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元国际化的反思(二)
(2009-11-04 16:20:37)
标签:
日元国际化反思财经 |
4、日元国际化缓慢甚至倒退的阶段——1990年代
1990年代,日本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持续的低迷。受此影响,日元国际化进程也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在国际贸易中,出口贸易日元结算的比例由1990年的37.5%降至2000年的36.1%,进口贸易日元结算的比例由1990年的14.5%升至2000年的23.5%。在全球债券市场上,日元债券的比重由1995年的17.3%下降至2000年的8.6%;在发达国家银行全部对外金融资产中,日元资产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0.2%降至2000年的8.7%;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日元资产的比重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由1990年的8.5%降至2000年的5.1%,目前更下降到3.3%的低位。
二、日元国际化进程的经验与教训
1、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尤其是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够。
1987年美国出现股灾后,要求日本配合美国以期降低利率,而此时日本正面临较大的流动性过多压力。面对美国的要求,日本政府没能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制定货币政策,而是采取了降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致使国内产生了严重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1990年资产泡沫破灭不仅导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而且使得日元国际化进程出现倒退。
2、日元升值过快。
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日元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因此,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之后直至1995年,日元一直处于甚至通道之中。正是因为日元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各国货币当局和投资者都愿意接受日元资产,这有助于日元走向国际化。但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日元在1985年后进入了快速升值的阶段,致使未来的升值预期空间变小,尤其是在1990年金融危机后,日元升值基本到位,各国货币当局和投资者逐渐看淡日元,逐渐减持日元资产,致使日元国际化进程逆转。
3、日本贸易结构影响了日元的国际化发展。
日本贸易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出口主要面向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进口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矿产资源,这就使得日本在进出口结算中推广日元结算的议价能力相对有限。
4、忽视了日元货币区的建立。
日本政府在推进日元国际化进程中,忽视了日元货币区的建立,使得日元孤军深入。无论是在当年美元的国际化,还是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进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围绕美元或德国马克建立一个货币区。这不仅有利于通过区域化实现国际化的目标,而且可以有效地扩大本币使用区域的经济实力,抵御外来冲击。日本在日元国际化过程中,没能有效地扩展日元货币区,虽然日本与东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很多,但是东亚国家大多是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计价和清算货币,甚至一些国家是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就使得日元身处美元货币区之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