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晚,那场经久不衰的“流动的紫禁城”服装秀,又在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晚会上亮相。这是第二次见到它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只是一瞥,没什么好感,这次也是一样。但这次看北京卫视的直播,却有了疑问,真的很好看吗,我怎么就无法消受?最后搜了很多网页方知,人家竟然是“惊艳”、“震撼”全球十多年的超级之作!真是Out了。
网上说:“流动的紫禁城”是一部通过服装反映中国建筑、历史、文化的服装表演作品。故宫中轴线上所有重要建筑几乎都在舞台上得以展现,从紫禁城的重檐方形阙亭、午门大门上的门钉到太和门殿顶的走兽;从太和殿的鎏金龙椅到乾清宫立柱上的楹联绝对;以至汉白玉石栏望柱、珍宝馆中的珐琅座钟、御花园里的百年老树等,都成为表演者们的题材。
网上说:“流动的紫禁城”是服装设计师在228套原创作品“紫禁城”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超越和再度创作,在保持原作品的神奇壮丽、华贵高雅风格的同时,增加了更加时尚的元素,扩展到现在的2000多套。意在将紫禁城的建筑文化与服装服饰文化珠连璧合,用“流动的紫禁城”与世界对话。
网上说:这场被称为“把紫禁城穿上身”的服装秀创意奇特气势磅礴,自创办以来不断推陈出新,并一直在全球各地巡演,经久不衰。它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艺术完美结合的一项大型系列展示,影响极为深远。
“影响极为深远”又怎样?我仍然无动于衷,眼前只是漂动着怪异的画面。
是服装设计,却生硬地搬用了建筑的构件与元素,破坏了服装的特有美感;试图通过服装展示建筑的瑰丽,结果是被分解的建筑构件和元素,无法再在服装上复归建筑的统一完整的美。
把一个小屋顶放在模特头上或肩上,看不出它有什么特色,它比不过民间传统的斗笠、披肩,而大屋顶缩小几百倍让模特们顶在头上,早丢失了它原有的大体量的厚重美感,变成一只蹩脚的帽子。乾清宫立柱上的楹联绝对,原本是建筑的装饰,原封不动从胸到脚地挂在人身上的效果是什么?再加上模特头上戴的一只方匣子,怎么看怎么像民间传说里的“无常”。奇异的造型与装束,大红金黄底色下凌乱杂色的聚合,没有了色彩的魅力,只觉得是萨满巫师在舞动……
其实,北京电视台在播放画面上打出的解说词非常之好,说紫禁城建筑的特色,就在于它整体的协调统一。紫禁城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故宫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但解说词下的画面却与之相反,处处流动着琐碎与杂乱。“意在将紫禁城的建筑文化与服装服饰文化珠连璧合”,却只做到了“连合”,不见了“璧”和“珠”。
正像一些酷爱传统中式风格的居室装饰设计师,并不理解传统风格的意境,只是一味搬来大量传统建筑及其装饰的构件和元素,堆砌在自己的设计里,就以为完成了传统风格的营造。由此,又想到另一场以“青花瓷”为题材的服装秀,还未寻到“青花”的真正底蕴,就皮皮毛毛地将各种器型简单地用在了模特身上,与“流动的紫禁城”同出一辙。
服装设计没有什么不可以借鉴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表现的,只是艺术就是艺术,“连合”是艺术创作的初步,“珠连璧合”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为“流动的紫禁城”的大胆创新击掌,但不能为并不“珠连璧合”的艺术去人云亦云。
什么是艺术的借鉴与创新?读读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会找到答案。“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虽是针对建筑设计,对其他设计艺术也很适用。这也应该是我们不看好“流动的紫禁城”的理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