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6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精选

(2025-11-07 11:14:57)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2026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精选十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引申义。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举例来说,“向”字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如《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壇户”。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引申为“朝着”或“对着”的动作义。又如“道”字,它的本义是“路”,如《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抽象的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如《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如《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等等。

)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例如“脚”字的本义是“小腿”,后来“脚”字变为“足”,也就不再指小腿了。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例如“道”字虽然产生了一些新义,但是路的意义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里。这类情况很多,也最重要。一方面,这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使语言不至于          ;另一方面,这使语言丰富化了。

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一个词有许多意义。这些意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心聚集。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一环套一环引申的情况,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轻重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的了。对本义有了体会,对于某些词义可以推想而知,而且也可以了解得更透彻。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义的引申也会让人联想到词义的更替。

B.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应该区别开来。

C.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关系互相对立。

D.词义的更替要比词义的引申更难以理解。

19.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目全非   B.脱胎换骨   C.今非昔比   D.沧海桑田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结合材料,依据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采”字的义项及义项之间的联系,每处不超过8个字。 (4分)
2026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精选


22.请结合材料写一段话,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理解词义需要抓住本义。要求使用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超过65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语感是作家对文学语言的独特的敏感性,是语言风格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我们说一位作家的语感很好,不是说作家擅于遣词造句,辞藻华美,意象独特,而主要是指作者对分寸感和语言节奏的把握。

由于语感的产生因人而异,作家对语言的把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语感通常是不可言说的,我们在此只试图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的分寸感。对于分寸感的把握要求作家在叙述中做到收放自然,铺陈和收敛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并且控制好必要的语言力度和速度。语言的表述如果不到位,那当然十分遗憾,但表述过分,那又会过犹不及,使语言像一根失去了弹性的弹簧一样,丧失了必要的张力。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对语言分寸感的把控上可谓是一个杰出的典例。他通常使用简短的句式及必要的省略,这不仅形成了海明威标志性的电报式文体,其次是精准控制了叙述的分寸。这样的例子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可谓随处可见:

城市被漂亮地攻克了,河水在我们身后流淌。

在这句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句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本身所蕴藏的引而不发的心理势能与句子的简洁明快构成某种张力。即这短短的一句话,使士兵们攻克目标后的喜悦和骄傲心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且这种喜悦和句子明快的节奏又和谐相宜。“河水在我们身后流淌”,这句话省略掉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河水曾经横亘在我们身前,也许还包含士兵曾经屡攻不下的焦灼等等内容。

如果海明威采用叙述方法描述士兵们攻打河流对岸的城市的艰难以及攻克后的激动和喜悦,当然也能够将事情交代清楚,但语言本身的这种简洁、明快、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也就失去了。

当然,这并不是语感产生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格非《        》,有删改)

18.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作为原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A.什么是文章的分寸感   B.语感在“分寸”之间

C.语感:分寸和节奏   D.海明威的语感

19.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人而异   B.不可言说   C.过犹不及   D.惟妙惟肖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结合文章相关观点,评论下面的句子,不超过90个字。(5分)

“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老人与海》)

22.文学评论类议论文聚焦议题,逻辑结构清晰严谨,引导认知。若请你续写论文后半部分,请结合本文列出写作思路要点。(3分)


首先,                                  

接着,                                  

最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成都世运会赛场正上演着现代体育的激情碰撞,你是否想过,古人的运动同样(A)?让我们一起解锁老祖宗的“爆款”运动吧!

谈起跳操,古人可是专业的。中国传统五禽戏、八段锦的鼻祖在此。帛画《导引图》记载了44个(B)的健身动作,是能治病养生的“体操”。

我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的国家。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主要用于军事;而如今,弓箭的主阵地已转移到了赛场。说起古代的射箭,瞧,                           。这动静结合的一刻,被古代工匠完美定格。

自古以来,蹴鞠就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仕女行乐图卷》就展示了一支英姿飒爽的“女子足球队”。场上选手(C)地盯着球,传球动作利落流畅,衣袖翻飞间,动态感十足。中国古代的足球产生之初是军事训练项目,后来逐渐成为宫闱娱乐、文人交游的流行运动。

投壶也称射壶,是古代酒席上常玩的游戏之一。宾主把箭轮流投入壶中,谁投中的箭多即获胜。投壶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流行初期投壶时通常有雅乐伴奏。秦汉时期则成了宴请宾客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此后便席卷各个朝代、阶层。

秋千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其设备简单,极易推广,登上了“古人最爱运动榜单”。唐宋时,荡秋千成为过清明节(D)的娱乐项目。宋代还出现了一种水秋千,古籍《东京梦华录》对其有记载。

