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教的是什么?育的又是什么?

(2025-10-27 10:35:27)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杂谈
教育,教的是什么?育的又是什么?90%的人并不清楚...

古今中外,教育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仅是对于个人,在国家和民族层面也同样不可忽视,他的魅力在于何处呢?
“教”与“育”并非割裂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同“阴”与“阳”。

教(Teaching / Instruction): 侧重于 “形而下” 的层面,是外向的、可见的、可量化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递。它构建的是人的“硬件系统”和“工具箱”。

育(Cultivating / Nurturing): 侧重于 “形而上” 的层面,是内向的、潜移默化的、难以量化的心灵、人格和精神的滋养与引导。它塑造的是人的“操作系统”和“内核”。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教”的是什么?—— 传“业”与授“术”
“教”的核心是继承与传递,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它主要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知识与事实(Know-What)

内容:人类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与事实。例如,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历史事件、文学经典、地理常识等。

目的:构建一个关于世界的认知框架和知识图谱,避免个体从头开始探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是思考的素材和基础。

技能与方法(Know-How)

内容:解决问题的具体技术和流程。例如,计算技能、写作技巧、实验方法、编程能力、沟通技巧、操作器械等。

目的:培养生存与发展的实用能力,让人能够有效地动手操作、完成任务、创造价值。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

规范与规则(Know-Why in Social Context)

内容:社会共同体为了高效协作而约定的显性规则。例如,语言语法、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术规范等。

目的: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整合,让个体懂得如何在一个群体中有序地生活和协作,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教”的局限性:如果只有“教”,培养出的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但可能缺乏方向感、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工具箱”很满,但“导航系统”是缺失或混乱的。


二、“育”的是什么?—— 养“心”与塑“格”

“育”的核心是启发与引导,是让人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乃至“精神人”的关键。它主要解决“为何活着以及如何与自己、他人、世界相处”的问题。

价值观与人生观(The Compass)

内容:并非简单地灌输教条,而是引导个体思考是非、善恶、美丑、得失,帮助其建立内在的价值判断体系。例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公正的坚守、对美好的向往。

目的:为人生的选择安装 “罗盘” 而非“枷锁”。它决定了知识和技术将被用于何处,是造福社会还是危害人间。

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The Engine)

内容:质疑、分析、论证、反思的能力。不盲从权威,不轻信结论,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辨别真伪,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目的:培养思想的自主性,让人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真理探索者和创造者。这是对抗愚昧和偏见的武器。

内在品格与心性(The Foundation)

内容:坚韧、勇敢、诚实、宽容、同情、仁爱、责任感等一切美好的内在品质。

目的:夯实人格的基石。它决定了一个人在顺境中如何自处,在逆境中如何坚持,在无人监督时如何选择。这关乎“人”的成色。

审美与情感(The Soul)

内容: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管理情绪、共情他人、表达情感的能力。

目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成为一个情感丰沛、趣味高雅、热爱生活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效率机器。

自我认知与生命意义(The Ultimate Quest)

内容:引导个体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将去往何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目的:实现精神的觉醒与安顿,帮助个体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从而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育”的挑战:“育”的过程缓慢、隐蔽且难以量化,它高度依赖于教育者的自身境界、教育环境的氛围以及师生之间高质量的情感与思想互动。


三、“教”与“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1. “教”是“育”的载体,“育”是“教”的灵魂

价值观和品格无法凭空培育,必须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遵守规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例如,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培育求真精神,在体育竞赛中培育公平意识和毅力,在团队项目中培育合作与责任感。

没有“育”的“教”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没有“教”的“育”是虚浮的,缺乏根基的。

2. “教”偏向于继承过去,“育”着眼于面向未来

“教”的内容大多是人类过去的经验和成果。

“育”的目标则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甚至创造未来的人。未来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今天教的很多具体知识和技能可能会过时,但通过“育”所培养出的健全人格、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将永远有价值。

3. 理想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最高的教育境界,是“教”与“育”的完美融合,达到“教化”与“滋养”的统一。教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者,而是一个点燃火焰、唤醒心灵、提供环境、指引方向的向导和园丁。

