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作文”为“写作”
(2022-05-29 11:29: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创意作文 |
变“作文”为“写作”
——“不写”时也处于“写作”的状态
李明哲
(应《同学少年》“师说”栏目约稿而写,发表于本刊2017年第4期。参见拙著《敲开语文的果壳》)
变“作文”为“写作”,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金庸《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睡在寒玉床上练功,一年抵得常人十年。因为初时睡到上面,觉得奇寒难熬,只得运全身功力与之相抗,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纵在睡梦中也是练功不辍。
所谓“不写”时也处于“写作”的状态,说白了,就是多琢磨,勤思考。这对写作的助益不言而喻。
一是在生活中学写作。
在“不写”时也处于“写作”的状态,首先要留心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格言,同学们耳熟能详。但好多同学却忘了,前者是前提,是基础。没有“源于生活”,何谈“高于生活”?
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心灵成长史。王君老师说:“一个人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你怎么写,反过来会影响你怎么活。”写作的原点,源头活水,那就是——生活。领你走进写作大门的,其实是生活本身。“文学是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思想情感,是由实际生活中所产生。我们必得亲尝甘苦,方知其中真味”(朱光潜语)。回到原点,皈依生活,作文真的不可怕,写出好作文自然也就不难。
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呢?内容是“锦”,技巧是“花”,没有内容之“锦”,技巧之“花”将焉附?“锦”上添“花”,才是好作文。
怎么写出好作文呢?想写比会写重要,爱写比写好重要。写作的主要问题并不在“写”上。作文,就是做人,就是看你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就是从对生命的正常认知,对生活的充分体验出发,活出真实可感的生活。把根扎向生活的深处,紧贴生活的脉搏,追求一种有根的写作,才能改变作文的观念和生态。如果你发现了,觉悟了:天哪!生活好有趣儿,一定要记录下来。那,写作,就成了!
皈依生活,自然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提炼等。好作文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生活。真,是基础,是“璞”,琢之方成“玉”。
二是在阅读中学写作。
常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除了留意、留心原生态的生活,同学们所读的书中的生活,都是经过别人提炼后的生活。同学们还要在读中学写。经典文本就是写作标准。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读书过程中,要把你的感触记录下来。我的写作,大部分时候都是浏览网页时有所触发而动笔的。——触媒和触点,对写作的触发真的很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阅读与写作,是生命成长的双翼。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本蕴藏着写作的酵母,从课文中捕捉读写最佳结合点,形成这种思维习惯,掌握这种学习方法,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为用,则相得益彰。
教材里有一道道写作风景,跟着作者学写作,在阅读中学写作,真阅读促真写作。尽最大努力做到大量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为写而读,对人是一种极大的淬炼和提升。要在写作上飞翔,首先要在阅读中沉淀。
在“不写”时也处于“写作”的状态,那自然就意味着,在写作时更要处于“写作”的状态。
三是在写作中学写作。
“渔”,捕鱼。在捕鱼中学会捕鱼。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最重要的还是在写中学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写,写着写着你就会写了,写着写着你就爱上写了。除了多读、多写,没有第二法门,没有捷径可走。写作并不需要特殊的天才,“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欧阳修语)。
1、先把意思摆出来。
拟草稿或腹稿,想传达什么,先把意思摆出来。然后,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捋个顺序、思路出来。这个框架,是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后来读到别人引用的美国普利策奖获得者唐纳德·莫里教授在一篇文章中的话:“写初稿时要‘vomit’,先不管好坏,把意思‘吐’出来,捕捉住,放在那里,再不断‘磨’,慢慢扩展、多次调整、反复修改。”与我心有戚戚焉。其实,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2、反复修改。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说过这么一句话:“初稿全是狗屎。”话糙理不糙。好作文是自己写出来的,更是自己改出来的。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从痛苦到享受的高峰体验,你就永远不懂得怎么更好地学习写作。
怎么修改呢?充实内容;删,把与表达中心无关的文字删除,毫不可惜;增,增加事实论据等;重新审视观点,有无普遍的意义?审视文稿的框架,看是否需要调整、补充、完善;看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有无漏洞、有无说服力;树立反方意识,站在反面立场,自己给自己挑刺。就如朱光潜所言:“每一个大作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也就是说:要经得起批驳。
最后是语言关。“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完全不变的”(朱光潜语)。
3、润色语言。
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好的语言。我看过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水哗哗的,过滤之后,就没有啥干货了。学生作文,诗意的表达,繁复、华丽的文字,只能是为作文增色的因素,而不是评价作文优劣最重要的标准。真正的文章靠独到的见解、深邃的思想和高阶思维等的含金量照亮读者。不要怕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怕别人不赞成自己的观点。
所谓“文采斐然”,其实是华而不实。因为这样的花拳绣腿的文章好看不中用。过于偏重如何让文章“漂亮”的技法,就是“作”出来的“文”,看不到“我”的存在。“文采”至多是作文的一种色彩性质的东西。现在,我越来越感到,情怀,才是第一位的,思想观点还位居其次,技巧是末事。写作意识的觉醒,其实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语言的表达,浅入深出,那是故作高深。深入浅出,明白如话——说的就是大白话,一琢磨,还真是这个理儿。——这才是真正成熟的语言表达。所以,一定要找到最能恰如其分熨熨帖帖清晰精准地传达头脑中模糊的想法的语言表达形式,使想表达的与实际表达的一致。
我常用的修改方法,首先,趁热打铁,反复读,读出声来,直到感觉基本无可改。其次,搁置冷藏,放一段时间拿出来再读,又能发现当初没有发现的问题。
读到这里,有同学可能要问啦,老师所说的这几步,平时练笔还可以,而考场作文怎么办呢?
同学们习作,是准备,是训练。训练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写作。其实,经常做这样的写作训练,再写“考试体”的作文,还有何难?写作的天眼一旦打开,考试,真的不过是小儿科。我在作文教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学生真正(非应试状态下非“考试体”)的写作能力,并不一定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这应该引起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以上是就同学们在校期间训练写作来说的。进入社会,作为成年人中成熟的写作者来说,是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在写作中学写作——在阅读中学写作——在生活中学写作。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听一堂作文课,评课时执教老师说:很困惑,作文不知道怎么讲。我说,你这个“讲”字有问题啊,作文是“讲”会的吗?作文可教,也不可教,基本不可教,因为它是一个实践性的东西。那些静态的技巧行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啊,但是我们没有成为作家?为什么?实践啊?
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会读会写,他才更知道怎么教学生读写。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从痛苦到享受的写作体验,你就永远不懂得怎么去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换言之,教师自己只有成为写作的实践者,才能获得作文教学的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