,向您学习。
听完李老师的课,最大的感觉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是李老师与我平时上课最大的不同,也是目前我身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感觉自己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语言太过啰嗦。很多情况下,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总是自己啰嗦着,或者不断的重复。使得全课节奏慢,效果很差。特别是提问,很多问题,学生不知所以然,自然是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教师不断重复,或者自己直接给出答案,以学生为主没有体现。这是极其不应该的。今后会多学习思考调整,学着让自己和学生都自然起来。
学生的日记,我敲出了两则:
上课的真正感觉/薛智敏
今天,有位幽默的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来到报告厅,台下早已是人山人海,谁也不敢吱一声。可这位幽默的老师呢,他仿佛在和我们唠嗑,大大方方,不拘不束。老师讲课的方式真的好特别。在课上,我可没老师那么自然、大方,反而很拘束。我认真地思考后回答问题,台下掌声如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感受到老师很满意的感觉,我也变得不那么拘谨了,变得自然了,我好像找到上课的真正感觉。
师生角色的转变/张芮涵
在本次的学习课堂上,我感受到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老师利用一切时机创设各种情境,与学生一起对话。那位老师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中,之后就是学生们自己在思考了。投入其中入情入境,进入氛围里感受着作者的思想、情绪,思考更有感触。
老李:这班小孩,归根结底,是你打的底子好啊。谢谢你和你的学生们!
其余过誉之辞就不一一回复了。不足之处我写在了插评(换言之也是我在课堂现场的心理活动)中。
阚久丽:你的课有深度。就一节课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一般人都做不到。你第一个环节,非常像王君的风格,后面才更像你的课,有个性!
大琳:这几天听了几十节课,这是唯一一堂下课铃响后有掌声而且课堂中也掌声不断的课!
刘成龙:今天能听您讲课、聆听教诲真是太幸运了。听李君明哲师讲课有感:得坐风光霁月中,矜平躁释百忧空。听君一堂神演绎,胜我十年萤雪功!
小V:感到骄傲!都在传你了不得,大师!大咖!
雁过蓝天:李老师的课特别有高度,特别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课后找李老师签名拍照的络绎不绝。
发表于《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20年第12期。
【点评】
李明哲《紫藤萝瀑布》课的几个关键词
清华附中
一、语感
明哲老师的语文教学才能,被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语文人认可、称许,明哲老师的语文教学的声名,远播全国各地,影响越来越大。明哲老师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首先是,他有着其他语文同行较少有的语言敏感。就像音乐人需要有乐感,语文人理当有语感,这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起码的职业素养。然而,不少语文人(包括我本人),心灵被岁月、被庸庸碌碌的日子,磨砺得麻木了、粗糙了,较少有明哲老师那样敏锐、细腻的语感。
本文的人教现版和旧版,有两处改动,明哲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推敲。人教旧版原来的语言是,“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人教现版改成了,“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教师让学生对这两处改动进行对比、推敲,是颇为精彩、颇为亮眼、颇为见效的。
因此,明哲老师此课的教学效果,是响当当的。
二、思路
明哲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思路与结构。他让学生填写,()花——
同时,明哲老师,在细微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笔在细微之处,所“走”的“路径”,由写“花瀑”,到写“花穗”,再到写“花朵”。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教学“引导”、教学“技巧”,实在颇为用心,显示了一位语文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智慧,见出了语文教师较高的职业素养。
三、自由
明哲老师,又带领学生寻找“课文之最”,找“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最美丽的画面”、“最动人的情感”、“最富有层次的描写”、“最美妙的修辞”。此时,这堂语文课,又显示了学生个体的“自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群体智慧。我能想象此时语文课堂的活跃。
四、深度
此课,令人心灵震动的是,明哲老师,让学生深情朗读《哭小弟》。这个教学举动,使得语文教师跟文本作者心灵互通了,因而也使得学生跟作者心灵互通了,这是三者心灵的交感。
如明哲老师所言,此文,是作者冯钟璞献给小弟冯钟岳的,而此文与此课,实际上也献给经历了文革摧残的整整一代人,也献给了今天的我们和孩子们。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着文字,他们也一定被文字的情感和思想感染着、打动着。于是,这堂普普通通的“语言文字”之课,抵达了一般人不容易抵达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