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沟通1

(2025-10-29 10:52:04)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家教
在“生源差”的学校:学生不是懒,而是阳气不足!

在“生源差”的学校:

几乎1/3的学生就像被抽走了魂!无精打采,没有精气神,有时你即便是表扬,他也无动于衷;

课间爬下一片,感觉永远睡不醒,就像一棵缺了阳光的树苗,就像还剩10%电量的手机,启动了低耗电模式。



这看上去是懒,实际是阳气不足,或者叫能量不足。部分成年人也有类似状态。




学生“懒”的真相 


按说,学生年轻,生命力应该很旺盛,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萎靡不振——对学习没有好奇心、没有冲动、没有兴趣,麻木不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当个体反复经历失败和打击,便会彻底放弃努力。

我们的学生,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了太多次,却从未达到父母心中的成功。

于是,用沉默和退缩来保护自己最后一点尊严,进入电量保护模式。

从中医理论看,身体疲倦萎靡,是脾阳不足、肾阳不足、肝气郁结。


偷走阳气的“五只黑手”



第一只黑手:父母的高期待。


“必须考上重点!”“考不上重点没有大学上,以后就完了”—— 那种“怎么努力都够不着”的压力,让孩子干脆放弃。

从小学开始,应该玩耍休息的周末却被各种补习班填满,慢慢地身体被榨干,兴趣被耗尽。



第二只黑手:饮料与垃圾食品。

高糖、高脂、冰凉的食物,中医上讲会“伤脾阳”。 

脾主运化,是阳气之源。脾胃被长期侵蚀,气血生化无源,孩子自然面色发青、精神萎靡。



第三只黑手:电子产品。

晚上刷短视频,蓝光剥夺睡眠,大脑无法修复。 屏幕里的热闹,掩盖的是现实中的孤独与无力。

长期熬夜,前额叶皮层功能下降,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情绪失控——并非叛逆,而是大脑在罢工。



第四只黑手:肝气郁结。

经常被批评、被贬低,火气无法外泄,形成“肝郁”。

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人就变得抑郁、疲惫、不想动。



第五只黑手:恐惧伤肾。 

当众羞辱、厉声呵斥,带来的不仅是害怕,更是“伤肾”。而肾阳,正是一身阳气的根本。

生命的火种,被一次次惊吓,慢慢熄灭了。看上去胆小怕事。



补阳气比补课更重要



1.饮食“筑基”,睡眠“充电”

推行低糖、低盐、低脂的“三低饮食”,全面禁止冷饮,提倡温茶、姜枣水。

让学生明白——你喝下的每一口冰饮,都在熄灭体内的火。

控制手机,远离电子产品,保障充足睡眠,尤其周末,减少补习班,允许补觉。

从中医理论,对于孩童,补阳气最好的办法是睡眠和运动。



2.运动“点火”,歌声“助燃”

每天20分钟集体运动:不只是跑操,而是像跳绳、接力、律动——让学生出汗、喘气、大笑,把淤积的浊气排出去。 

中午起床后唱班歌:全班起立唱《众人划桨开大船》,这个歌很有魔力,我当班主任时一直用这个歌,效果很好。

当40多个人在同一节奏呼吸,那种力量,很震撼。




3. 语言“解郁”,环境“松土” 

把“你怎么又错”换成“这个步骤需要调整一下……”

周末放假,父母不谈成绩,只聊心情与梦想。先共情,再纠正。

对于小违纪,如迟到、走神,不计较、不翻旧账。一个眼神提醒,胜过十句训斥。

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老师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频繁体验“我做到了”,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10条措施》对提升中小学生阳气和能量会有很大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阳气和能量,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教育资源。当少年的眼里重新有了光,他的世界,就不会再荒芜。



















在“生源差”的学校:班主任从3个方面赢得家长全力配合



在“生源差”的学校:



家长普遍不懂教育,对教育失望,对孩子失控,对老师戒备;



最可悲的是,家长往往容易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一边生着老师和学校的气,一边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机;



更有甚者,家长直接拨打投诉电话,把对老师的误会升级为伤害。







想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建议班主任从以下3个方面赢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以专业素养赢得家长







