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国际化过程的经验与教训(二)
(2009-10-30 01:22:16)
标签:
国际货币体系财经 |
三、经验与教训
1、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终保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原因,英镑曾停止与黄金挂钩。从1913年到1920年英国的物价上涨了150%,但英镑却只贬值了30%。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经济与货币问题上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是放任英镑贬值,还是维护业已贬值的英镑?经过战争的打击,衰弱的英国经济决定了在事实上英镑已经贬值。但是如果英国政府放任英镑贬值,那么英镑的国际地位将会受到冲击;如果维持英镑不贬值,那么高估的英镑势必会阻碍英国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最后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维持英镑的币值。结果不仅使英国的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迅速陷入衰落,而且各国投资者纷纷抛售高估的英镑,英镑的国际地位不仅没能得到加强,反而开始急剧下降。
2、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以英镑和法郎为例,在19世纪前期英国和法国都试图争夺世界金融中心和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并且这两个国家当时在经济规模上大体相当。在1820年英国GDP大约占全球的5.2%,而法国的GDP甚至超过英国达到5.5%。但是,在英镑和法郎的争夺中,英镑最终战胜法郎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无论在金融创新上、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上,还是在金融市场的规模上,都处于当时的世界前列,这就为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充分利用货币稳步升值的阶段,推动货币的国际化进程
无论是英镑,还是美元,都充分利用其币值稳步上升的时期,加速推进本币的国际化进程。例如,美元的国际化过程就是与美元逐步升值的轨迹高度一致的:20世纪30年代美元与英镑的汇率大约为1美元兑0.2—0.27英镑,到1950年美元上升至0.36英镑,1972年后逐步上升到0.4英镑左右。
4、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和物价稳定是货币国际化的内部条件。
根据对于英镑和美元国际化过程中,英国和美国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实现低通胀,保持货币对内购买力的长期相对稳定是一国货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必要内部条件。在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近100年中,根据对于各国通货膨胀情况的测算,与其他主要货币比起来英镑对内购买力的变化幅度最小。同样,在美元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也是远低于英国。
5、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制定金融国际化战略。
美国在推进美元国际化的进程中,适时地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调整国家金融战略。在推进美元国际化的初期,以建立美元货币区为目标,利用地缘优势建立了“美元集团”;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积累国家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和欧洲经济的机会,提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以美元为核心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战后欧洲重建计划,将美元全面输出到欧洲,并逐步将英镑边缘化。
6、国际主要货币的转换过程通常要滞后于经济实力的变化。
一国货币最终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往往滞后于该国经济地位的上升,这在国际货币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18世纪是英国经济实力迅速跃升的时期,1700—1820年英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从2.9%上升到5.2%。但是英镑并没有成为世界主要的国际货币。一直到1870年,英国经济实力已经50年稳居世界首位之后,英镑才最终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美元的情况与此类似。1913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就已经达到19.1%,远远超过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3%。但是直到1939年英镑的国际地位还远远高于美元。
6、在本币国际化过程中,要避免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美国在推动美元国际化过程中的最大失误是:1929年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之中,而且使得美元国际化进程出现大倒退。实际上,美元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在1924年就已经超过了英镑(见下图)。但是美国发生1929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在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急剧下降,直至1938年才重又超过英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