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管理从混乱到秩序的四级进阶

(2025-10-17 15:59: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校长管理从混乱到秩序的四级进阶 
高振荣 

当了这些年校长,常被年轻同行问:“每天像被抽打的陀螺,脚不沾地,可学校还是乱糟糟,问题出在哪?”



我总会想起刚上任那年的狼狈:早六点守校门,晚十点查宿舍,教务主任递来的课表改了八遍,总务处的采购单堆在案头像座小山。有次开会,副校长突然打断我:“校长,三年级的黑板报评比,我让各班班主任直接交作品就行。”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事本该由德育主任牵头。



后来才明白,管理的混沌,多是因为把逻辑弄反了。总想着“管人”,却忘了“管事”;总指望“人靠谱”,却没建“系统靠谱”的机制。从混乱到有序,得一步一步往上走,四个台阶,一个都不能少。



一、复杂事务简单化



学校这点事,说起来就教学、安全、德育、后勤几大块,可真要拎起来,像团浸了水的棉线,越扯越乱。新生入学那周,我见过最能干的教导主任哭丧着脸:报名处排着长队,家长在群里骂骂咧咧,班主任抱着一摞学籍表找不着北,总务处还在搬新书。



这时候,校长别忙着救火,得先学“拆绳子”。把一团乱麻拆成一根一根的线,让每个人手里都有明确的线头。



有一次,我们搞“校园开放日”,头一次办就砸了锅。家长找不到停车位,参观路线绕来绕去,展示课的多媒体还坏了。散场后,我没批评任何人,拉着德育、教务、后勤的负责人在会议室坐了仨小时。



1、及时总结问题。“先把今天的工作从头到尾捋一遍。”我在白板上画了条时间轴,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每个小时发生了什么,谁在管,出了什么岔子,都记下来,这就是"及时总结"。别等事过了脑子空了才想,当时记下来的,才是带温度的细节。



2、反思复盘原因。停车位不够,不是保安没指挥好,是我们压根没统计过预计来多少车;路线混乱,不是引导员不用心,是没提前画好示意图;多媒体出问题,不是技术老师偷懒,是没提前一天试设备。你看,剥开执行力的壳,里面全是“流程”的窟窿。



3、列出改进清单。下次开放日,提前三天统计参会人数,按1:1.2预留停车位;设计三条颜色不同的参观路线,每个路口摆指示牌;所有设备提前两天调试,安排专人守着。



4、明确改进措施。最后,把每条改进措施都写上谁来做、哪天做完。德育主任管路线设计,周五前出图;后勤主任管停车位,周三前协调周边社区;教务主任管设备,周四前全试一遍。




第二年开放日,我在办公室喝着茶,群里全是家长发的笑脸。有个老教师说:“以前总觉得这些事靠经验,现在才知道,经验顶不上一张写清楚的清单。”



《尚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复杂事务简单化,就是先找到“止”在哪里。每个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啥时候做完,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谁看了都明白。别指望谁是全才,多数人需要的不是悟性,是步骤。



二、简单步骤流程化



简单的步骤拆出来了,还不够。去年教师节,我们给退休教师送慰问品,同样的事,张老师办得井井有条,李老师办得丢三落四。为啥?张老师心里有“谱”,李老师全凭“想”。



这就到了第二步:把“个人的谱”变成“大家的谱”。让做过的事有章可循,下次换个人,照着谱子也能弹对调。



学校里的事,大半是重复的。每周一的升旗,每月的教学检查,每学期的家长会,年年都要做。这些事的门道,老教师心里门儿清,可新人来了,总得摸爬滚打半年才上手。



我们数学组有个老教师长,备课特别有一套。年轻教师总去请教,他就把自己的做法写下来:先自己琢磨教材,标重点难点;再跟组里人一起讨论,听别人的想法;回来自己改教案;上完课写反思,记哪些地方学生没听懂。后来我们把这提炼成五步法: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二次修改→课堂实践→课后反思,每个步骤写清楚谁参加,交什么东西,哪天完成。



