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课外之课
(2022-05-13 21:02:4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反思 |
课外之课
——缺少实践的教育
李明哲
《社戏》里有戏外之戏,《社戏》外竟也有课外之课。这课还没上呢 ,就好玩极了。
PPT:“例如小伙伴们深夜挖吃河边地里的罗汉豆,”(《教师教学用书》)
师:罗汉豆就是蚕豆——课文有注释。同学们,对编者这句话,你怎么看?
朱俊萱:这不就是我天天剥的那个,蚕豆,怎么能“挖”呢?
刘欣悦:“摘”吧,教材编者瞎写。
师:答案在生活中。再从课文中找证据。
刘欣悦:课文中写的“摘”。(复制此略。)
师:我在某语文教师群发了个博文——《你挖过蚕豆吗?》
PPT: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2zizj.html
师:我博文说的够清楚了吧:“摘”蚕豆,而非“挖”蚕豆。有语文老师读后@我——
PPT:语文老师A:蚕豆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不用挖,轻轻一薅就掉了,但对于当年的孩子来说可能一下薅不掉,弯下腰来在豆的下面挖一挖也未必,因为我小时候薅过豆子,确实很难薅,甚至有的用上全身力气也薅不掉,我这样理解不知对不对,@李明哲老师?
语文老师B:罗汉豆就是蚕豆 小孩可能不光为了吃豆,可能还有挖的乐趣呢!
师:同学们,你怎么回复语文老师A和B?
朱俊萱:那您这样都能当上语文老师,实在是辛苦!
师:要作证明回答。不对。一,是“摘”蚕豆,而非“挖”蚕豆。二,你作为语文老师不该没读过《社戏》课文,不该不知道文中的“摘”蚕豆。三,按照你的说法,是把整颗蚕豆拔下来,而不是把豆荚摘下来,和课文中写的偷豆的情节不是一回事,你是自说自话,你这不是对话。
师:真没料到,读过了我博文,竟然还有语文老师A、B等看不懂话,于是,我又发了个——(续)《你挖过蚕豆吗?》
PPT: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2zizl.html
师:难道我这两篇博文说得还不够清楚吗?竟然还又有语文老师@我:
PPT:语文老师C:您好李老师,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挖”的含义:1. 掘,掏:~掘。~墙脚(喻拆台)。2. 抓:~破了。
我觉得这个“挖”需要从词语的含义上入手,我觉得这里的“挖”不能单纯理解为从土里挖,这里的“挖”我觉得是将豆荚弄破的意思,从豆荚里“挖”出蚕豆。我理解是将A从B事物中取出来的意思。类似的例子:挖人才;给我“挖”一口西瓜吃吧;从桶里给我“挖”一勺冰淇淋吃吧。
以上为我的粗略见解,请批评指正。
师:同学们,你怎么“批评指正”呢?
朱俊萱:你的理解真独特,笑死我了。
刘欣悦:人类理解天花板。
师:于是又有了——(再续)《你挖过蚕豆吗?》
PPT: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2zizp.html
师:同学们,你想对教材编者和ABC老师说点什么?
杨羿佳:教材编者和ABC老师,下次下笔前,请先阅读一下课文。
师:无语,这么简单点事,竟能整出这么大一堆学问来,某些语文老师可真有本事。
师:于是,某语文教师群周老师感慨——
PPT:周友喜:缺少实践的教育,一个字,飘!
杨羿佳:说得好!
师:教材编者说的,那还能有错?未必。孩子们,没有任何人享有免于被质疑的特权。
朱俊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是呀,不知道他们受到我们同学“贫下中农再教育”,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