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堂课里都“站”着一个王君(一)

(2018-11-29 10:51:29)
标签:

教育

分类: 观课评教

每堂课里都“站”着一个王君(一)

——小说教学艺术浅谈

 

李明哲

 

王君老师的解读和课例我读过不少,但第一次读到她《背影》的解读和课例,窃以为,他者的就不用再读了。——这也是我没有参与韩李《背影》之争的原因(但写了一篇课评[1])。而这样的解读和课例,不独《背影》,也不独记叙性文本,而是很多王君老师说,《社戏》里双喜的语言,“每句语言描写里都‘站’着一个双喜”[2]。王君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她都有出其不意的发现,有真意和新意,何尝不是——每堂课里都“站”着一个王君呢?那是只属于她自己的课。“王君的语文课,已经成了艺术品。王君就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霍军语)

语文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语文教师还要把它转化成教学的内容和实施的程序。语文学科的这个特殊性就决定了,语文名家,无不是优秀的课程内容开发者(作文教学尤其如此)。王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还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

王君老师是一座山,而且是高山。她却自谦说,是“土坡”。我本无力全面透视课堂艺术家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这座高山,仅就其记叙性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方面,从学习王君,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角度,粗略的谈几点体会。

可否尝试用这样的方法:

一、裸读素读,就课读课。

王君老师教学《最后一课》,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PPT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这段文字有两个相同的标点符号值得咀嚼。是——

师:是啊,在儿童小弗朗士的心中,这些都是一样有趣的场景,是可以并列的。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弗朗士啊?

师:哦,这就是我们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初始形象”:无忧无虑天真幼稚贪玩,但淘气却不顽劣。这是他改变的起点其实也潜藏着改变的原因——他可不是一个坏孩子哟!

两个分号,大有文章,大有奥妙。王君老师用矛盾发现破解法,以标点符号切入,通过咬文嚼字,深挖下去,引导学生识破两个分号的奥妙。通过对这个具体而微的段落的多角度重锤敲打,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无疑,课堂是极其精彩的。精彩的背后是什么?是王君老师独特的发现。套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说:只是一个段略,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作为教学解读,读到第三自然段,我也隐约觉得这里有矛盾可以分析,但抓两个分号,这个抓手,我没有想到,自叹不如。

师:如果“最后一课”结束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画眉,又看到了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他会怎么想?作者会怎么写?

创设情景,又翻出一层境界来。这番比较,谁能想得到?真是愈翻愈奇!

师:现在我们把细读的焦点放在《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这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感人最经典的段落。(PPT最后6段。此略。)

师:……老师备课的时候,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我对自己提了很多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给大家,你们能帮助老师回答吗?

师:同学们的发言使我想到了许多英雄……

师:所以,我们说他是英雄。可是,韩麦尔先生是英雄吗?小弗朗士是英雄吗?

师:……他们是一个国家的筋骨和脊梁,他们是国之“王者”!

(师板书,写巨大的“国”字,只留一个点不写。)

师:……它是一个民族隐形的筋骨和脊梁。就比如“国”字中的小小的一点——

(师板书,为黑板上的“国”字添“点”,在“点”中写上“韩麦尔、小弗朗士……”。)

“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老残游记》)以问题为抓手,经典的段落品得透,但这还只是铺垫,而后,王君老师只轻轻一点,课堂就宕到了——探索“英雄”的奥妙。这一点,也给这一课点了睛——扣住了王君老师本课的主题:“感悟强权面前悲苦无力的亡国之爱”。这个板书四两拨千斤,真乃妙不可言。

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点点资料,关于《最后一课》之后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想一想,也欢迎课后来和老师讨论。

(王君老师对法德阿尔萨斯—洛林之争历史过程的形象描述。此略。)

拓展更为精彩。“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老残游记》)如此结课,余音绕梁。如果我教《最后一课》,也会把小说背后的历史真相亮出来。至于用什么方式,还真没想过。王君老师的这个处理,做出了极佳的垂范。

