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风雨》教学智慧品鉴
(2018-11-29 10:46: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观课评教 |
“笔落惊风雨”
——王君《风雨》教学智慧品鉴
李明哲
王君老师的《风雨》一课,不必说教学解读的深厚功底,不必说课型确定的过人之处,也不必说课堂教学的高超艺术,单是匠心独运的设计智慧,就令人拍案叫绝。故,这里只提取本课的PPT,结合教学过程,试作一粗略品鉴。
根据王君老师自己对文本的教学分类(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诵读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本课确定了以语用为主打型文本特质,诵读为附加特质,思想内容为辅助板块,写作放在课外的上法[1]。没有处理成写作型的,而是语用型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智慧的。《风雨》的写法,哪里又是初中阶段最小的小孩子轻易就学得来的呢?再说,这是阅读课,而非写作课。
王君老师的教学设计(投影展示)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资料链接(PPT1.2);写法总结(PPT3.11.13.14.16.23.24.27.28);学法指导(PPT4.5);问题设计(PPT6.10.12.15.17.18.25.26);信息提炼(PPT7.8.9);课文片段(PPT19.21.22);课文变形(PPT20);下水示范(PPT29)。共计29张。(PPT序号为笔者所加;内容删节处有说明。)
PPT怎么“展示”?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学设想如何实施?大有讲究。王君老师的《风雨》一课,大致有这样几种处理方式:一是直接给。时下,公开课,许多老师却不敢“讲”了,王君老师则不然,当讲则讲,当给则给。二是给梯子,给扶手。三是时机上,迟给,晚给,相机给,分次给,慢慢地给。难消化的东西,就不能一次给个够,一点一点地给。细嚼慢咽,这才有助于消化。四是给的内容,有的是“渔”,有的则像是“鱼”,后者可否少给或不给?
导语:介绍学习方法
[投影1]《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此略。)
[投影2]鬼才
PPT1这个材料给得好!二者比较,不用老师讲,《风雨》“这一篇”的特质尽显,并自然得出PPT2“鬼才”这一评价,且下连PPT3“鬼才写风雨……”,严丝合缝,真乃“天衣”;上下勾连,堪称妙手。一个简单轻松的起手式,课堂教学艺术家王君之设计匠心既见端倪,可谓起手不凡惊风雨。
[投影3]鬼才写风雨:不着一字风雨
结合实录看,“侧面描写”这个知识点,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答出来的,PPT只是配合、明确,这是迟给。设计巧妙,妙合无痕。这源于教师对文本精到的解读——“这是一篇典型的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描写风雨的写景散文”[1];源于教师对教学程序精准的预设。
[投影4]读法推荐:看篇;看段;看句;看词
[投影5]学《风雨》:宏观学选材构篇
这是从宏观层面架构一堂课整体框架的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学法指导。
第一部分
[投影6]看篇
我从
俯瞰全篇,帮助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和选材的妙处。设计的问题平实,出色地解决了“写了什么”这个整体感知的问题。
[投影7]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猫、瓦片、浮萍、鱼儿、木架、门、窗、油灯、老头、孩子……
这些景物或景象应该不难找,不给怎样?就让学生自己来找,在书上画下来。
[投影8]既有人,也有……
(略去9行。)
既有远景,也有……
[投影9]既有人物,也有生物
(略去9行。)
既有远景,也有近景
对PPT7进一步分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作者选材的艺术。窃以为,一方面可以少给,最好不给,就让学生归类;另一方面,PPT展示的内容是否过细过碎了呢?
[投影10]进一步宏观看篇
树林子干嘛要放在第一段?老头儿孩子干嘛要放在最后一段?
关于思路或文脉,我们惯常的问法较直接或较宽泛,如,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为什么?王君老师这两个问题设计得更巧妙,这就是曲问的艺术。只是,问题不是来自学生。
[投影11]—赞贾平凹:天地都在他心中
学生的梳理非常到位:宏观——细节;物——人;南——北;风——雨。这就是章法。王君老师顺势点出PPT11,水到渠成。这是从大处着眼,引领学生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欣赏作品的章法之美。
第二部分
[投影12]看段
从段落内容展开来看,1段和7段的写法基本一样,2段和其他段落的写法基本一样。你能看出段落展开的奥妙吗?
[投影13]树林子:写一样景物,扣住树林往纵深写
垂柳——杨叶——芦苇:并列铺排,横式写多种景物
[投影14]二赞贾平凹:纵式横式巧展开
这就是教写景,王君老师教给了学生段落展开的两种方法:纵式和横式。“为什么这样写”呢?看段,指导似还应再进一步。描写对象先验地决定了描写方法。这就必须有点有面,详略有致。作者描写的显然是一场暴风骤雨,而不是和风细雨。无疑,树林子的狂乱最能表现之,所以,要首选这个景象并不惜笔墨铺张扬厉地专写详写。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采用散点式的写法,表现众多景物的纷乱状态尽显风姿雨态。
第三部分
[投影15]看句
如果要评选《风雨》“感动读者”最精妙句,你把桂冠给哪个句子?说说你的推荐原因。
先让学生说,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妙!一个学生说:“我最爱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我读出了一种欢乐,特别是那‘一只一只’,井然有序的,不慌不乱的,还写出了孩子们的兴致盎然。这一句最有活力了。”这个学生读出了结尾文势的舒缓,读出了‘一只一只’比‘一只只’的从容不迫,着实不简单!当然,也有学生可能说不太到位。但王君老师有高招,“这句子,好在哪儿,待会儿告诉你。”“这句子,好在哪儿,也待会儿告诉你。”搁置,卖关子,抖包袱,妙!