在功利主义和标准化考试的重压下,当代教育常常陷入 “重教轻育” 甚至 “有教无育” 的困境。我们忙于往学生的大脑里填充越来越多的知识,却忽略了为他们的人格注入光芒,为他们的心灵找到归宿。

真正的教育,其终极目的不是制造一堆“人力资源”,而是培养完整的人(The Whole Person):

他用“教”获得的工具箱去认识和服务世界;

他用“育”获得的内核去安顿和照亮生命。

这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其中,“摇动”、“推动”、“唤醒”正是“育”的精髓,而“树”、“云”、“灵魂”本身,则是“教”与“育”共同作用的、一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深入的过程,它贯穿人的一生,流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现在,我们在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中渐渐迷失,自以为是在给孩子全面的教育和均衡的发展,这种行为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教育”理解的无知和浅薄















“育”的核心是启发与引导,是让人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乃至“精神人”的关键。它主要解决“为何活着以及如何与自己、他人、世界相处”的问题。

教书育人:教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育:引导做人做事的本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谓之【教育】也 !
所言极是。我们的教育是一边倒,而且是抓芝麻丢西瓜,有教无育,丢弃了最重要最核心的育化。培养的大多是技工和匠人,只能从1始模仿组合,不能从0始创造创新。


教育是什么?毛主席早年已有定论,即“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育是方向,方向错了,就接不出正果。比如去除“做人上人”的执念,培养懂幸福有创造力的人!


教育局考核老师要人均分,超县人均分才评奖我们有什么办法。


最好的教育不是填满桶,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核心不在于一次转变,而在于持续点燃学生内心的那团火。每个孩子都有被点燃的可能,只是需要找副适合他们的那根火柴。


您说80,70都可以,这都不是问题,也不要去调研。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很多人都不懂教育,就您懂,是不是呢?


教育  两字是一个整体。无须拆开,故弄玄虚,好像很高明。


教而不育,生而不养,普遍等困境。
什么是教育?如何理解“教育”?“教”和“育”有着有着怎样的关系?我曾经作出这样的论述:“只教书,不育人,教不出真知;只育人,不教书,育不出真人”。这篇文章的观念与论述,与我不谋而合,完全合二为一!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教书育人搁在一边,从中学起就开始充当筛选人、分离人的机器。

道理很深刻,仔细看了几遍感觉很受用。但我有一点不明白:文中出现的  英文  想给我们怎样的暗示或者是其他什么?


没特别的含义,查资料的时候有就保留了,观察细致


教的是如何挣钱。育的是如何挣大钱。最后大钱挣不来,小钱眼不开。花光了父母积蓄教育费用,继续在家飨老。

一文胜千文——“道”尽教育的核心与本质,近乎教育的方向盘


教是影子,育是实体,教是理伦,育昱实践。教是建立,育是推动,教是是发展,育是职行。

教的是技能,育的是人品。


感觉当前的教书与育人是新时代的一个高深课题,应该先育人再教书,且在育人中家庭教育的职责不能缺位(现在是缺位得很)。

归结到位,教与育不可分割。


就像某些顶尖大学,从来只进行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和科学无国界教育而不进行爱国教育,学生一窝蜂投奔外国,用中国人的大量血汗钱和大量高考尖子生办这样的大学有何用?


这篇文章应让所有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好好深深细细地学学,好好细细地对照,更好更细地教育培养为中华之崛起的中国的未来

有教无育已成中国教育的普遍现象,现在是强力矫正的时候了,不能再拖了!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的重心基本放在了“教”上,而“育”却变成了可有可无。其结果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所谓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育”的是人格。


教育不是专攻目标,而是掌握运用基础知识

作者观点很深刻,回答了我一直也在思考的问题,教是“术”,育是“道”,绝大多数教师仅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是解决术的问题,所以,良师难觅啊!

毛主席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教与育,自古以来都有讨论,很多古人圣贤都有论述,但历史轮回都相似,知与行很多高知者,高位者却不一样,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学校培养出很多精致主义者,表里不一者!

教育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目的大大的不同

当前,任何人都懂教育,只是教师不懂教育啊。
教就是传授各种知识枝能。育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教育为了什么,是为了立得,是为了建设好社会。得就是办事要有公心,对事不对人。树人就是让更多的人学习毕业后为社会大众服务。让很多人安心快乐的生活。决不是教育为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