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面面观: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一)
(2014-05-27 11:16:30)
标签:
建构游戏发展趋势特点目标教育 |
分类: 它山之石 |
一、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趋势
建构游戏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幼儿手的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随着幼儿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掌握物体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以及头脑中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认识的不断准确,其建构游戏的水平不断发展。
1、萌芽阶段
1岁左右的婴儿经常拿着建构材料敲敲打打。这个阶段,幼儿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始进行建构活动,他们只是在熟悉建构材料的特性,如积木有多重、一次可以抱几块,摸起来像什么,两块积木碰在一起会发出什么声音等等。在简单的空间知觉与动作技能的配合下,渐渐出现将两个物体作空间安排的游戏行为,这是幼儿建构游戏的萌芽。
|
小贴士: 1、幼儿拿着积木走来走去或敲敲打打的现象是刚开始玩建构游戏的孩子都会出现的情况,这是正常的。 2、允许幼儿对积木的特性进行自由自在地探索,不要简单粗暴地干涉。 3、幼儿会互相模仿,当他看到别人的作品和自己不一样时,很可能就会跟着别人做,因此便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另一个阶段。 |
2、无意构造阶段
1.5岁到3岁左右,幼儿仅仅把建构材料作无目的的组合,而很少注意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及两件材料之间的凹凸对应关系,只是在遇到连接和拼插困难时才会去关注材料本身的特征。由于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很难完成两件建构材料的接插动作。
随着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加强,幼儿能灵活地对更多的建构元件进行操作,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这个阶段,幼儿并不是根据作品的外观特征给作品命名,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作品名称。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逐渐能发现自己作品的某个外部特征与类似实物的关系,并据此对作品进行命名,比如,把雪花片插成一个长条就称之为“宝剑”。
3、想象构造阶段
4、模拟构造阶段
5、自由构造阶段
二、各年龄的幼儿建构游戏特点
1、小班建构游戏特点
|
案例:(小班) 建构游戏的时间开始了,伟伟来到建构区,拿起了细细长长的积木,敲了敲,然后又把它竖起来。积木竖起来后马上倒了,伟伟继续竖的动作,积木又倒了。接连几次后,伟伟不高兴玩了,又拿起积木敲了起来。敲了一会儿,看见旁边的琪琪在往上搭积木,于是,他也把积木平铺在垫子上,再一根一根往上垒。这 时候老师走过来问伟伟:“你在搭什么?”伟伟摇摇头,老师继续说:“是在搭房子吗?”伟伟说:“是的,搭房子。”突然伟伟搭的房子倒塌了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伟伟一边用手把剩下的积木推到,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
小班幼儿游戏动作没有明确的目的,在无目的地摆弄建构材料中,逐渐熟悉了材料的特性。这个阶段幼儿的建构游戏主要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的方式进行,主要进行任意构建,他们对建构的动作更感兴趣,常常把建构材料堆起垒高后又推倒,不在乎搭出什么。对所“建构”出来的东西也没有概念。另外,小班幼儿在建构中常常更换建构作品的名称,当有人问“你搭的是什么”时,幼儿才会注意自己的建构物,思考“这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或根据建构物大致形状进行命名,或是等建构完成后再根据建构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给作品命名,他们一般不能明确解释作品的细节。总之,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嬉戏性较强,作品结构较为简单。
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
*
*
*
*
2、中班建构游戏发展特点
中班开始,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增强,建构的坚持性也在增加,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这个阶段的幼儿不仅对建构游戏的动作和过程感兴趣,同时也关心建构游戏的成果,游戏的目的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中班幼儿开始尝试模拟结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模拟建构活动。幼儿最初只会照着立体结构造型的范例,根据其形状、大小、颜色对应地进行准确模拟,逐渐地开始学习照图模拟。照图模拟要求幼儿学会观察平面图纸,根据记忆表象,将图纸中的结构造型想象成立体结构造型,这不仅对幼儿的基本建构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对幼儿的空间知觉和表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之,中班幼儿已能运用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再现和创作,但是建构作品大部分不讲究对称和平衡。
中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
3、大班建构游戏发展特点
总之,大班幼儿能够搭建出有场景、有情节的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构作品多为立体结构,讲究对称和平衡,比较形象。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发展目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