[投影16]平凹写句:铿锵鼓点短句奖
[投影17](改句减少第一段第一句的标点,略。)
[投影18](改句减少第四段第二句的标点,略。)
[投影19](文中的五个比喻句,略。)
先展示颁奖词,再展示句子来印证。这并没有多少难度。妙就妙在王君老师带“同学们再往前走一步,研究一下老师为什么要颁这些奖。”并有方法指导:“我们来一个对比阅读。”效果非常显著。如,“鼓点铿锵短句奖”,学生就发现了“短句子有一种紧张感,节奏特别快,和大风大雨相得益彰。”“短句子读起来感觉强调的东西特别多……”。而“奇思妙想比喻奖”,王君老师则是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读出了这些句子的奇妙之处。如果“再往前走一步”的话,可不可以不给,也不要“印证”,变演绎为归纳,就让学生归纳“颁奖词”(之后,教师再展示),哪怕学生的表达不那么漂亮,如何?
[投影20](用诗行排列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五段第二句,略。)
课文变形处理,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动词使用上“一气呵成”的“联动”效果。其实,关于“连动”(“一气呵成连动奖”),修辞学上并无此一说,王君老师发现了它的表达效果,并为之命名,就是一种创造。人类语言,更多的是一种无辞格的修辞,正需要有心人去研究呢。
[投影21](分段排列第二段的三句话,略。)
这几句分别是写形、色、声。教师可否不给?倒过来,让学生自己找。
[投影22](第四段的第一句和第七段,略。)
“多角度描摹”,应该是一个固定说法,大概也是学界认可的吧。王君老师给上述句子颁的是“多角描摹雕像奖”,把“多角描摹”与“雕像”拼凑在一起,是否有生硬之感?可否把“雕像”改为写作学上的一个名词“刻画”呢?——即“多角刻画描摹奖”。
[投影23]平凹写句:
铿锵鼓点短句奖
[投影24]三赞贾平凹:修辞炼句真工夫
PPT23再一次展示颁奖词,进一步明确并总结了贾平凹写句的特点,总结得精彩——接着,PPT24就是从这方面赞贾平凹。直接给,自然是降低了学生感知的难度,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若是学生能发现说出个一二来,无疑更加精彩。
第四部分
[投影25]我们来跟当年年轻的贾平凹PK一下,他的用词是不是真的一词不可换。
[投影26]第一组: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第二组: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第三组: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
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第四、五、六组:(略。)
是“冲”好,还是“穿”字更好;是“飘”好,还是“飞”字更好?……这番锱铢必争、方寸必较,是极其扎实的语言训练。这里的PK,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一个PK,调换比较,四两拨千斤,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
我觉得,除了主要抓住动词,其它方面也有文章可做。如,第一组中全文的第一句“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劈空而来,先声夺人,一个“了”字,侧面写出了风正狂;再加上“面团”这个喻体,风的狂暴、肆虐,树林子任其蹂躏之景象,尽显其中了。
[投影27]四赞贾平凹:咬文嚼字善推敲
“好,可以了。来,做个总结——”接着出示PPT27。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儿急促了?管它是实词还是虚词,不必纠缠概念,我们只看用词效果怎样?何不点拨一二?
[投影28]
赞平凹
天地都在他心中,信手拈来有章法。
纵式横式巧展开,段落铺排多变化。
修辞炼句真功夫,句句都如原上花。
咬文嚼字善推敲,一字一词少疵瑕。
侧面描写最霸道,风雨不碰成绝杀。
火眼金心已炼就,短文传世赞平凹。
看篇看段看句看词,每进行完一个环节,都用诗句的形式做小结。四个环节完成后,一首诗自然就形成了,且句句成韵。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也使得整堂课浑然一体。我也模仿王君老师赞贾平凹,来赞一赞王君老师的《风雨》一课(生硬得很,滥竽而已):
赞王君
平凹就是写风雨,教学基点聚焦准。
语用主打特质立,诵读帮辅书声润。
宏观中观和微观,腾挪组合匠心运。
看篇段句再看词,捎带看意设计俊。
不蔓不枝不旁逸,繁华落尽见真淳。
绣口锦心一路修,天下文章数王君。
尾声
[投影29](女领,下同。)生命的风雨来了!(众合,下同。)我像那片树林子,犹如一块面团,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略去9段。)
生命的风雨来了!我是那“孩子们”中的一个,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生命的风雨来了,我到底会怎么样呢?
捎带“看意”,收束全课。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结尾一问,问出了思考。好课就是这样,课结束了,又一番思考开启了。
“看意”阶段,王君老师指挥着她的学生“合唱团”,演奏出了这堂课的最强音。我没有亲历课堂,还是听王君老师自己的感受吧:“我只是小小地动了一下文本,我只是给他们选择了一段接近于文本气质的音乐,我只是告诉他们——来!来朗读吧,朗读中有文字最深刻的美。孩子们在惊天动地的心醉神迷的诵读中自然而然进入文本的深处。”[1]读,最终是要指向写的。王君老师这里的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