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4-05-10 10:30:10)
标签: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作者|定南针

沐月书会进行到第三个阶段,我们开始读第三本书《家庭的觉醒》从这个阶段开始,改为一周一个主题,一周一个章节,之前都是一天一主题,一天一章节,方式改变后大家有了更充足的时间阅读、酝酿、思考。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每一个主题都要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理解,不是说我的观点有多新颖多有代表性,但通过这种方式逼自己一把,那就是肯定要通读全文,对每一个章节都要熟读,本来不想读或者找各种借口和理由不深读,自从有了这个想法后,不读肯定不行,不然怎么写读后感,连思考都没有,还与大家分享什么?

这就逼着自己一定要读下去,尽管我不大喜欢看外国作品,行文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情不同,总感觉读起来有点晦涩,有点读不懂,但有了这个想法,就强逼自己一把,一遍读不懂那就读两遍,所以大部分章节我都是读了两遍才读懂,才有了思考,也才有了感悟,不然我真无从下笔。

我坚信我自己的毅力,我也坚信自己能完成这个目标任务,我倒不是反对国外作品,而是我对国外作品的叙事方式不习惯,但潜下心来排除杂念慢慢读来也能咂摸出点味道,也慢慢地能理解一些,毕竟开卷有益,要有兼容并包扬长避短的胸怀,国外作品之所以能流行开来绝对有它存在与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自己之所以不习惯读不懂还不是因为读得太少,正如第二阶段读的那本《正面管教》也是一部外国作品,由美国作家简.尼尔森所著,读来也是极不习惯,怎么理论性那么强啊,好多主张、观点、倡议根本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吗?与第一阶段读的由刘称莲所著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和文体,感觉一下子拐得太陡让我有些无法接受。

当时还有些想不通怎么推荐这本书读啊,后来也是硬着头皮给硬啃了下来,那个时候还不敢有每一个主题分享一篇心得的宏大目标,因为确实没读太懂,所以也不敢有这个想法,自己读都没读懂的文章怎么有思考,怎么会有心得?

进入到第三阶段我开始给自己加压,为什么不逼着自己接受这个挑战呢?况且也由之前的一天分享一个主题,改为现在的一周一个主题,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可以阅读,总会有读懂的那一刻,读懂之时就是自己找到灵感之时,就是自己思考成熟之时,我为什么不坚持下来呢?

再说全班家长齐参与,还有王老师画龙点睛的点评,对一些普遍现象适时指导,个别情况一一支招,一群人共读一本书,共分享一个主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集思广益多有意义的一件事呢?

为什么不挑战一下自己呢,有了第二阶段的那部外国作品的铺垫和热身,进入到第三阶段我投入精力潜下心来好好研读,以读不懂不罢休的精神,对每个章节都读了两遍,而且对重点内容还进行了标注。经这一番操作,那些晦涩的理论渐渐地被我接受,慢慢地我开始尝试着理解它们,接纳它们,从而进行思考与加工,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通过这件事让我有了深切体会,一切有意义的事都值得去尝试,值得付出,这也是跳出舒适区的一个具体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