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2022-05-09 19:15:57)
标签:

教育

分类: 案例反思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老李:我教《女娲造人》


执教反思

同课同构,不同效果

 

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反之亦然。我们在教语言,而往往忘记了语言本身。语文教学,要落到语言实体上。

用版本比较法学习《女娲造人》,这是“用教材教”的实践体现,也真正达到了用课文学语文的目的。其实,这些病句,作者原文就有,统编本教科书(20167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编写历时数年,审查N次,也没有发现S版的修改虽然好些,但也有没有发现的还需要改动的地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连初一孩子都能看得出来。——其实,原文底子差,改也难以改好。

课上得比较顺利,教学效果特别是课堂互动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我最大的感触是:一所农村学校,我们的孩子一点也不笨。其实老师介入并不多(整理时省略了一些过渡语和评价语),基本都是来自学生的自主发现,老师不过是在必要时稍加点拨而已。这让我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比如,老师在你们这个年龄,绝没有你们的这个水平。——这是实话),从一开始还想翻《全解》等资料,从一开始不敢举手,在我的一再鼓励唤醒之下,学生充分认识到观点是可以自我建构的之后,课堂风起云涌了,无论是学生发言的人次还是质量,都超出了我的预想,甚至不乏激烈的观点碰撞,呈现出比较开放的课堂格局。这让我相信,只要设计得当,且引导得法,精彩是可以预约的。不过,可以预约的精彩,是消极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才是积极生成。

教科书在“后记”中写到:“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使用本册教科书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集思广益,不断修订,使教科书趋于完善。”——于是,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在张黄镇中学上的这堂课,为什么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呢?下午上的,午自习的时间,我是给了学生一个简单的预习单的(S版的打印稿和学习要求),这样学生课前起码知道要做什么,也有初步的思考,这就为课堂交流起到了一定的预热铺垫的作用。对家常课来说,课前预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公开课则不然,公开课前,若布置预习,我觉得那是下黑功夫。

我应邀于2017129日在福建省福鼎市茂华学校执教公开课,选上了本文。

公开课就像广告短片。在福建的课(上述的选点用了一半),理想之外,预想之中。

上课伊始,我了解到,学生也读了课文好多遍了,还发现书上也记得密密麻麻的——这是可以想见的,因为课题是提前知道的。但是,这对本堂课自然不起作用,因为,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陌生感,也一时难以突破思维的定势(自然是统编教科书的课文好了)。即使我不安排预习,任课教师也会安排学生熟悉课文,这是必要的。不过,这与不安排预习,没有任何区别。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才新鲜,刺激,也更有挑战性。——我对自己的要求较高,即便是比赛课,也没有要求不能见学生。

其实,关键在时间,多给学生留些时间,学生的思考应该还能更深入一些,但课堂时间是不允许的。我虽然在家(张黄镇中学)试讲过,但换了学生,这与是否试讲过,学生预读的怎么样,没有多大的关系,不存在多大程度的相关性。因为,本课要在有限时间内激发学生独立的个性化的思考,炫耀出学生。这就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比如,在本以为畅通无阻的地方卡壳),也即课堂交流的生成性,这就注定了课堂对话的艰难程度。

一般来说,学生预习越充分,课堂越流畅。本课,没有给任何预习任务——前面说过,公开课,我觉得是不应该给的,也不主张别人这样做。“这堂课,我们换一种方式再读课文。”什么方式呢?学生在课前并不知道。这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想尝试这样的挑战我觉得,无论成败,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吧,因为最起码有思维含量、观点碰撞等在里面,也就是有由课堂的开放度营造的学生思维的开发度和参与度等。语文课,应该把文本变成一个蓬松的结构,可以渗透的结构,可以进行思维泻入的结构。——不怎么好看,也不怎么流畅,但起码要优于虚假的繁荣的课堂吧?因为这是一堂真刀真枪的语用思辨课、一堂走心的语文课,学生走心,听课老师也跟着走心、思考。不必计较一堂课有多么完美,应该关注学生的获得感。

有位老师曾对记者说:“公开课与其说是讲给学生听的,倒不如说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这正是我所摈弃的。把课上得好看并不太难,但要上得入味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本课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博弈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样说,不免有自我辩解的味道。最重要的,还是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事实上,这堂课,对话的质量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课堂状态——这是很正常的事。课堂要能“生成”,就要不求“顺畅”,减少人为“设定”,努力增加随机性。但为迁就课堂时间,不得已的告知,是最大的败笔(办法并不是没有,比较点的选择可以少一些)。还有,整堂课,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个度是否有点过了呢?还比如:

生:改为“小人”不好,容易让人产生“君子”“小人”的想法。

师:你是说有一种歧义?这句话有这个歧义吗?

其实,我不该反问,应该这样说:是“小人儿”(板书),不是“小人”。这是不容原谅的失误。

不管怎么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借版本比较活水,荡语用教学轻舟,是我坚定不移的目标。明知艰难,也不为一味迁就学生而降低难度,我甚至固执地认为,不确定性,也是课堂的一种魅力所在吧,这也是我的一种课堂追求。上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从另一方面说,我没有按常理出牌,课堂状态也恰在我的预想之中。想的完美和上的精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其间的落差,是我努力的方向。

课后,无意之中,听来自福建乡镇的某听课老师说:“我们乡下,这样的课,学不来。”我想,这是从设计和操作两个方面说的吧。其实,她有所不知,之前,我的课也都是在乡镇上的

 点评

例析语文创意课堂的特征

——评李明哲老师的课例《女娲造人》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特级教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2z8gv.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