本课(第二课时)从第三自然段和课文结尾部分入手,选点可谓少矣,挖掘可谓深矣,取舍之间见匠心;聚焦,铺路,又搭桥,方法可谓巧矣,百转千回,奥妙无穷。这就是王君老师的过人之处。

这是直接读课,我们大都是这样做的。其实,还可以变换角度,换几种方式来读课。

二、从文本解读中读课。

关于《变色龙》一课,“王君的博客”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潘金莲”与奥楚蔑洛夫》。若变换一个角度读课,以之与实录相比较,或许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吧。博文是解读,实录是实践。现摘录部分博文和实录,我们参照阅读,看看王君老师是如何把“教师的分析”巧妙地转换为“学生的阅读实践”的。

(博文)那么多老百姓,最后嘲笑的都是赫留金,奥楚蔑洛夫丑态毕露,却没有人嘲笑他。

(实录)师:……他处理狗咬人事件经历了五次变化,按理说变化太多丑态毕露,可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只嘲笑赫留金,而不嘲笑奥楚蔑洛夫呢?

生:因为他是警官,他的地位比较高,大家不敢嘲笑他。

师:“不敢”应该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还另有原因呢?我们今天就抓住“荒唐”,用关键词咀嚼法理解人物,……

看到这个问题,解读实在高深;提出这个问题,教学实在高妙。第一次抛出这个问题,是在课堂开始不久,是一个引线。

师:……既然奥楚蔑洛夫荒唐到这个地步,他被嘲笑就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大家居然都只嘲笑赫留金。除了一位同学已经提到的他是警官,大家惧怕有权力的人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学生的回答非常深刻,王君老师精彩的分析更有指导意义,让学生见微知著。

(博文)如果你自己是一名警官,你发现一条咬了人的狗的主人是你的顶头上司,你会如何做?

(实录)师:我想问一问,如果你在场,你会嘲笑奥楚蔑洛夫的荒唐吗?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当我们把自己也放进这个问题情境中的时候,就不禁汗涔涔了。课堂实施,王君老师改为了更贴近学生的情境问题。假设情境法,让课堂交流非常成功。

那么多老百姓,没有人去嘲笑丑态百出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而去嘲笑相对弱势的赫留金。其人格比奥楚蔑洛夫又高尚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还是围观者,大家都是变色龙。这是作者对人性的揭示之深,也是王君老师的解读之深。

(博文)他是无耻,但是他还没有无耻到不加任何掩饰就趋附权贵。他起码知道,这样的选择,是不地道的,是被人嘲笑的。

更无耻的是造就群体变色龙的俄国社会。

对于弱小的底层公务员而言,人家“将军”根本不需要出现,就秒杀了你。

不是奥楚蔑洛夫要趋炎附势,是“炎”和“势”从来就没有让奥楚蔑洛夫真正活过。

(实录)生:我觉得在那样的社会,可能大家觉得奥楚蔑洛夫这么做太正常了,趋炎附势被大家认为是合理的现象,所以就懒得嘲笑他了。

师:嗯,深刻。在一个畸形的社会中,各种道德评判标准也是混乱的。嘲笑弱者成为了本能,胡作非为的“强者”反而被忽略,被认同。这就是社会的荒诞。

师:他很诚实啊!确实,社会是个大染缸。身在其中,不知不觉被改变,也是可能的。《变色龙》不仅是在讽刺像奥楚蔑洛夫这一类的人,也在讽刺把他们变成这个样子的社会。

师:对,道理他是懂的。可是,一旦进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他就忘记了,变为了一个跳梁小丑。所以,《变色龙》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讨厌的生命,也让我们思考,这个生命从本性上应该并不想成为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让他成为了这个样子呢?这就是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博文中王君老师的这些思考,小孩子们还缺乏生活体验,没有深入的感受,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在文字最细微处去发现去洞察”,“在语言的细微颤动里去发现文本的奥妙”。结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余韵悠长。

其他课文也都可以这样做,根据王君老师的解读,转化成教学设计,进而付诸实践,这是个有意义的工作,大家不妨自己多尝试。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将文本解读成果化为教学生产力,是语文教师的第二能力。

三、从课中读文本解读。

据王君老师说,《安恩与奶牛》没有写解读。没有文字的文本解读而已,解读自然有,解读在心中。我们来看课:

师:噢,发现了吗?老师出示的文字和课本中有什么不一样?

