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调新曲,无需悲观过度

(2012-07-23 16:04:06)
标签:

通道

宋体

gb2312

上证指数

溢价指数

股票

分类: 股票

谈股论道:心理分析:主力就在你恐惧时出招(1

    有一位股票市场投资大师这样描述下跌行情:“先是一只动物受惊吓,感到恐惧,开始奔跑,接着其它动物跟着跑动,到最后整群动物向一个方向飞奔。”当你买到股票出现下跌,而且非常恐惧,肯定它还会下跌!实际上,许多暴跌皆因投资者心理因素造成,也许并不是上市公司业绩发生本质的变化而导致了下跌。相反,行情暴涨有时也不是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增长,也许是人们牛眼看市,人心思涨造成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非理性形成的共振作用导致的结果,又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

    无论什么原因,往往机会是跌出来的,危险是涨出来的!当你发现手中的股票图形走好,觉得股市挣钱非常容易,实际上最可怕的时候很快就要到来。这时你对自己满意,也就是骨子里已经开始嘲笑别人。事实上,任何事情,当你开始嘲笑别人那样做非常笨时,过不了多久,你自己必然也会那样笨。如我们炒股,当与别人谈论股票时,甲股民讲,后悔死了,买了一只股票挣了一倍的利润没卖出,现在反而被套了一半。你往往心里会认为他为什么那么笨,不懂得挣了那么多钱卖出。而你过了一些时候,买了一只股票上涨了许多不仅没卖出,反而比他还笨,等过了一些时候,当你卖出这只股票时,反而是历史最低点。

 

观点与操作:

1.老调新曲,无需悲观过度:当市场连续下跌后,可能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日线系统给出的信号。就技术分析而言,短期趋势服从于长期趋势这是基本前提。我们来回忆三个已经出现的市场现象,这将从一个侧面佐证对于当前的市场已经无需过于恐慌。

    第一,恐怕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还能回忆起股指的年线定律了吧。都在关心钻石底还是暂时底呢。其实,年初的时候大家还曾热烈谈论过,只是惨烈下跌后似乎无论多空双方都选择性遗忘了。还是来简单回顾下:打开21年来的年K线,最多只有二连阴,从来没有连跌三年的,而且二连阴后第二年往往出现大行情。据统计,历史上出现过年线二连阴共有四次。一次是1994年和1995年持续下跌22.29%14.28%后,随后1996年从555点最高大涨至1258点,虽然随后回落,至年末仍大涨了65.14%。而2004年和2005年持续下跌15.4%8.32%后,随后两年则持续暴涨了130.4%96.65%。即使表现最差的2003年,在前两年持续下跌20.61%17.51%后,最高上涨到1649点,涨幅达21.52%,即使随后冲高回落,年涨幅仍然有10.26%-----现在年K线什么情况?截至今天收盘,是跌幅2.64%的长上影小阴线。由于2010.2011K线都是阴线,如果按照年线定律,今年年K线应收阳线,即年底收盘应在开盘点位2212之上,而如果按照之前两连阴后第三年年K线最小涨幅10.26%计算,年底应在2400之上收盘。你说现在该恐慌还是贪婪?

    第二,从趋势的角度看,上证指数是在今年2月中旬有效突破了去年3067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上轨,这意味着去年3067以来的趋势终结。当然,2132以来走的很纠结复杂,上证指数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上升通道,从趋势的角度解读,当一个中期下降趋势被终结后并不意味着对应的一个上升趋势就一定形成,而是有可能进行复杂的底部整理,而2132以来的走势就是如此。

    第三,看周线,我们注意到20092月第一周(涨幅9.57%),第二周(涨幅6.4%)指数在运行到2000-2300点时,曾出现过明显的放量长阳抢筹。这个区间是一直是多头主导的筹码区间,且从筹码分布看,此区间筹码至今尚无松动迹象,2010开始市场就反复开始测试这个区间筹码的稳定性,2010年的底部2319点,2011年的市场底部2134,2012年至今的底部2132均落在这个区间。是空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是多头四不过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2.周二关注:支撑位:2130         压力位: 2200

3.资金流向与AH溢价指数:超赢数据显示今日两市资金净流出26.95亿;农林牧渔,建材,医药板块资金净流入居前;银行,有色金属,酿酒食品板块资金净流出居前。截止1600AH溢价指数为111.30(中线安全区)

4.有板有眼:

**博弈方向:重点关注有色,煤炭,水泥,基建,601中小盘,保持高仓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