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阮仪三文化 |
分类: 蛇年如意:2013年 |
刀下留城存印痕 中华文化永传承
张宝珍
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的阮仪三,就跟随老师参与了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金经昌教授指导的“苏州旧城中心保护与更新规划”,在那个时代,中国还没有城市遗产保护这种提法,而同济的教授们却已有了明确的保护理念。
阮仪三说,他的老师冯纪中教授早在1978年做九华山规划时,就对历史建筑的整修提出了“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并带领他为九华山的发展规划与建设足足干了十年,主持的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在1989年获得安徽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黄仁主持设计的九华山东崖宾馆获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进入1980年暑期,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规划当时要拆了重建,正是阮仪三带领学生们奋战平遥,董鉴泓教授亲临具体指导,陈从周教授也专程给平遥县领导写信说:“平遥古城要新旧分开,新的新到底、旧的旧到家。”于是刀下留城。平遥的规划开拓了中国古城保护的先河,以后才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与实践。
为了补充《中国城市建设史》的资料,阮仪三先后带领张庭伟、李晓江、孙安军等研究生四处调研,在大漠荒野觅古城(陕西统万城),攀崖越岭渡黄河(陕西佳县),奔赴黑龙江宁安、平遥窑洞等地踏勘了历史遗存的城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受到大众欢迎。对于古民居、古园林的保护,他更是不忘陈从周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暑假带领学生调查测绘了苏州、扬州的园林和老宅。为园林和古迹的恢复、整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之有了今天的美好风光。老先生们的这种精神,直接教育影响了同济学子们,一代代地传下去。
阮仪三说,1982年以后江浙地区乡镇工业大发展,那时乡乡办工厂,村村竖烟囱,四处填河拆桥,开路建厂房,许多优秀的江南水乡古镇遭到了无情的拆毁。那时从上海到周庄要走整整一天路程,在周庄得到了当时的知青文化站长庄春地的相助,才促成了中国第一个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为此,阮仪三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开发旅游,发展经济”的古镇保护与建设的方针,使周庄逐步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周庄的老百姓也就从保护古镇中得到了实惠。1996年,阮仪三主导保护规划的平遥、丽江两座古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紧接着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将江南水乡六镇(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介绍给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让他们陆续到水乡考察后,1998年,由阮仪三带领六个镇长到欧洲进行学习,认真听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专家的授课,也看了多个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欧洲历史城镇,使中国乡镇长们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2001年江南六镇的保护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造成重大的灾害,其中最令人沮丧的是大量房屋坍塌形成的人员伤亡。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当时在广元元坝区委苟英明书记的盛情邀请下,2005年始至2007年对四川广元市(属十大地震灾害区之一)的昭化古城作了保护规划,并按规划实施,用传统工艺认真修缮了古城内的历史建筑。这些木结构的房屋在5·12大地震中显示出了卓绝的抗震的作用,全部完好无损,而未修的砖混结构民房大多坍塌了,昭化有赖于新修的传统木构建筑没有一人死亡,给人们以实际的教育与启迪。四川灾后重建,同济大学对口的是四川都江堰市,周俭带领的同济团队在重建中保护遗存,取得瞩目的成绩,获得了褒奖。
由于同济人多年来在城市遗产保护上的重要作用,建设部规划司和国家文物局在1997年建议在同济大学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它先后完成了五十余个著名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像河北山海关城和湖南凤凰城成为我国第100名和101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阮仪三娓娓道来,在详细规划方面有肖建莉、林林的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相秉军、张琴、林林的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前者获得了2005年建设部优秀规划一等奖,后者获得联合国遗产保护荣誉奖,张松主持的福建土楼群保护规划也获得此奖项并列入世遗名录。
上海这座著名的近代城市也留有丰富和珍贵的历史遗产,他们早在1992年就关注并主动对外滩、南京路和老城厢地区的保护和规划。同时,又承担了衡山路、溧阳路、思南路、新华路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在阮仪三大力呼吁和实际运作下,促成了莫干山路50号(M50)和泰康路废弃工厂区(田子坊)的功能转换,使之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也由于名城研究中心的认真调研和及时进行的有效保护工作,使原本要成片拆迁的“北外滩”中的提篮桥地段(二战中犹太难民居留地),成为上海市的第12块历史风貌保护区,成为上海人民和犹太人民在患难中友谊的见证以及最值得纪念的地方。
2006年6月,“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家民间的基金团体,为祖国的遗产保护事业开拓新的途径。基金会成立后,第一个项目就是阮仪三团队对大运河沿线城镇进行调研,此项成果获得了44届世界规划师大会的特别成就奖;第二个项目是上海石库门遗存情况的调查,现在上海市规划局已经将其进一步深化并将纳入法定程度。
据阮仪三介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在2002年就开设了历史建筑保护专业。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同济大学建立“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培训和研究中心”,这也是对同济大学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在遗产保护中,同济人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培养了众多的遗产保护的人才。
据了解,近百幅图文并茂的展板,30余本学术着作,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同济以阮仪三教授为首的城镇遗产保护团队,为祖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同济大学生根滋长,阮仪三率队建立的国际古建筑修缮事业,已在海内外蓬勃兴起,他们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城镇历史记载所作的努力,将会给世界一个又一个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