现在新来的数学老师,不用再追着老教师问东问西,照着流程走,三个月就能站稳讲台。这就是流程化的妙处——让“经验”不再藏在某个人的肚子里,变成挂在墙上、记在心理的“操作手册”。



《庄子》里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为啥游刃有余?因为他把解牛的步骤变成了自己的流程。学校管理也一样,把重复的事理顺了,人就不用再在同一个地方摔跤。



三、流程运行标准化



有了流程,没标准,还是白搭。就像包饺子,流程都是“和面→调馅→包→煮”,可有人包的皮薄馅足,有人包的露馅破皮。缺的是标准:面要醒多久,馅里肉菜比例多少,皮擀多厚,煮几分钟。



学校管理的标准,得能摸得着、测得出。



1、处理时效。学生请假,以前班主任忙起来能拖半天回复,家长急得直打电话。后来我们定了规矩:班主任接到请假申请,1小时内必须回复;如果是病假,3天内要跟进学生康复情况。现在家长群里,再也没人抱怨“请假没人理”。



2、满意度。比如食堂饭菜,我们设了评分表:口味、卫生、分量,每项10分,师生每月打分,低于8分的,食堂就得整改。评分低,食堂换个厨师,下个月分数立马会上去。



3、失误率。期末考试,以前总有班级漏发答题卡、错装试卷的情况。我们定了零失误标准:考前30分钟,监考老师必须核对试卷数量;发卷前,必须让学生检查答题卡姓名栏;收卷后,必须数三遍再封袋。现在连续两年,考试零差错。



标准不一定要多复杂,关键是让每个人都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就像打靶,得先有靶心,才能练准头。



四、标准执行制度化



标准定得再细,没人当真,也是废纸一张。去年我们推课后服务流程,一开始总有老师迟到早退,说家里有事。后来把这写进《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迟到一次扣2分,三次以上取消评优资格。规矩一硬,没人再含糊。这就是最后一步:把标准变成制度,用规矩兜底。



1、首先得写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厚得像本词典,从教师备课到后勤维修,从学生请假到财务报销,都白纸黑字写着。不是为了摆样子,是让所有人知道:哪些事必须做,哪些事不能做,做了有啥好处,不做有啥后果。




2、然后是有奖有罚。前年评优秀教师,以前总靠投票,难免有偏心。后来按制度来:教学成绩占40%,学生评价占30%,师德表现占30%,算出来谁分数高就是谁。有个年轻老师,平时不爱说话,但分数最高,照样评上了,大家心服口服。



3、还得有人监督。我们成立了个督查小组,三个老教师轮值,每周抽查:教案写得到不到位,卫生区打扫干净没,流程执行有没有走样。查到问题,直接在公示栏通报,谁也说不得情。



《商君书》里说“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制度的威力就在这。制度不是为了管人,是为了护人。当所有标准都变成制度,老实人不吃亏,能干人有奔头,学校才能真正“自动转”。



写在最后



有年轻校长问:“这么做,会不会把学校管得太死板?”其实不会。系统是骨架,不是牢笼。就像一棵树,有了结实的枝干,才能自由地长新叶、开花结果。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但“无为”不是“不为”,是先把系统建好,让学校像钟表一样,每个齿轮都按节奏转,校长才能腾出精力,想想教育该往哪走。







校长管理从混乱到秩序的四级进阶
高振荣提出的校长管理从混乱到秩序的四级进阶,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清晰路径。
第一级是“救火”阶段。此时学校管理混乱,问题频发,校长如同消防员,四处“救火”,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疲于奔命,缺乏系统规划。
第二级为“规范”阶段。校长开始着手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让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初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第三级是“优化”阶段。在规范基础上,校长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团队建设和员工培训,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第四级则是“创新”阶段。校长带领学校突破传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师生勇于尝试,推动学校持续发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从混乱到秩序,再到卓越的跨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