古人的运动智慧早已深植华夏血脉,无论是手持弓箭还是脚踏滑板,运动的快乐从未改变。此刻,你准备好接棒这份古老而鲜活的激情了吗?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精彩纷呈       B.栩栩如生       C.全神贯注       D.缺一不可

19.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的两个“运动”词性相同,但在句子中做的成分并不一样。

B.文中加点的两个“而”字,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并列。

C.“主阵地”和“荡秋千”两个短语的结构形式一样,都是动宾式。

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和后一句换一下位置,前后语意会变得更连贯。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章使用诸多加双引号的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2.下图是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唐代骑马射箭俑,请为其写一段说明文字补写到文中画横线处。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文风和上下文保持一致,不超过60字。(4分)

2026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精选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前年底,一次重病来袭,我成了遐迩闻名的大病号。

病中得到广泛而深切的关心,让我有点飘飘然。有时卧床而“飘”,飘着飘着,遥想起二十多年前,我的小叔子从上海寄了一本《粥疗法》。那是本薄薄的旧书。书中极称粥食之妙,         。有的很简单,如山药粥、百合粥、莲子粥等,不必查书便知做法,因为我也曾奉食老父;有的要用肉类制作,就比较复杂。无论制作之繁简,都注明各有所治,“粥效”可谓大焉。不过此书的命运同我家多数小册子一样  在他只长的管理下,不久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后来体力恢复些,我在家东翻西翻时,偶见陆游的食粥诗:“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再一研究,原来写过《宛丘集》的张耒,更有一篇《粥记》。张耒自言是苏学士之徒,这说明东坡也喜欢嗜粥。看来宋代有不少大名士深知粥理,而我曾经这样不重视粥疗,不由感叹自己所知太少。

食粥之有效,根本道理在于自甘淡泊,淡泊才能养生,身体和精神都一样。所以鱼呀肉呀的花样粥,         。白米粥必须用好米,籼米绝熬不出那香味;且必须黏润适度,过稠过稀都不行。佐粥的小菜 ()。贾母点的是炸野鸡块子,“咸浸浸的好下稀饭”。我则以为用少加香油白糖的桂林腐乳,或以落花生去壳衣蘸好酱油,和粥而食,天下至味。

不知当初东坡食白粥,用什么小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分)

19.第二段的“飘着飘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表达的意义均与原本的意义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20.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填入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众口难调       B.言人人殊       C.莫衷一是       D.因人而异

22.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从粥疗说起       B.中国粥疗史

C.我与粥之缘       D.粥文化漫谈

 

 

答案与解析

一、18.B [解析]材料第二段论述词义引申跟词义更替的不同, A项只强调了词义的更替, C、D项无中生有。

19.A[解析]B项,“脱胎换骨”,现多比喻通过彻底改变思想或经历磨砺后的焕然新生。C项,“今非昔比”,表示当前状况已经远超过去,多用于描述重大进步或变革。D项,“沧海桑田”指变化很大,用在此处搭配不当。

20.第一处:语句;修改为:而且往往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且往往朝着一个中心聚集。第二处:语句;修改为: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每处2分,序号正确给1分,修改正确给1分。)


21.摘取(植物);同音相借引申/通假引申;选择/采纳/采用;神采奕奕/神采飞扬。(答对一处给1分,第二处若答到“视觉联想”“文化与生活场景拓展”也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2.同学们,因为词义包含本义与引申义(1分),引申义由本义发展而来(1分),所以掌握本义可以使词义变得简单而有系统(1分),使大家了解词义更透彻(1分)。

二、18. C(原文核心围绕“语感”展开,可知第一段应为中心段;第一段中明确指出语感“主要是指作者对分寸感和语言节奏的把握”,故C项应完整涵盖了核心要素,最适合。)

19. D(惟妙惟肖:形容对具象事物的模仿或刻画极为逼真。原文中该词用来修饰“士兵们攻克目标后的喜悦和骄傲心情”,使用不恰当。)

20.修改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语言分寸感的把控上可谓是一个杰出的典例;修改为:更重要的是精准控制了叙述的分寸。(每处2分。原句语病有:句式杂糅,将“对……上”改为“在……上”;用词不当,将“其次是”改为“更重要的是”“而且”“还”等。)

21.示例:该句尽显海明威对语言分寸感的精准把握。语言没有冗余铺陈,“斗到死”直抒老人决绝的抗争意志,且强烈意志在短句的铿锵节奏中更显张力,足见“硬汉”精神。(结合文章观点2分,具体效果分析2分,表达自然流畅1分)

