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锁高考小说主题,以高考真题为例

(2025-11-20 14:56:04)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解锁高考小说主题,以高考真题为例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里,高考小说主题探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 ,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阅读,恰是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在思维层面得到锻炼,进而培养起独特的审美情趣,加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标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主题、创作意图等多个角度展开探究,特别是针对小说主题,从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的感情色彩等维度深入剖析,便能助力学生更精准、更深刻地把握小说的内涵,提升文学鉴赏水平,从容应对高考中的小说阅读题目,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阅读与文学素养提升筑牢根基。

一、把握时代脉搏:从写作背景洞察主题


时代背景对小说主题的深刻影响

每一部优秀的小说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主题深深扎根于创作的时代背景之中。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承载着作者对所处时代的观察、思考与感悟 。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诸如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思潮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等,是深入探究小说主题的关键钥匙。它能够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从宏观层面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深层意蕴,使读者不仅仅是故事的旁观者,更是时代的体悟者,感受小说中人物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紧密交织。 例如,在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创作的小说,往往会反映出新旧思想的碰撞、社会阶层的矛盾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挣扎与抉择;而在和平繁荣时期的作品,则可能更多地聚焦于人性的探索、社会现象的剖析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真题示例:以 2025 年全国 卷《鼓书艺人》为例

2025 年全国 卷选取了老舍的《鼓书艺人》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这部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小说以鼓书艺人方宝庆一家的流亡经历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开篇便描绘了 1938 年夏,汉口战局吃紧,难民们在日军的轰炸下,乘坐 “民生” 号小江轮逃往重庆的场景。“浑浊的长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通过这段描写,战争的残酷、难民的悲惨境遇跃然纸上 ,深刻反映出战争让无数百姓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生活陷入绝境。

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看,鼓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战乱中也面临着艰难的处境。方宝庆一家以唱鼓书为生,在逃亡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应对生活的困苦,还要努力维持鼓书的演出,传承这门艺术。然而,现实却充满了重重阻碍,书场被炸,演出被迫中断,观众也因战争的恐惧和生活的艰难而无心欣赏艺术。这体现出战争对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严重破坏,使得传统艺术在战火的洗礼下摇摇欲坠。

在民族精神层面,方宝庆等艺人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抗争精神。尽管生活艰难,方宝庆依然拒绝在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北平演出,选择带着家人逃亡,他宁愿舍弃安稳的生活,也不愿在敌占区挣钱吃饭,这体现了他朴素而坚定的民族气节。在逃亡途中,他还积极组织抗日义演,希望通过鼓书来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当同行琴珠为了利益拒绝参加抗日义演时,方宝庆却毅然决然自掏腰包组织演出,将《抗金兵》演绎得慷慨激昂。他的养女秀莲在孟良的引导下,也逐渐觉醒,将鼓书视为 “唤醒民众的有力武器” ,从单纯的卖艺求生转变为艺术救国。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觉醒与抗争,正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不屈精神的生动写照,彰显了民族精神在苦难中觉醒与抗争的主题。







二、剖析人物灵魂:从人物形象挖掘主题



 主要人物:主题的核心承载者

主要人物犹如小说的灵魂支柱,其性格特点、道德风貌以及人生轨迹,都与小说主题紧密相连 。在故事型小说里,主要人物的经历与命运是故事的核心,他们的遭遇往往映射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成为展现小说主题的关键窗口。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从一个勤劳、善良、怀揣梦想的农村青年,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逐渐堕落为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 。他的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买车梦想的一次次破灭,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在那个时代,底层人民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摆脱命运枷锁的无奈与悲哀,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这一主题。在性格型小说中,主要人物则是某种典型性格的集中体现与象征,他们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就是小说主题的生动演绎。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他那胆小怕事、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性格特点,是沙皇专制统治下,人们精神被严重禁锢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次要人物:主题的有力推动者

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并非无足轻重,他们如同众星捧月般围绕着主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同时也与主要人物共同揭示小说的主题。在一些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与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虚荣与冷酷,在善良、纯真的若瑟夫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淋漓尽致 。若瑟夫虽然年纪尚小,但他对叔叔于勒的同情以及对父母行为的困惑与不满,从侧面反映出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唯利是图,深化了小说对金钱至上社会观念的批判主题。此外,次要人物还可以作为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结构更加紧凑、连贯。比如《祝福》中的 “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通过 “我” 的所见所闻所思,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完整地呈现出来,同时 “我” 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的精神困境,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内涵。