生:投影上是“我”,课本上是“我们”。

(师板书“我们”,组织学生读正确的文字。)

师:能把“我们”换为“我”吗?

生:不能。从“我们”中我感觉到安恩是把牛当成人来看的。

生:从“我们”中我看到安恩和牛就像一家人一样。

生:“我们”表现出安恩和牛是平等的。

生:这句话是安恩脱口而出的,我感觉到安恩那么疼爱她的牛。

师:孩子们,“我们”是多么普通的一个词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们”的情怀啊!……

王君老师说:“‘寻找’到最有价值的词语,珍惜这个词语,‘定格’它,推敲它,‘慢镜头回放’它,‘特写’它。”[3]是的,没有“我们”的情怀,就没有“我们”的眼光。这里,王君老师扣紧语言分析,发现了“我们”,进而追根溯源,透析“我们”。于是,收获了课堂的天光云影。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这是这篇小说的“重点”,王君老师从中抓取“尊重”,选点精准。

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之先,更在课堂实施之先。从课中逆看,不难看出她的解读。这里只是提供学习借鉴名师课堂的一种方法,修行在个人,就不细说了。

四、读由文本解读到课堂实践的转化。

王君老师说:“文本研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研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在汉语中出生入死——<</span>老王>教后感言》)

我读了金庸的武侠,其他的就读不下去了。《我的叔叔于勒》王君老师既有文字解读,也有文字实录,皆堪称经典。,也是这种感觉。

王君老师的解读,有独到的发现。她在“悟课”中写到的第一点即是:

第一,作者是否批判菲利普夫妇?

当菲利普夫妇决定“躲于勒”时,若瑟夫并没有表示反对,也没有责备父母的意思。……莫泊桑是借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他并不赞同菲利普夫妇的无情,但是,他深深地理解菲利普夫妇的处境。……莫泊桑借助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这个“两难”,避免了对菲利普夫妇的过度批判。而教材删去的部分内容,我以为更能够证明我的观点:一是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菲利普这个家庭面临的经济困境,二是借助若瑟夫成年之后的捐助习惯表达了一种“救赎”心理——为当初父母的抛弃亲人而终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救赎。

一堂课好比一篇文章。在我看来,王君老师的每一篇解读和实录都是优秀的佳作。那么,读王君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课例,不妨也把它当作一篇小说来读。从中提取主要教学活动,我们先看是怎样转化的?且像不像一篇优秀的小说?

师:莫泊桑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你们觉得他的主题是什么?

PPT:《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关于……的故事。)

师: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都有什么问题?

师:你的问题和前面一个同学的问题可以合二为一。“我”若瑟夫和家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

师:……你觉得这封信有问题吗?有矛盾的地方吗?有前后不合乎情理的地方吗?

师:……为什么在这里之前心里不断呼唤着的“我的亲叔叔”的若瑟夫也一句话不说了?

师:……“人到中年的菲利普夫妇,他们真的看不出这封信的破绽吗?”

师:如果现在我又要大家回答:《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我相信你们的思路会打开,……同学们有没有另外的思考?今天我不问大家,留着大家课后思考。

观本课教学,我有四叹。

一叹定位精准。课旨归结到本课的题目:“永远无法完成的救赎”,落点在若瑟夫身上。比“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这个教学主题,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联系删节前的作者原文——课文是剥离了外层故事的内层故事,无疑,更接近作者之义和文本之义。“如果你的家里也有一个于勒弟弟,你让他回家吗?”王君老师的课就是皈依生活,不躲开生活的尘土,让阅读介入学生的生活。

