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龙弟:李明哲《天净沙秋思》课例点评

(2016-11-14 15:13:0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例他评

诗画两观照,意境互相随

——李明哲《天净沙•秋思》课例点评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  贾龙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什么才算“得法”?怎么才能“得法”,李明哲老师的这堂课,诗画两观照,意境互相随,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诠释。

一、插图:得文本个性之法。

“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好的插图和课文内容互为观照,既可丰富课文文字内容,又可促进学生学习课文,可谓相得益彰。但要真正利用好课文插图开展语文教学,却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智慧。这堂课,李老师选择插图这一重要教材资源,紧扣文本个性,真可谓“得”文本个性之法。

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诗中画’与‘画中诗’”。这也是李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关键点,而对这一关键点的把握,则是基于李老师对文本个性的准确定位——《天净沙•秋思》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完全是通过一系列意象构筑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思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词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思,而插图就是呈现词描绘的画面与表现词创设的意境的很好载体。李老师选择插图作为打开教学之门的钥匙,很好地契合了《天净沙•秋思》的文本个性,轻而易举地教出了这首小令的个性魅力。

二、比较:得学生学习之法。

就语文教学而言,仅仅找到打开文本之门的钥匙远远不够,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学得充分,还必须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也就要求教师的教必须得学生学习之法。这堂课,李老师找到的“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激活文本阅读,激活学生思维,激活整个课堂学习。

课堂上,李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想象揣摩了词中的意象,还通过与插图比较,启发学生对词中的意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提出了或褒或贬的看法。比如,学生对课文插图有异议,他们就根据词的意境重新设计画面,这样画面就连同文字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的脑海——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天净沙•秋思》。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回答,也印证了比较之法的非凡魅力。

三、引导:得教师指导之法。

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的指导之法也非常重要,即语文教学要得教师指导之法。

首先,这节课李老师以“教科书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这一主问题撬起了学生对整首词的学习,使整个教学简洁、集中而有效。

其次,这节课李老师对教学走向的控制也相当到位。请看他如下的引导:

生:我认为这幅画画得非常紧凑,非常淡雅,但是有些纰漏。

师:“紧凑”“淡雅”与否暂不评价,先按行文顺序来找找纰漏。

面对学生对课文插图的评价,李老师避开“紧凑”“淡雅”而只引导学生“找纰漏”,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教学活动更加简洁、集中而有效。

第三,这节课上李老师的随机点拨也是恰到好处。比如,一位学生说出“有了人家,古道才会显得非常温馨”,显然,他对问题的理解还流于表面,这时教师的随机提问:“‘小桥流水人家’——正如同学们所说,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那它和全诗基调是不合拍啊。这又该怎样理解呢?”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对虚实手法的思考,进而促成了学生对词人情感的深度把握,真可谓恰到好处,及时有效。

得文本个性之法,得学生学习之法,得教师指导之法,这三者分别关乎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文本、学生、教师,抓住了这三个要素,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这让我想起了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封面上的一句话:“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候,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挂起。”我想,追求教师、学生、文本(课文)三者之间的和谐共鸣,是李老师在这堂课上着重实践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共同追求的本色本真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11期。


诗画两观照,意境互相随

——李明哲《天净沙•秋思》课例点评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  贾龙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什么才算“得法”?怎么才能“得法”,李明哲老师的这堂课,诗画两观照,意境互相随,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诠释。

一、插图:得文本个性之法。

“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好的插图和课文内容互为观照,既可丰富课文文字内容,又可促进学生学习课文,可谓相得益彰。但要真正利用好课文插图开展语文教学,却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智慧。这堂课,李老师选择插图这一重要教材资源,紧扣文本个性,真可谓“得”文本个性之法。

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诗中画’与‘画中诗’”。这也是李老师这堂课的设计关键点,而对这一关键点的把握,则是基于李老师对文本个性的准确定位——《天净沙•秋思》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完全是通过一系列意象构筑画面、营造意境、表达情思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词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思,而插图就是呈现词描绘的画面与表现词创设的意境的很好载体。李老师选择插图作为打开教学之门的钥匙,很好地契合了《天净沙•秋思》的文本个性,轻而易举地教出了这首小令的个性魅力。

二、比较:得学生学习之法。

就语文教学而言,仅仅找到打开文本之门的钥匙远远不够,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积极,学得充分,还必须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也就要求教师的教必须得学生学习之法。这堂课,李老师找到的“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激活文本阅读,激活学生思维,激活整个课堂学习。

课堂上,李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想象揣摩了词中的意象,还通过与插图比较,启发学生对词中的意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提出了或褒或贬的看法。比如,学生对课文插图有异议,他们就根据词的意境重新设计画面,这样画面就连同文字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的脑海——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天净沙•秋思》。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回答,也印证了比较之法的非凡魅力。

三、引导:得教师指导之法。

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的指导之法也非常重要,即语文教学要得教师指导之法。

首先,这节课李老师以“教科书这幅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呢?”这一主问题撬起了学生对整首词的学习,使整个教学简洁、集中而有效。

其次,这节课李老师对教学走向的控制也相当到位。请看他如下的引导:

生:我认为这幅画画得非常紧凑,非常淡雅,但是有些纰漏。

师:“紧凑”“淡雅”与否暂不评价,先按行文顺序来找找纰漏。

面对学生对课文插图的评价,李老师避开“紧凑”“淡雅”而只引导学生“找纰漏”,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教学活动更加简洁、集中而有效。

第三,这节课上李老师的随机点拨也是恰到好处。比如,一位学生说出“有了人家,古道才会显得非常温馨”,显然,他对问题的理解还流于表面,这时教师的随机提问:“‘小桥流水人家’——正如同学们所说,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那它和全诗基调是不合拍啊。这又该怎样理解呢?”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对虚实手法的思考,进而促成了学生对词人情感的深度把握,真可谓恰到好处,及时有效。

得文本个性之法,得学生学习之法,得教师指导之法,这三者分别关乎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文本、学生、教师,抓住了这三个要素,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关键。这让我想起了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封面上的一句话:“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候,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挂起。”我想,追求教师、学生、文本(课文)三者之间的和谐共鸣,是李老师在这堂课上着重实践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共同追求的本色本真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11期。


贾龙弟老师点评我的《天净沙•秋思》课例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