真题示例:以 2023 年全国乙卷乡土小说为例

2023 年全国乙卷选取的乡土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在人物形象塑造与主题表达方面堪称典范。小说的主要人物德贵,是一位朴实憨厚、勤劳坚韧且对土地充满深厚情感的农民形象。他在面对土地流转的时代浪潮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看到村里很多人将土地流转出去,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另一方面,他对自己耕种多年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坚信土地是农民的根,只有守着土地,心里才踏实。例如,当别人劝他也把土地流转出去,轻松挣些钱时,他总是沉默不语,依旧每天精心照料着自己的那几亩地,在他看来,土地不仅是生存的依靠,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次要人物的设置上,小说中的村长是一个关键角色。村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他代表着时代变革的力量和新的发展观念 。他的言行与德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长认为土地流转可以让村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德贵则执着于传统的农耕方式,坚守着土地。村长与德贵之间的交流和冲突,生动地展现了乡土社会在时代变迁过程中,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

通过主要人物德贵和次要人物村长等形象的塑造,小说深刻地展现了乡土社会的变迁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现代经济模式的冲击,土地流转成为一种趋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这种变迁中,以德贵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令人动容,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体现了乡土文化中深厚的根脉意识。同时,小说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在利益面前,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而像德贵这样的人依然保持着善良、质朴的本性。这种对乡土社会变迁、人性善恶以及传统价值观坚守与改变的展现,共同构成了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时代浪潮对乡土社会的巨大影响,以及人性在这一过程中的复杂呈现。






三、梳理情节脉络:从情节发展领悟主题





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与主题呈现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的起承转合犹如乐章的旋律,引领读者逐步走进小说的核心,感受主题的深沉回响。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精心布局情节,通过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与结局,巧妙地将主题融入其中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主题的伏笔,它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暗示着故事的发展方向。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初到北平,怀揣着买车的梦想,这一开端不仅展现了祥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为后续他在黑暗社会中梦想破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底层人民梦想的压抑与摧残这一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逐渐加剧,主题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水浒传》里,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一路上受尽折磨,他的反抗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觉醒。从林冲的遭遇中,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以及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这正是小说主题的重要体现。高潮部分是情节发展的顶点,也是主题的集中爆发点 。在《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周公馆的意外重逢,将多年来的恩怨情仇推向了高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个高潮情节中,封建家庭的虚伪、残酷以及人性的复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社会的危害这一主题。结局则是对主题的最终升华或总结,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回味。如《项链》的结尾,玛蒂尔德在还清债务后,却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深刻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同时也让读者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情节的波澜与主题的深化

情节的波澜起伏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深化主题的有力手段。冲突与转折就像小说中的波澜,使故事充满张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冲突可以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对抗,还可以是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临着为父复仇与道德伦理的内心冲突,他的犹豫不决、痛苦挣扎,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深刻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迷茫与困惑,深化了作品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的思考这一主题。而情节的转折则常常出其不意,打破读者的预期,使故事更加曲折离奇,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在《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他的态度也反复无常,一会儿对狗的主人阿谀奉承,一会儿又对狗的主人破口大骂。这种情节的多次转折,将奥楚蔑洛夫的虚伪、势利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有力地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小官吏的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丑态,深化了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主题 。



真题示例:以 2024 年新高考 卷《千里江山图》为例

2024 年新高考 卷选取的《千里江山图》(节选),以独特的情节架构展现了革命时期的风云变幻与人物的成长蜕变 。故事开篇,叶桃离开上海前往南京,加入国民党党务调查科成为机要室干事,这一情节充满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叶桃行为动机的好奇,同时也暗示了她将置身于复杂危险的革命斗争环境之中 。陈千里随后也来到南京,他们在南京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他们一起去梅花山,背诵诗句,展现出年轻人的朝气与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瞻园里的阴森景象,如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以及偶尔传出的惨叫,又时刻提醒着读者,他们所处的环境危机四伏,这一平静与危险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

随着情节的推进,端午节前一天,叶桃让陈千里去买橘红糕和桂花糖芋苗,看似普通的日常行为,实则暗藏玄机。叶桃对橘红糕的挑剔以及让陈千里再次去买桂花糖芋苗的举动,起初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保温筒盖子下面藏着紧急情报,陈千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情报传递者 。这一情节的转折,不仅展现了革命工作的隐蔽性和危险性,也体现了革命者的机智与勇敢,深化了革命斗争中情报工作至关重要的主题 。

后来,叶桃身负重伤牺牲前,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并希望他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情节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叶桃的身份揭示以及她对陈千里的期望,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从叶桃引导陈千里阅读进步书籍,到她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再到陈千里在她的影响下走向革命道路,整个情节发展清晰地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对信仰的坚守 。通过这些情节,小说深刻地展现了革命时期的斗争,革命者在艰难环境中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革命信仰的伟大力量以及革命事业的艰辛与崇高 。



