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满分议论文:《怀包容之心,筑和谐世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包容,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智慧,是化解分歧的钥匙,更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力量。它让不同的声音得以倾听,不同的价值得以尊重,在差异与共通中搭建起共生共荣的桥梁。
包容,让文化绽放多彩光芒。古往今来,文化的繁荣从未源于单一的传承,而是来自多元的交融。盛唐时期,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接纳了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西域的商人、印度的僧侣。遣唐使带回中国的典章制度与文化艺术,推动日本大化改新;西域的胡旋舞、琵琶艺术融入中原,成为唐诗宋词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鲜活注脚;佛教与本土儒道文化碰撞融合,催生了“援儒入佛”的华严宗,成就了文化包容的巅峰。如今,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在线欣赏中国文物;国外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年”特展,也让中国文化走进更多人心中。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包容,打破了文明隔阂,让人类的精神财富愈发丰盈。
包容,让社会凝聚温暖力量。社会的和谐,在于对不同群体的接纳与尊重。在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便是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从无障碍设施覆盖城市角落,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为残障人士提供工作机会;从“特教学校”为残障儿童搭建求学平台,到“轮椅上的主播”通过直播实现自我价值,每一份努力都在消除偏见,让残障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再看社区治理中,针对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困境,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学使用健康码、线上挂号;针对年轻人“工作忙没时间办业务”的问题,推出“周末便民窗口”。这种对不同需求的包容,让社会不再是冰冷的规则集合,而是充满温度的共同体,凝聚起共建和谐的强大合力。
包容,让世界携手应对挑战。当下,全球面临疫情防控、粮食安全、能源危机等共同难题,唯有包容合作,方能共克时艰。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中国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当其他国家研发出有效疫苗后,也向中国提供支持,展现了“病毒没有国界,团结合作才是正道”的包容共识。在应对粮食危机中,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建设农业示范中心,分享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当地提高粮食产量;非洲国家则向中国出口特色农产品,实现互利共赢。这种摒弃“零和博弈”、坚持“互利共生”的包容理念,让世界在挑战面前不再孤立,而是凝聚起共同发展的信心与力量。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包容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智慧。在这个紧密相连的世界,唯有心怀包容,才能化解分歧、凝聚共识,让人类朝着和谐、繁荣的未来稳步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