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影院枪案杀手的心理逻辑

(2012-07-23 02:48:39)
标签:

杂谈

目前没有更多关于美国影院枪击案嫌犯詹姆斯·霍尔姆斯的个人资料,以供还原他大开杀戒的整个心理过程。

 

警方也表示“不会揣测他的杀人动机”。

 

但当我看到他自称“小丑”,以及有“基本不和别人说话”、“住所的灯一直黑着”的特征时,我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干了。

 

他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加腾智大。2008年,这个日本著名的“宅男杀手”先是在网上发布预演,接着在东京秋叶原闹市驾驶卡车撞向人群,持刀杀人,共造成7人死亡、11人受伤。

 

我想到的还有赵承熙——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的那位枪手,他杀死了32个人,然后自杀。

 

当然,也许还可以提一下中国人,比如郑民生。不过,郑屠在心理上是另一个物种。

 

霍尔姆斯、加腾智大、赵承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性格孤僻,自我对世界隐匿。

 

但显然霍尔姆斯、加腾智大在心理上更像是同伙:只有扮演成一个恶魔,杀人就像是演戏,他们才敢杀人。

 

还是看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吧。

 

他们的特征是:霍尔姆斯深居简出,不和人说话,晚上也不开灯;加加腾智大是“宅男”,而且早前就离群独处;赵承熙更有意思,别人问他话他不理睬,他写自己的名字只是写一个问号,上课时总是戴着帽子且不与人交谈。

 

大多数人都有把真实的自我隐匿起来的倾向。如果我们在明处,别人在暗处,在心理上是很危险的,这意味着别人可以随时进攻,而我们无从防御。但这几位玩得太夸张了,很不正常。而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懂一点心理分析的人来说,他们恰恰把自己给暴露了。

 

很清楚,他们这样玩,意味着在心理上,外界是一个危险源,他们撤了,退回到了自我的家里。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心理上是如何和世界打交道的。一个表演型性格的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表演的舞台,最希望获得关注,他只有把自我凸显出来才能找到存在感。但一个自卑型性格的人,如果心理弱小,出现在人群中时,心理上往往没有安全感,只有躲在一边他才自在。

 

极端之处,就是一个人会有一种“吞没焦虑”:如果和别人有联系,如果感觉有人看他,就是说,如果他的自我暴露在世界面前,他就感觉到有被吞没、融化、毁灭的危险。

 

因此,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他要做的就是不说话,玩“隐身”,斩断和别人的联系,似乎这样,别人就不认识他,因此当然也无法在心理上打击他,他就安全了。

 

同时,他还可以在黑暗中窥视处于明处的世界,心理上对世界具有了威胁性。这种感觉是相当爽的。一个窥私癖之所以那么有快感,就是因为他在暗处窥视别人时,心理上已经解除了别人的武装,他在心理上可以为所欲为。

 

不知道是童年或少年的什么经历让霍尔姆斯变成了这样的人。也许他母亲清楚。

 

但当然,如果一个人为了在心理上保护自己,仅仅是把自我隐匿起来不让世界看到,那就不会发生什么了。致命的是,他撤了,但还没有变成一个完全活在自我世界的疯子,因此在心理上,仍然要和世界玩。

 

无论是杀手本人,还是其它无辜者,就栽在了这上面。

 

对于加腾智大来说,他想要挣钱,混得好一些。对于赵承熙来说,他屈服于主流价值观,对贫穷敏感,仇恨富人。霍尔姆斯到底想干嘛暂时不清楚,但从心理上,当一个人因为外界的危险而撤退回自我世界时,只是在心理上可以保护自己,但一定激起了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的焦虑,并且还有力量被瘫痪的感觉。

 

而一个没有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力量感的人,在心理上是无法生活的。

 

祸根就是在这里埋下:他要找到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力量感,不可能一直呆在黑暗里,而必须把自我亮出来让别人看到,即和别人打交道,但是,由于他的心理保护,不可能这样玩,那么怎么办?唯一的一条路,就是攻击、毁灭这个世界,给它心理震慑。

 

就是说,他骨子里有从黑暗中冲出来,震慑这个世界,迫使它重视自己存在的冲动。

 

然而,本质上,一个逃回自我世界的人,都是心理弱小的人,他要敢对这个世界痛下杀手,最起码必须获得仇恨这一情绪的强有力支持,甚至,还要借助于其它心理策略,把自己想象、扮演成一个英雄或坏蛋,进入某种“剧场心理”中。

 

扮演成英雄,杀人时就充满了“正义”赋予的力量;扮演成坏蛋,则是让人害怕。在心理上让人害怕,自己也就有胆了。

 

让自己最有胆子的一个情境,也是这些杀手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剧场心理”搞得很真:比如,他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坏蛋,突然从黑暗中冲出来大开杀戒,人群猝不及防,受到他巨大的心理震慑,然后,他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充分体验到存在感、自我价值感、力量感。

 

加腾智大就是这样干的。

 

在杀人前,他就在网上预告,写日记,其实就是在预演,在心理上进入角色。而杀人时先驾驶卡车撞向人群,相当于一个开场白。他的日记忠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梦想——独占新闻头条。”

 

霍尔姆斯玩得更真,更有剧场心理,可以说,他把杀人的“戏剧化”推向了颠峰。

 

当他出现在《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现场时,一袭黑衣,穿着防弹背心,带着防暴头盔和护目镜。这反映出:他仍然把自我隐匿于黑暗之中,并强化了心理上对外界的威胁。

 

和加腾智大一样,他也先来了个开场白,以更好地进入角色:投掷了催泪弹或烟雾弹。

 

进入角色后,他朝天开枪,在心理上表明,自己完全控制了局面,占据了心理优势,接下来想怎么干都可以。然后,他向人群开枪。

 

人群以为是玩电影音效或恶作剧,还有惊恐、死亡,彻底暴露了他们在霍尔姆斯面前的心理弱势。他可能是梦寐以求的那种快感,终于找到了。

 

当他被警察抓到时,还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回答警察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小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