二叹想在前面。初读文本,记得读到于勒第二封信的时候,我觉得这里面似乎有矛盾,这种感觉也只是一闪而过,没太上心。(类似的,“紫色的阴影”等也是关键物象。)王君老师独具慧心,把它作为撬动文本开启课堂的一把钥匙,发现矛盾,破解矛盾,从破绽和荒唐中教学生读出辛酸与无奈,解开了小说的奥秘。

三叹技法高超。本课双线并进。“菲利普夫妇真的看不出于勒那封信的破绽吗?”“为什么若瑟夫不要求父母把‘我的亲叔叔’带回家,也一句话不说了?”这两条线,行行且行行,交错行进,推动课堂。至于首尾圆合等技法就不用说了。——本课是不是一篇优秀的小说?

四叹所见略同。目前,我在思考一种基于学生问题生成的课型。原来,我和王君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师: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自由谈,我看看同学们都理解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这是学情摸底,以供教师迅速为课堂教学定位。

师:下面一个问题,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都有什么问题?

问题源于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棒,老师也有许多问题。这节课老师也要向你们求助,……

(板书:为什么他们看不出信的“破绽”?为何若瑟夫“不说话”?)

问题源于学生,但并不是说就完全“受制”于学生问题。

师:刚才一个同学问——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要这样排序:先说我的叔叔,然后又说我的亲叔叔,有什么情感?干嘛这么麻烦呀,直接就说“我的叔叔”就好了呀?这不更加明明白白吗?刚才是谁提的这个问题,你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教师把学生先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揉进相应的环节中,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学生也会有倍受尊重和鼓励的感觉。

《最后一课》也是如此。王君老师在课例说明中写到:“第一节课完全是学生的自读和交流,整体概读。第二节课是老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深化导学。”这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在比较中读课。

读王君老师最新整理的三篇实录《社戏》、《变色龙》、《窃读记》与《唯一的听众》,我们不妨用与王君老师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方式来研读。

1、与自己比较。

如,《社戏》的教学。学习写作方法——同时这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教解读。把《社戏》确定为写作的课型,是王君老师的又一大创举。“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教导出合格的读者和潜在的合格写作者。”(霍军语)。王君老师本课只抓一点,那就是双喜的语言,这个点抓得极其好,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上课伊始,即明确聚焦点。第一步,梳理描写的类型,师生交流得出,“鲁迅先生刻画双喜”“重点写双喜的语言”。接着,整理出双喜的语言,并小结作者对双喜语言描写的技巧。这是本课的起点,下面的环节即围绕这些语句探究学习。

第二步,琢磨语言描写的妙处,无疑,是本课的核心教学环节。王君老师先是示范分析了双喜的前两句话,示范到位,指导有力。

示范分析第一句,略略点拨,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从中得出了关注标点和句式、回归语境的分析方法,难能可贵。示范分析第二句,短句形式、联系语境、关注标点和句顺,王君老师的指导方法丰富灵活,点拨恰到好处,课堂生成精彩连连。

双喜其他的语言,在前面的方法引路和老师巧妙的引导下,课堂对话继续深入,美不胜收。比如,双喜和六一公公“斗嘴”,“完胜”六一公公的那一段,“读出每一句话后边的潜台词。关注句号,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感叹号。思考四个句子之间的双喜的应对技巧。”[2]王君老师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法师,在她的高阶的魔棒指挥下,课堂对话精彩无限。王君老师引导的艺术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步,总结学习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社戏》,同样是处理为写作型的课,王君老师还有“学习鲁迅写‘心情’”的上法[2],另外还有主题型文本的上法(《一字吐蕊,长文妙教》)。正如王君老师所说:“经典文本,可以做‘多文本特质’解读,以充分挖掘名篇内容,给予学生更丰富的营养。”[2]她对经典名篇《社戏》多种课型的积极探索,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王君老师自己与自己比,不重复自己,发展自己。我也觉得最新的这个上法更实在、更有用,我个人也更喜欢。

2、与他者比较。

还是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关于《变色龙》,我听过一些课,也读过一些课,王君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