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校长,不“管”人,只“成人”
(2025-10-17 14:43:21)
标签:
情感杂谈文化 |
分类: 杂谈 |
好的校长,不“管”人,只“成人”
步入校长岗位,我始终在思索管理的真谛。面对教师队伍中难免的职业倦怠与发展瓶颈,是强化外在的管控,还是激发内在的觉醒?我的答案是:卓越的管理,重在“理”而非“管”。其最高境界,在于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成就的沃土,让倦怠感重归意义感,让谋生的职业升华为热爱的事业。当每一位教师都能被唤醒、被赋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那便是教育管理最动人的图景——此谓“成就教师”,亦是成就教育的根本。
一、“心顺”为基:营造包容的组织文化
做事最重要的是“心顺”。这是所有管理行为的情感与心理基础。我作为一名新校长,秉承的原则即是:心顺才能人顺,人顺方能事顺。管理的起点,并非制度的刚性约束,而是人心的温暖凝聚。其首要实践,便是“看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这并非简单的视觉感知,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理解与认同。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种“看见”直指人的内心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在满足基本生存与安全需求后,人渴望归属与尊重,并追求自我实现。当教师的付出被校长真诚“看见”,他们便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确认自己是组织中有价值的一员。这种“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尊重,它满足了个体的尊严需求,进而激发出向自我实现迈进的强大内驱力。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言:“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质,乃是渴望被赏识。”“看见”正是赏识的起点。同时,积极心理学表明,积极的组织氛围和个体的心理安全是激发潜能、创造卓越的关键。当校长通过“看见”与信任营造出包容自由的环境时,教师们便敢于尝试、不惧失败,从而更易于进入投入、专注的“心流”状态。
二、“成事”为径:搭建发展的实践路径
对于初登讲台的周佳慧老师而言,“公开课”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与恐惧。我们的策略始于精准支持:首先,与她共同确立“完成一节规范课”的初始目标,而非直接追求“完美”,以此卸下其心理包袱。随后,组建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构成的协同帮扶团队,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到环节设计,进行多轮“磨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予她充分的信任与自主空间,鼓励她在借鉴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当教案从青涩走向成熟,当她在模拟授课中一次次突破自我,改变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自信的建立。最终,小周老师成功地将“公开课”的挑战转化为“优质课”的成果。这件事的成功,其价值远超一纸证书:它让一位新教师亲历了从迷茫到坚定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清晰了新教师职业路径,并深刻感受到了团队支撑的力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至此,“成事”圆满地成为了“成人”的坚实阶梯。
三、“成人”为魂:回归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
我们深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成人”,即支撑每一位教师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实现自我超越。我们践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通过支持与赋能,营造尊重、平等、信任的环境。
正如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言:“人真正追求的并非自我的满足,而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成人”的历程,正是帮助教师探寻这份意义。金主任的蜕变便是例证:我们从不仅仅满足于她“只会教书”,而是充分信任,赋予他教科室副主任的科研引领职责,支持她从实践者成长为反思者与研究者,最终成功晋升高级教师,实现了职业价值的升华。
而张老师的故事则更为动人。从城区窗口学校下乡支教,我们给予他充分的尊重与信任,支持他根据山区特点重构教学。在这片土地上,他不仅找到了被需要的归属感,更发现了“为山区教育做出贡献”这一超越自我的崇高价值,决心永远留下,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师德与业务双优的骨干。
金主任与张老师的路径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归宿:在学校“支持与赋能”的土壤中,他们寻得了安身立命的归属感,并实现了个人价值的巅峰体验,这便是“成人”之魂的生动体现。
总而言之,“心顺”以营造环境,“成事”以搭建路径,终极的指向始终是“成人”。这套“成就教师”的实践逻辑,既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更是充满人文关怀的领导哲学。它从根源上回应了何为高质量的教育——那便是由无数个被唤醒、被赋能、被成就的教师所共同创造的繁荣图景。这,正是我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管理”最有力的回答。
前一篇:我的语文教育著述与主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