四、品味语言情感:从语言色彩捕捉主题



褒贬词汇的运用与情感倾向

在小说中,词汇的褒贬色彩犹如作者手中的画笔,细腻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与情感,深刻地揭示着小说的主题。褒义词是作者赞美的音符,当它们跳跃在对人物的描写中时,人物的美好品质便熠熠生辉。例如,用 “勇敢”“善良”“正直” 等词汇来形容主人公,读者便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其的肯定与赞赏,这些品质也会成为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线索,暗示着小说可能在歌颂人性的光辉、正义的力量等主题 。贬义词则是批判的利刃,作者通过它们无情地剖析人性的弱点、社会的丑恶现象。像 “贪婪”“自私”“虚伪” 等贬义词,一旦用于描述人物,人物的负面形象便跃然纸上,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类人物及相关行为的否定态度,进而引导读者思考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或人性的阴暗面,如对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批判、对虚伪人际关系的揭露等主题。



语言风格与主题的契合

不同的语言风格宛如各异的艺术流派,为小说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传达出特定的主题。豪放的语言风格,如辛弃疾的词般大气磅礴,其景象描绘往往境界开阔,动词充满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大多激越昂扬,且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这样的语言风格适合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豪迈的性格与壮志豪情,能够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传达出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等主题 。而婉约的语言风格则似柳永的词般细腻柔美,其描写对象多为纤巧细致之物,情感表达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修辞手法较少使用排比、夸张、设问 。这种风格常用于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描绘细腻的爱情、淡淡的忧愁等,营造出温婉、含蓄的氛围,传达出婉约柔情、细腻情感等主题 。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其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少用修饰和描绘性词汇,贴近生活本真,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能够营造出平实、自然的氛围,适合展现平凡人的生活琐事、人性的质朴纯真等主题 。而华丽的语言风格,多运用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句式工整,常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辞藻华丽,富有文采,能够营造出典雅、庄重的氛围,适合表现贵族生活、历史文化等主题 。



真题示例:以 2021 年浙江卷小说为例

2021 年浙江卷的小说《麦子》,在语言运用上别具匠心,通过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成功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深刻地传达了小说的主题 。在质朴语言方面,作品第一自然段中 “我们在这片原野上种了这么多年麦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风。风把麦子吹得像波浪一样翻滚,还把一些麦子连根拔起。我们心疼啊,这些都是我们的心血”,这种质朴无华、贴近生活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 。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抱怨和退缩,而是坚守着这片土地,默默付出心血,这种质朴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土地深沉的热爱和坚守的不易,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主题 。

诗化的语言在小说中也有精彩呈现,如 “我们种的是太阳”,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塑造了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 。太阳象征着希望与光明,主人公将种植麦子比作种植太阳,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怀揣着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种诗化的语言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中对希望、乐观精神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主题 。

含蓄的语言同样为小说增色不少,“我们是簸箕命”,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蕴含着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 。簸箕是生活中常见的工具,默默承受、奉献,用 “簸箕命” 来形容自己,暗示了主人公们像簸箕一样,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他们的奉献精神没有通过直白的表述展现,而是隐藏在这句含蓄的话语中,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质,使小说关于奉献精神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深沉、耐人寻味 。






五、总结探究策略



我们深入探讨了从多个维度探究高考小说主题的策略 。从写作背景来看,其作为小说创作的时代土壤,为主题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通过对创作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剖析,我们能够站在宏观的视角,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问题与人们的精神状态,如《鼓书艺人》中抗战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民间艺术的艰难处境以及人们的抗争精神 。人物形象是小说主题的直接承载者,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共同勾勒出小说主题的轮廓 。主要人物的经历与抉择往往反映出社会的本质与人性的复杂,次要人物则从不同侧面丰富和深化主题,像《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中德贵对土地的坚守以及村长推动土地流转所展现的乡土社会变迁与人性思考 。情节发展是主题呈现的动态过程,其起承转合、波澜起伏,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主题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情节中的冲突与转折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更在关键时刻深化了主题,如《千里江山图》中陈千里在叶桃影响下的成长以及情报传递过程中的惊险情节,深刻展现了革命时期的斗争与信仰的力量 。语言的感情色彩是主题的微妙信号,褒贬词汇的运用、语言风格的选择,都在不经意间透露着作者的情感倾向与创作意图 。质朴、诗化、含蓄等不同风格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品格,传达小说主题,如《麦子》中多种语言风格对主人公品格的塑造以及主题的深化 。



学生在日常阅读中,应养成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主题的习惯 。阅读时,要主动查阅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对小说的影响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关注主要人物,也要留意次要人物的作用,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变化,深入挖掘其背后所反映的主题 。在梳理情节时,要注重情节的发展逻辑、冲突与转折,思考这些情节如何推动主题的发展 。同时,要仔细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从中捕捉主题的线索 。在考试中,面对小说阅读题目,要运用所学的探究策略,结合文本内容,深入思考,准确作答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向学生传授从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感情色彩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小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小说阅读和主题探究的能力 。还可以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小说主题研讨会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