22.示例:直接点明论述对象“语言的节奏感”,并明确其内涵、效果/通过对比强化其重要性;举例论证并具体阐释,结合假设对比方式强化对语言节奏的认知;说明节奏与分寸感的区别及关联/强调节奏与语感的关联/总结语感的产生及重要意义。(每点 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注意结合前文行文思路、符合论述逻辑。)

三、18. D【解析】由原文可知,此处应填写的词语是表述荡秋千在当时是必要项目的意思,  “缺一不可”意思是“少一样也不行。比喻两种因素或多种因素中,缺少哪一个也不行”,文中只提到荡秋千一项运动,所以“缺一不可”不符合语境,应为“不可或缺”。

19. C【解析】“主阵地”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荡秋千”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二者不同。

20.(4分)【答案】序号  改为:宾主轮流把箭投入壶中

序号 改为:投壶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  或 投壶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解析】处语序不当,故应改为“宾主轮流把箭投向壶中”;处用语杂糅,  “至少”“多”应删掉其一。

21.(4分)【答案】用现代流行语境中的词汇去描述古代运动,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降低了理解门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让语言更活泼风趣,符合轻松科普的文风,提升了文本吸引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爆款”“体操”“女子足球队”“古人最爱运动榜单”都是现在的流行语,用这些词语便于读者理解,让语言更活泼,吸引读者阅读。

22.(4分)【答案示例】这位武士,他头戴帽饰,骑于骏马之上,忽然发现狩猎目标,瞬间双腿夹紧,侧身拉弓如满月,这骑马弯弓的姿势可太“飒”了!(有对武士弓箭衣着和骏马的描写2分,任意修辞1分,文风活泼生动1分)

【解析】前文有“瞧”一字,进行描述时要使语言具有动态感。注意文风活泼生动,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具体描绘图片内容即可。

四、18.参考答案:A:还介绍许多制粥之法(2分)B:都不如白米粥(2分)

【解析】A:下文提及“不必查书便知做法”,“有的要用肉类制作”,“无论制作之繁简”,均强调制粥之法。因此A处补写的句子应引出这一话题。其中,“还介绍了”用于衔接前句;“制粥之法”用于关联下文。B:前文所谓“鱼呀肉的花样粥”不止一种,故言“都”;前文强调粥法淡泊,可知作者对花样粥持否定态度,故言“不如”。根据后文可知,“不如”的对象是“白米粥”。

19.参考答案:

“飘着飘着”原本指物体在空中移动,文中指“我”在漫无目的地遐想 (或:思绪四处游走)。

诗句原意是隐者进入山中云深之处而难以寻觅,文中指书本被家人收整后不知所踪。

(每点2分,共4分)

【解析】“飘着飘着”:从“物理飘动”转为 “思绪游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从“寻隐者不得”转为 “找书无果”。本质都是跳出 “直接说事实”的思维,用更形象、更有画面感的方式传递信息和情绪:既避免了语言的枯燥,又能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细节、情绪和韵味。

20.参考答案:

修改为:这说明东坡也嗜粥 //这说明东坡也喜欢(喝)粥(2分)

修改为:而我曾经那样不重视粥疗 //而我那样不重视粥疗 //而我曾经不重视粥疗 (2分)

(写对序号1分,只写序号而不作任何修改,不得分;改对句子1分。共4分。)

【解析】“嗜”意为“酷爱”,与“喜欢”意思重复。“不重视粥疗”是之前发生的事情,不能用近指“这样”,而要用远指“那样”。

21. D【解析】A:“众口难调”意为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原句并不涉及同时满足“贾母”和“我”的口味的问题,只是强调人们各有各的喜好和选择。故A项错误。//B:“言人人殊”意为每个人的说法都不相同,侧重言语表达。原句强调饮食偏好不同,而非说法不同。故B项错误。//C:“莫衷一是”意为由于事物的情况或观点多种多样,人们难以达成一致的结论或意见。原句中并没有试图达成一致结论的意思,只是客观地展现各有所好。故C项错误。//D:“因人而异”意为因人的不同而有差异,合乎语境。故D项正确。

22. A   【解析】A:这是散文随笔的标题。本文从粥疗说起并以此为主线,但也有旁逸斜出的部分,加入生活情景、历史片断、人生感悟等内容,行文过程叙、议结合,属随笔的写法。此标题在内容、文体上均与本文匹配。故选 A。//B:这是学术论文的标题。本文没有对粥疗进入深入考证研究。故B项错误。//C:这是记叙文的标题。本文仅前两段内容涉及“缘分”,此外还有大量议论,此题不能概括全篇。故C项错误。//D:本文侧重谈粥疗,“粥文化漫谈”太笼统,主次不明。故D项错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