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雨
(2025-08-09 07:26:45)
标签:
郑州的雨 |
郑州的雨
作者|定南针
七号的雨把郑州给折腾的不轻,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个别地方堪比2021年“7.20”特大暴雨,例如文化路一些地方,更有甚者比“7.20”特大暴雨造成的影响还要严重。
文化路的个别地方,当地居民最有感知,也最有发言权,附近居民抱怨,7.20确实积水很深,和七号的差不多,但三四个小时后水基本就已经消退了,路面也可以通行了。但是这次下午四点多雨基本已经停下来了,但水一直没有消,雨下得最集中的时候,文化路的水已经到人的胸口处,至到八号凌晨二、三点才逐渐消退……
听着确实好恐怖,7.20那场特大暴雨千年一遇,把一年雨集中在四个小时下完,据说下了250个西湖的水量,这次持续时间没有7.20长,瞬间的雨量也没有7.20大,但积水却比7.20退去的时间长五六个小时,这就有些夸张了。
据附近居民反映文化路个别地方地势低洼,所以周边的水都汇集到低洼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排往东风渠的下水道可能被堵塞,总之就是积水迟迟不能退去是一大主因。
八号早上上班时也基本证实了附近居民的说法,文化路上积了足足有20厘米厚的黑色、还泛着臭气的淤泥。路中间还不时横亘着几辆抛锚的汽车,路两侧更是惨不忍睹,好多共享单车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还有几辆电动车被冲倒在非机动车道。
两边半人多高的冬青树被摧残得支离破碎,枝叶上沾满泥沙、枝杈上挂着塑料袋、绳子、破衣服随风摇曳……偶尔过一、二辆公交车溅起污泥四处飞散。
非机动车道几乎被淤泥塞满,逼得骑单车的人、电动车的人不得不冒险进入机动车道与公交车私家车混行……地铁七号线文化路沿线部分路段被迫停运,甚至八号上午部分站点依然甩站通过……
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真不是个滋味。一方面感觉郑州的雨不应该是这个下法,可以分散着下,干嘛要这么集中,非要往灾害级别发展,另一方面感觉市政设施市政道路设计得确实有问题,当初建设的时候没有想到排水问题吗?地下排水系统怎么这么脆弱?不是说遇到这么大的雨才会有积水,几乎是逢雨必内涝,大雨大涝,小雨小涝,“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的段子不绝于耳,都在说明市政基础设施确实令个堪忧、设计不够科学、超前。
既然有了前车之鉴,那后续是不是得有一些科学的补救措施,不能老这样啊,大雨大淹小雨小淹,这既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更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
小时候看过一些沿海题材的电视剧,经常受台风影响,一旦遇到台风预警就会待在家里不敢出门,要么就是早早关闭门窗,抵御台风侵扰,感觉生活在沿海真是遭罪,台风给沿海居民造成那么大的危害和困扰,还庆幸我们生活在中原,不会受台风的影响,也不会干扰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长大后在城市生活才意识到,城市内涝也是挥之不去的痛。2021年的“7.20”特大暴雨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不寒而栗,这才过去几年又来这么一场,让人很是无语。
当然,这次的暴雨从上到下反应相当迅速,早早做出预判,预警信号由黄色升级为橙色随后又升级为红色,一系列措施扎实有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财产损失。
但也要痛定思痛,咱能不能有一个长远规划把地下排水系统彻底地给整修一遍,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都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标治本之法,应该花大力气对地下排水系统进行一个彻底根治。既然近些年来类似这种城市内涝频发的特点,雨势集中、短期内大而急的特点,我们也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早做谋划与打算,借鉴郑东新区的市政设施及地下排水系统,基本没有内涝的情况发生过,咱能不能想想办法对老城区采取一些措施从根子上进行解决?一次投入并不见得就比经常受到这样的困扰采取次次投入的多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