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影》备课札记

(2014-11-28 08:45:19)
标签:

教育

此情可待成追忆

——《背影》备课札记

                          李明哲

(发表于《语文报·初教版》2011年第13期)

 

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说:

“《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就是在《背影》的文本里,作者也照实记录了一些,只不过话说得很是简约,文笔很是含蓄内敛隐晦,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需用心读、并了解写作的缘起才能破解。

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不相见”,而不是“分别”“离别”等,原因是什么?结尾“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又从何而来呢?这些话很重要,文中的这些留白有很大的张力,有矛盾可以分析。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是暗示:“我”对父亲怎样呢?单看看父子“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却还是父亲主动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了一信给我”,就不难想见——“我”待父亲是怎样的……《背影》太厚重了,矿藏太丰富了。

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于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这年冬天(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关坤英:朱自清评传.燕山出版社.1995)

自民国十年杨州八中的辞职事件发生后,妻儿也被逼离家,待在岳父处几个月,直到民国十一年二月才接到杭州组织起小家庭。这一年暑假,朱自清希望时过境迁,带着妻儿回杨州探望双亲,首先是不准进门,后来是不加理睬。过了几天很没趣的日子,颓然返回杭州,这就是给俞平伯信中的“暑假中在家,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的遭遇。到民国十三年,母亲也被逼离家,朱自清接到浙江奉养,这时候心情极为痛苦,但本性忠厚,从没有怨恨。

(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台北智燕出版社.1978)

……

《背影》一文还有很关键的细节被忽略了。原来,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有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儿子,对父亲此等说不上口的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朱自清在文章中自是不便明说,文笔非常含蓄隐晦。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此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

文章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二年余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接着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也就是说,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呢?作者是在八年之后才写下此文,是什么激发他的创作?我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读懂《背影》很有帮助。

它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李广田:最完美的人格)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叶圣陶、朱自清、唐弢: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1947.7)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其实,父亲的“大去”是在二十年之后的事。父亲这封处处矛盾的来信真正想说什么?朱自清又从中读出了什么?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朱自清:儿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再说,《背影》是朱自清回忆时写出来的,并不代表他当时有此感慨,时过境迁,才有此感受。八年之后,作者也已为人父了,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这时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了变化,当时的懊悔变成了如今的忏悔。

在北方定居后,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更加痛苦。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尽管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自己虽然也曾一再的忍受着,但总不能就这样的僵持下去。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台北智燕出版社.1978)

……父亲来信触发了这种焦虑,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强烈的骨肉亲情占据了他的胸怀,父亲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他受到震撼……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释解自己心中之块垒。

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老父的慈爱和儿子的忏悔,……作者借写作《背影》释解了内心的焦虑,也使父子冲突得以缓和。

朱自清写作的目的达到了。

(赵焕亭:《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

此文也可以看作朱自清向他父亲伸出橄榄枝——希望父亲看到文章,以修旧好。实际上,朱父看到此文,也便与儿子和好。

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由此可见,《背影》是父子情感战争结束的关键事件。《背影》一文其实是朱自清父子之间长期冷战关系的解冻剂。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朱自清的禀性忠厚而且善良,尽管家庭缺少温暖,尽管父亲对家庭并不是一个很负责的人,他都不放在心上。最难得的,他的《背影》不是写在亲情的照拂与家人的和乐中,而写成于漂泊的异乡,近似无家可归的状况下。

(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台北智燕出版社.1978)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有人不理解《背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因为不了解《背影》真正的写作目的。

听了很多节讲《背影》的课,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只是将《背影》解读到父慈子孝的层面。文章是立体的,我们讲给学生的,却往往是一个平面,可能还是扭曲的平面。让学生体认父爱,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未免失之浅薄。学习《背影》一文,仅仅是体会父爱,适合吗?到位了吗?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父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父亲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2009.9)。这与《教师教学用书》“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狭隘的定位有关。

前面提到的那些隐情,《教师教学用书》只字不提,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相情愿地“提纯”、“净化”。《教师教学用书》意欲掩盖什么?聚焦什么?指引什么?

有网友说,“教学《背影》千万不能把朱自清先生用心遮盖起来的东西给晾了出来。”“父亲的形象一旦被戳破,坍塌掉,怎么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父爱呢?因为这个担心,上课时我总是刻意避免谈及朱自清的父亲及其父子间的矛盾。”这样的观点,我不能认同。我认为,这是《背影》里最真实、最可贵的东西,教学就应该真实地去教。掌握详实的背景资料,客观呈现文章背后的信息,有助于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对准确理解文本中肯地评估文本,是很重要的。如果不了解这些,《背影》所抒发的浓情就显得有些突如其来的过分,文本里的不少着力点也多少显得做作——正如本文开头余光中先生所怀疑的那样。

现在的孩子要真正理解这篇散文,其实是很困难的。这些材料让学生看一点,应该大有好处。教学《背影》,在拓展环节,我拟作这样一个链接:

朱自清描写的这些感动得他一次次流泪的小事情,换到一个正常的家庭里都根本就不足道,但朱自清能被这样的小事感动的眼泪汪汪的好几次,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父子间感情的隔阂有多深。

下面是台湾康轩版教材《国文教师手册》提供的《背影》的背景资料(略。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d4dc8d0100jl41.html),看了这些材料,你对本文有哪些更新的更深的理解?说说你的心得和体会,然后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