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8个关键字

(2025-11-21 08:36:36)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娱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8个关键字

 高振荣 
课堂教学,就是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到陌生的知识领域的探索之旅。那么,我们要想旅行顺利且到达目的地,确保旅行成功,我们就需要在8个字上下功夫。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精准,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教师要从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打猎式”课堂转向“打靶式”课堂。“打靶式”课堂拥有清晰的“靶纸”(即教学目标)、明确的“射程”(即学生认知水平)和精准的“枪法”(即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项课堂活动,都围绕“命中靶心”展开。学生能清楚知晓学习方向,教师也明确教学路径,让学生学会主动“瞄准”知识要点。



1、研课标明方向,厘清不同学段核心素养要求,低年级侧重数感培养,高年级聚焦逻辑推理,不超前、不滞后。



2、析学情定起点,通过课前小测、日常观察,知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



3、分层次设目标,既要有面向全体的基础目标,也要有兼顾学有余力者的提升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成长。



二、“透”彻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智慧的启迪者。而深度解析教材,正是教师手中那把开启学生心智大门的钥匙。它不仅关系到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与广度,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策略的基石。



1、知晓教材结构与体系。教师要能够识别教材的主线,理解各章节间的关系,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2、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深入剖析教材内容不仅要求教师准确理解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还需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有效挖掘教材之外的拓展性资源,以全面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3、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教材设计的灵魂,精准理解这一意图,有助于教师明晰教材内容的设计初衷,进而科学运用教材,促进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实现。



4、厘清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若能深入理解并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便能更准确地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更加高效地运用教材,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5、关注资源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要关注教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的“活”,是教法贴合学情、互动激发思维,因学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动”起来。



1、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2、依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问题解决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载体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载体,不同性质的学习资源素材,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4、依据教师自身特点与强项:老师自身的教学优势,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如,老师很善于做课件,那就用课件演示的方法。



5、依据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无论用哪种方法除了教学、目标、内容、教师、条件等五个需求原因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来自方法本身特点的类型、功能特点是选择教法的重要依据。



四、扎“实”落实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实”,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扎实推进,不搞花架子、不上不上表演课。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都需在“实”字上下功夫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步步扎实。



1、基础抓实,要聚焦核心知识点不放松,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筑牢知识根基。



2、过程落实,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通过多样化提问、分层作业、个性化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不被遗漏。



3、反馈务实,“当堂检测”。通过设计简短、精准、科学的达标测评,及时验收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快速、准确地掌握学情,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实现了“教学-学习-评价”的闭环管理。



五、创“新”融合教学技术



教学的“新”,不是盲目追求时髦,而是将技术工具、学科内容与教学法深度耦合,让技术成为助力教学的“翅膀”,而非替代教学的“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让抽象知识更直观,学生理解更深刻。



1、教学手段创新。要积极学习新技术,实践新技术,改进新技术,融进日常,融于教学,利用新技术赋能教学。



2、教学模式创新,要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或引入数学游戏化教学,让学习形式更灵活多样。



3、生活实践创新,要让数学走出课本,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内在学习兴趣。



六、“趣”味激发学习动力



特级教师黄爱华所言:“数学的趣味,藏在生活里、疑问中、收获时,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份趣味挖出来、递到孩子手上。”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情境、问题、成果、反馈四层递进,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自身相关且充满乐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愉悦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1、情境激趣:让数学“活”在生活里。创设贴近孩童生活的情境,搭建“从生活到数学”的桥梁,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唤起学生的代入感与参与欲。



2、问题引趣:让思维“动”在疑问中。有价值的问题是点燃思维的火种,问题的设计,既要“接地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要“留空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是“一答即了”的浅层提问,而应是“步步深入”的思维挑战。



3、成果享趣:让自信“长”在收获里。“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成果分享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将“学会知识”的喜悦转化为“乐于学习”的动力。课堂上可以设置“成果展示台”,还可以举办“数学小达人”“创意手抄报”“解题新思路”等小型展示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同学讲解自己的发现。



4、反馈固趣:让热情“燃”在鼓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渴望被关注、被表扬”,一句真诚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成为他们坚持学习的动力。一是反馈要“即时且具体”,不能笼统地说“你真棒”,而要指出具体亮点。二是反馈要“分层且包容”,对后进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放大表扬;对优等生,则要提出适度挑战,激发更高兴趣。




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的“效”,便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不浪费一分钟,不做无用功,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价值、有成效。



1、优化时间分配,突出重点、舍弃冗余,合理划分各教学环节的时间,让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2、精简教学内容,聚焦核心、去除繁杂,每节课围绕1-2个核心知识点展开,避免“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让学生集中精力攻克重点。



3、靶向突破难点,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提前预设学生易混淆、难理解的内容,设计针对性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八、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1、启发提问,要引发深度思考,摒弃“打乒乓球”式的、浅层的“是不是”“对不对”,多问促进深度思考的“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2、引导反思,要培养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养成做题后反思的习惯,通过错题反思本、课堂小结等形式,在反思中查漏补缺、提升能力。



3、鼓励创新,要保护思维的独特性,肯定学生的多元解题思路,即使不够完善也给予引导,守护他们的创新意识。



“准”是方向,“透”是核心,“活”是方法,“实”是基础,“新”是动力,“趣”是纽带,“效”是目标,“思”是灵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共同构建起一个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闭环。作为老师,将这8字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创新,便能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质量提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