和家长沟通,不取决于我们多么正确,而取决于家长是否感知到我们的用心。



很多老师习惯说:“我是为你家孩子好。”但这句话如果没有情感铺垫和正确表达,只会让家长觉得被说教、被埋怨。







智慧的老师,让家长感受到“我是在为孩子好”——







1.说话具有专业素养





即便通报问题,也用“我们一起来帮孩子……”代替“你家孩子又出事了”。语言的温度,决定家长的防御程度。







不说“你孩子上课走神”,而说:“我们想办法让他上课不走神,提升专注力。”用发展的眼光代替批判的语气,家长才更容易接受。







2.教会家长“接住孩子的情绪”





前面发表了《在“生源差”的学校:为什么学生总爱和家长诋毁老师?(深度)》的文章,里面讲了6个例句,可以一一拆解给家长听,让家长明白言外之意。





引导家长用三步回应孩子的抱怨: 



“看来你对这个事情很气愤。”(看见) 



“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倾听) 



“我们怎么一起解决?”(共谋)



情绪被接住,问题才可能被解决。



家长可以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寻求班主任的帮助。





家长不一定能看见老师的辛苦,但他绝对会感激我们对他孩子好。





以尊重赢得家长







老师和家长不是甲方和乙方,而是平等的;不是对立的,而是并肩的。





相互尊重,是信任的前提,是合作的前提。







1.积极回应家长诉求







班主任微信实名公开,方便联系; 



承诺家长留言必回复,体现重视; 



设立“非紧急不沟通时段”,避免深夜骚扰,也体现对彼此生活的尊重。







调座位、安排课代表、调宿舍……这些事情中不影响公平的能办则办,不能办的坦诚解释,积极回应,不敷衍,不拖延。







家长打来电话、发来微信,哪怕只是琐事,也要积极回应。一句“您说得有道理”“谢谢您这么关心孩子”,足以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







2.与家长携手管理







携手管理,增进家长理解学校。



让家长明确学校所有的要求、制度和纪律约束,并告知违反后的惩罚措施,让家长明明白白地监督管理孩子。









明确列出纪律红线、高频风险点、处理流程。让家长“知情在先”,避免事后扯皮。



哪些行为必罚?(如辱骂师生、带手机进教室) 



哪些问题需预警?(如青春期情绪波动、社交冲突)



 



黄色预警:轻微违纪,私聊提醒; 



橙色预警:多次违纪,发送《共育建议书》; 



红色预警:严重问题,启动“家校共商会议”。







处理棘手问题时,先问家长:“你怎么看?”



面对学生打架、辱骂老师等事件,不要急于宣布处分。 



先倾听:“您怎么看这件事?有没有我们不知道的背景?”



再共商:“您觉得怎么处理对孩子成长最有利?”





处理问题的目的,不是“出气”,而是“育人”;家校协同的本质,不是“管理家长”,而是“赢得同盟”。 





以宣传赢得家长



 



在“生源差”的学校,家长容易带着偏见看待老师和学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唯有让家长亲身参与,才能打破主观印象。 







1.积极邀请家长到校参加活动





家长开放日,设置“亲子协作任务”“教师心声墙”,创造情感触点。让家长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的专注,也看到老师的用心。





运动会、开学典礼中,邀请家长做志愿者、拍视频、当评委。身份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提升归属感。



 



让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策划; 



组织“家长讲师团”分享职业故事; 



建立“家长互助群”,共同应对孩子突出问题。


同时,定期举行“家长课堂”,教家长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提升其“教育力”。当家长有能力参与教育,配合才可能真正发生。


 2.积极加强正面宣传


每周引发《班级简报》,带给父母——



讲“我们有多好”,晒班级闪光点,如“我们班是级部本月唯一零旷课的班级”;



夸“谁在进步” ,榜样就在身边,如“张伟,连续21天全交作业,错题本质量高”;



分享学生的一句共勉名言。



让优秀被看见,用正能量对冲负面情绪。 



在荒地上种花,靠的是耐心与光

在“生源差”的学校,我们每个老师出的力、费的心更多,不能因为家校合作的不畅而被磨灭,甚至被误解。

班主任的工作,不只是教书育人和班级管理,还要指导好家长,当家长开始说:“老师是真为我们好。”那一刻,我们所有的付出就值了。


改变,从来不在于宏大的口号,而在我们每一次选择温柔的瞬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