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完配资再干啥

(2015-10-12 14:07:11)
标签:

股票

牛市

分类: 股票

谈股论道:尾盘成交量蕴含的背后含义

   尾盘处于涨势中、盘整中或跌势中的个股,其次日开盘的结果可能是迥异。而洞察这种微妙尾市变化的先机,则一般都是短线投资者梦寐以求的致胜法宝,而判断这一情形最重要的依据则是股价的10日移动平均线的整体运行状态。

  ()涨势中(10日股价移动平均线呈上扬之势时)

 尾盘价涨量增:在涨势中的尾盘量价俱增,是人气充分聚积的征兆,说明市场上的投资者仍然看好后的发展,则次一交易日股价将仍以高盘开出的可能性较大。

  尾盘价增量缩:这种情形在涨势中多为高潮阶段时的惜售现象。次一交易日,股价通常多以跳空高开为主,昨天尾市没有买到的投资者,一般多会填高单价追涨买进。但是,由于股票没有经过充分换手,高开之后,往往就会因获利盘的增多,卖压同时逐步增大,次一交易日的K线形态上多带有上影响线。

  尾盘急跌量大:如果不是在涨幅巨大的阶段时,出现巨量长阴K线形态,则尾盘出现这种明显急跌量大的现象,多是控盘主力庄家利用尾市进行洗盘清筹。次一交易日股价往往是将以平盘或者高盘开出,但这种情形的前提是杀尾盘的当日成交量在一定原则上不宜过大。

()盘整中(10日股价移动平均线呈持平之势是时)

  尾盘价量俱增:在盘整阶段末期,多空双方主力经过了较长时间的争战,终以多方主力的努力而占据上风。盘面此时突然发动攻势,则次一交易日股价往往将以平盘或者高盘开出。

  尾盘价跌量增:在盘整走势中的尾盘,出现价跌量增的现象,说明多空双方主力在势均力敌的对峙中,多方主力由于失去了后援和信心,空方主力则乘势占据上风,胜负已经初见分晓。盘面此时突然发动攻势,次一交易日股价往往以平盘或者低盘开出,并且大多会因为多方主力反击的无力而渐渐进入盘跌阶段。

  关前价量俱增:在盘整走势中,股价即将遇到关卡,尾盘如果突然出现大量急拉,则次一交易日股价多是以冲关式的高盘开出,但是由于主力庄家并不想或并不具备上攻的实力,仅仅只是借助尾市搞突然袭击,制造出一种向上突破的假象,引诱场外的投资者追涨看多,自已则好趁机出货清仓。故此极容易形成高开低走,以假突破拉回整理的结局。

 

观点与操作:

1.清完配资再干啥:按照管理层之前的进度,10月配资清理将进入尾声,我之前文章曾分析过,这波牛市是改革牛和资金牛双轮驱动的,其中资金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杠杆资金,而配资是杠杆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资金通过近五个月的清理整顿被驱离市场,市场承受了巨大的代价,资金牛要想再展雄风,就需要有新的增量进场逐步填充配资资金。

    从目前的大环境下,延续牛市的格局是符合管理层的最大利益的,这一点我在节前《千点行情的逻辑分析》中专门说过,行情要起来,增量资金是必须的,怎么来有讲究。从常态看,要从存量博弈转化为增量进场需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底部确立并走出底部,形成一定幅度和深度的赚钱效应,吸引场外资金进场做多。就现阶段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底部和逐步走出底部,在这个过程中,场外的居民储蓄资金不大可能大规模再度入场,合法的杠杆资金(融资资金)多数属于右侧交易资金也不会大规模入场,能够引导的是中长线性质的资金,比如:地方社保,保险资金以及海外资金(qfii,rqfii, 沪港通,尽快解决纳入MSCI指数体系障碍,开通深港通等等),我的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于中长线资金的引导入市会加速进程,以填补配资资金的部分空缺。各位要关注这些实质性动作的出现,如果加速推进,那么走出底部的进度将会快于预期。什么叫走出底部?至少是稳定在之前救市的政策底3373之上或者稳定在09年高点3478之上。走出底部后,一旦趋势形成,杠杆资金和场外居民储蓄资金自然不请自来。

    清理完配资后第二个动作极有可能是注册制和IPO的相关事项,去年国九条中说的很清楚,也是一定要做的事情,这是战略性的目标,如果没有这波股灾,恐怕明年就是很好的推出注册制的窗口。注册制和IPO并不可怕,资本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融资场所,所以投资者也没有必要闻之变色。关键在于注册制和IPO重启的相关配套制度,是否真正体现三公原则,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我举个简单例子:之前市值加现金申购制度备受诟病,如果能改成只需要市值申购配号,中签再缴款,那么即便现在被套,哪怕是满仓配套,新股中签后,只要上市后有溢价,投资者都会积极筹集资金申购。注册制也一样,前提是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对造假上市的严厉打击。

2.有板有眼:继续持仓为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