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筑底需要“三心两意"

(2011-08-03 16:05:34)
标签:

财经

斩庄

基础分析

资金净流入

金融政策

股票

分类: 股票

谈股论道 《短线赌钱与长线赌命》选录

     对“价格能否预测”问题的基本看法(5):第3点结论的推论——新的基础分析方法。对于引入基础分析的研究素材来预测价格的涨跌方向及大致规模的问题,我们在前面有过简要的分析,也列举过具体案例。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第一、针对基础分析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则。我在《大师的命门——市场分析的缺陷》一书中分析过,基础分析当前首要的问题是缺乏规则,因此陷入炒消息或主观臆断、自由联想的境地。我尝试给基础分析建立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市场影响因素的分类、发挥作用的原则等等。第二、整理并记录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有关经济环境、市场状况及供求关系的尽可能完整的资料。我们现在很容易找到价格的历史数据,却很难找到历史上某个时期基本面的完整资料——我们可以随时查阅十年前的价格数据一样,但难以准确掌握十年前的经济环境、金融政策、供求状况等信息。从现在开始收集、整理这样的信息(特别是按照一套规则来加工、分类),是一件基础性的工作。第三、到历史资料中去寻找在经济环境、金融政策、供求状况等方面与现在相似的时期,根据“历史会重演”的原理,把当前的价格特点与该时期的价格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比照该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价格变化,预测当前价格的涨跌方向及大致规模。以上的分析方法需要具备一些条件,主要是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譬如熟悉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行业特点等)。此外,上述分析方法主要适合于大的机构、大的资金(500万以下的资金估计都不用这般劳神费力)。当然,这个方法不适合股市的那些庄家,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分析方法,而是人脉关系、炒作题材以及资金。如果机构投资者无意或无力操纵市场,希望通过认识趋势来顺应趋势,倒不妨照着上述方法来做做。

 

 

观点与操作

1.筑底需要“三心两意":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私募经理李振宁先生曾说过:股市从某一瞬间讲都是永远不合理的,股市长期平均下来才合理!这句话中的“长期平均”蕴涵了以下意义:第一:由于在某个时间点的市场不合理性,作为投资人买到最低点和卖到最高点实际上是小概率事件;第二:就中长期而言,我们如果能在相对低估区域买进股票就是合理的理性的选择,(尽管买到最低点的可能性比较小),原因在于未来会有超越筹码成本的高点来实现赢利,并且越接近市场底部,今后超越筹码成本所需要的时间越少!

      中国股市历史性底部没有出现过V型底,一般会出现来回的反复震荡,筑底期间也是很磨人的,斩庄建议博友在此期间保持心态上的“三心两意”。

     耐心----好股票并不是你一买它就涨,可能出现大盘涨它横盘,大盘跌它还跌,有耐心坚定的持有并默默的等待下去吗?

    信心----你买的股票跌20%或者30%,你对自己的判断还有信心吗?很多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走了眼,好的股票值得坚持并加码买进,坏股票需要壮士断腕;当然“死猪不怕开水烫”和“有信心”有着几乎相同的外在表现,但最终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区别就在于你拿的是不是好股票;

   专心----其他的股票在涨,每天61和63上面一排排红红的就是没有你自己的,你可能见异思迁,热点总是吸引眼球并掏空疯狂追逐者的口袋的;

   创意----独专独行,风格是独特的,不和大部分人相同,记住:无论牛熊赚钱的永远是少数;

   执意-----你的决策是自己与镜子里面的自己商量决定的,所以经常执意前行;

   关于“投资的三心二意”实际上最早是同威公司李驰先生提出的,很经典很震撼!结尾是---投资千万不要朝三暮四,否则就成了不三不四!

    当然,我们在目前阶段提倡三心两意是建立在市场主流品种估值进入历史低位,政策面出现回暖迹象,市场超跌的基本分析之上。

2.周四关注:支撑位:2650点         压力位: 2700点

3.资金流向与AH溢价指数:超赢数据显示今日两市资金净流入9.32亿;教育传媒,有色金属,农林牧渔板块资金净流入居前,分别净流入3.53亿,2.36亿,1.87亿;运输物流,机械,电器板块资金净流出居前,分别净流出1.09亿,1.06亿,0.82亿。截止16:00,AH溢价指数为101.92(中线安全区)

4.有板有眼:

**博弈方向:中线布局并持有金融,资源类权重品种配置;题材关注大消费概念中的商业以及科技股,上海本地股;可保持高仓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