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三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一、勇有两种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有两种:一种勇于敢则杀";一种"勇于不敢则活"。前一种"勇"于"敢",这"敢"是代表一种强势。人内心一直"强势",必遭更"强势者"所杀。人欲望太强,就会行为过头,必会心态与行为偏激被杀。人只一味于事"敢于敢",结果是糟糕的。后一种"勇"于"不敢",这"敢"是代表一种不强势。人内心一直"不强势",就是一种"弱势"。这一种"弱势",不是无能、懦弱之弱,而是"道"的表面之高智慧看上去的弱、表面之道德高修养看上去的弱。这一种"弱势"之"弱"可以让万物生命活下去。
前一种"勇"代表一种"强",后一种"勇"代表一种"弱"。老子"道"提倡无为而为的大智慧哲学。这里"以弱胜强"就是一种"道"的无为而为的大智慧哲学表现。一个人,拿弱就能胜强,这人"道"的智慧已很了不起了。
二、两种"勇"令人"恶"的原因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以上两种"勇"的结果,有的会得利,有的会遭祸。这两种"勇"的结果,都是天所厌恶的,缘故是人太"有为"造成的。
前一种"勇"以一种"强"处世,是会获利,最后因利而亡。很多古代皇帝、大英雄很强,最后却在利多中,爱的、放纵的、张狂的、痴昏的一塌糊涂。
后一种"勇"以一种"不强"处世,也是会获利,最后因利生存下来。这一种"弱势",虽然不是无能、懦弱之弱,而是"道"的表面之高智慧看上去的弱、表面之道德高修养看上去的弱。这一种"弱势"之"弱"可以让万物生命活下去,但这里也有人为之过的地方,这种"不强"存在有人为的计谋太多,所以结果也会出现糟糕情况。
这两种"勇",违背了"道"的自然行为。这两种"勇"行为的利弊,隐藏的很好很难让人察觉,有时圣人都发现不了。真的是。
中国一句谚语:"穷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里穷的、横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他们的"勇"都是粗鲁的"勇",很容易亡。
曹操:"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曹操"勇"的覇道,称为奸雄。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这里之"勇"诗人的大"勇"。
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里之"勇"大圣人的大"勇。
人之"勇"不同,呈现不同的人生。
三、人怎么处世才算"勇"的合适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人怎么处世才算"勇"的合适?其方法,老子讲:人的行为要符合"天之道"。其具体来讲:第一,"不争而善胜";第二,"不言而善应"第三,"不召而自来";第四,"繟然而善谋"。
现实人生,人"不争"已得到要得之东西,不言已应事自如,不召益处自来,坦然已可好好安排筹划事情。这人必是得"道"大智慧者。
我们世人,每天也都在不停寻找自己"勇"的合适的方法,总希望自己永远真正顺势而为、自然生灭、活得生动有趣。但现实中,这种自然智慧获得是很不容易的。人要会在生活、学习中、工作中,不停的学习、实践、思考,才会慢慢悟到。
每天读书,会让人清静自然、智慧自信。这里会让人渐悟到"真勇"。
每天写日记,写其它益文,会让人"明心见性"。这里会让人渐悟到"真勇"。
读巜道德经》,会让人收获"道",而人生"道法自然"。这里会让人渐悟到"真勇"。
此文仅个人观点,谨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