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养学生未来关键能力——表达力

(2025-10-11 08:14:06)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杂谈
强烈建议:培养学生未来关键能力——表达力

近日刷到一则关于成人自我教育的视频,主播再三强调“一定要培养表现力,这能力真的太重要了”。她引用戴尔?卡内基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技能,85%靠口才艺术”,还提醒“长期少说话、不说话,表达能力只会慢慢萎缩”。视频里,主播还分享了一套 “复述法”:先读透经典故事的来龙去脉,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接着讲出从中得到的感悟,拍成视频发出去后回看修正——这套方法让我立刻想到中小学正在推进的“学讲用”教学方式,其实“讲出来”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表达力。

可现实却有点让人揪心:幼儿园孩子总追着老师问“为什么”,叽叽喳喳满是好奇;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上,还有孩子举着小手抢着回答;可越往高年级走,课堂越安静——到了高中,多数学生只剩低头记笔记的身影,提问声、讨论声成了稀罕事。若长期让学生处于“只听讲、少交流”的状态,他们的表达力难免会慢慢退化。等到进入社会、走上职场,“不会表达”“不敢表达”“不善表达”,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

这里,我们不必纠结卡内基“15%与85%”的具体数据是否绝对精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表达是思考的出口。从罗杰斯的“学生中心” 教育思想,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建构主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再到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学习金字塔理论,以及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技巧,还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无数理论与实践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让学生主动“讲出来”,才是把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他们。通过与他人交流的“外部对话”,能帮学生梳理自我思考的“内部对话”,思维会在“说出口”的过程中被理清、深化,最终让知识真正“扎根”,也让看不见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

培养学生“敢表达、会表达、善表达”,不只是为了提升学习力和成绩,更是在帮他们锻造一项能受益终身的核心能力。因而,在此强烈建议:拯救学生最该拥有的、当下却最缺乏的能力——表达力。

结合视频里的方法和中小学教学实际,我建议从四个层面系统推进表达力培养,更好地为学生装备未来的关键素养。

一、破“怕”:筑牢心理安全与参与基础

学生不敢表达的根源,往往是“怕说错、怕被笑”。破解之道,在于营造敢开口的环境。

建立心理安全区:课堂上明确传递“说错比沉默更有价值”的理念。教师应多引导、少评判,如回应“这个角度很特别,我们再一起想想”,保护表达意愿。

降低参与门槛:对内向学生,从无压力参与起步——用便签答题、举牌回应;逐步过渡到跟读短句、重复他人观点。及时肯定微进步:“今天你能主动跟读,就是突破!”用“跳一跳够得着”的微目标,建立表达自信。

二、提“能”:构建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

敢开口之后,更要会表达。需要搭建分层训练体系,让表达力在日常中生长。

设计表达阶梯:课堂上从“对同桌说”到“小组发言”再到“上台讲解”;家庭中从“对一位家人说”到“对全家分享”,逐步适应被关注的场景。

融入日常训练:利用碎片时间开展“早读互讲生字”“午间讨论难点”“晚自习复述重点”等活动,让表达成为学习自然环节。

提供表达支架:为思路不清的学生提供句式模板、关键词清单或图形表格,专项训练逻辑连接词,让表达更有条理。

创设表达场景:每课留3-5分钟用于“微表达”;成立辩论社、戏剧社等社团,让学生在兴趣中自然表达。


三、拓“场”:打通家校社协同的培养路径

表达力培养需要打破课堂边界,构建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家庭搭台:设立每日“家庭分享时间”,鼓励孩子讲述见闻感受;在生活中创造表达机会,如让孩子主动询问商品信息。

社区借力:开展“社区小解说员”“公益倡议”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面对陌生人的表达能力。

四、抓“质”:平衡思维深度与表达激励

表达力培养既要重“形”,更要重“质”,实现思维与语言同步提升。

推动思维深化:避免过度关注语言形式,要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如“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将模糊感受转化为清晰观点。

实施多元激励:关注进步而非完美,为不同特质学生提供适合的参与角色;定期表彰“表达小能手”“进步之星”,让表达成为值得骄傲的事。

再次呼吁:中小学一定要重视学生表达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帮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更能推动课堂教学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转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输出”的新模式。当学生能自信地“说出口”,能清晰地“讲明白”,他们收获的不只是一项技能,更是面对未来的底气。

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行动起来,别让课堂的“沉默”偷走学生的表达力,帮他们在“敢说、会说、善说”中,成长为更从容、更有力量的人。











一定要训练自己的精准表达能力



哈喽呀,我是馨馨,一个从底层逆袭改命的江西女孩。

昨天晚上点了个双拼盖浇饭,点的是花菜炒肉和小炒黄牛肉。



结果刚下订单,老板就打电话过来。



电话那头,一个女声支支吾吾:“你好,我是那个美团商家...”



“嗯,你说。”



话音未落,明显听到手机被夺走,一个男声响起:“你好啊你好,我是那个美团商家。”



我这时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就光介绍自己是什么身份,已经花了30秒。



“你说,有什么事?”



“就是那个啊,你点了那个小炒黄牛肉是不是?”



“嗯。”



“我们这个黄牛肉没剩几块了,炒出来太难看,你看要不要给你换一个?”



“可以,你有什么菜?我只要鸡或者鱼。”



“要不要不...回锅肉给你多加一点?那个花菜也给你多加点肉?”



“我不要回锅肉,我只要鸡或者鱼,花菜炒肉是我点的另外一道菜。”



“哦哦,我的意思是说那个花菜要不要给你多加一点?那给你加一个回锅肉要不要?”



我顿时火气上涌,感觉对面的人脑子纯粹一团浆糊!当时我正忙着,就想速战速决。



我认为我下的指令已经够清晰了,换成鸡或者是鱼。



我强压怒火说:“你只需要给我换鸡或者是鱼就可以了,另外一道菜不是花菜炒肉吗?”



对面停顿了几秒,像是在消化我说的话,仿佛突然开窍:“哦哦!那...小炒黄牛肉给你换成红烧鱼?”




“可以。”



结果他还在电话那头喋喋不休:“我本来是说那个小炒黄牛肉给你炒的话就只有两片肉,实在是太难看了,所以就问你要不要回锅肉给你多加一点……”



我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不想再听他讲任何话,直接打断:“小炒黄牛肉换成红烧鱼就可以了,谢谢。”



立马挂了电话。



本来两三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事情,他硬是耗了两分钟。



生活中,这种表达混乱、词不达意的人比比皆是。



无法精准表达的人,致富近乎天方夜谭。 



你们看哪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把自己的产品、服务、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传达得清清楚楚的?



他们不仅能表达清楚,还能讲得深入人心,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有句话说的好:“表达的边界就是你能力的边界。”



一个没办法精准表达的人,做什么事都困难重重。



要怎么样训练自己的精准表达能力呢?



一、结论先行,金字塔结构



听众最关心“是什么”和“所以呢”。



所以讲话开门见山,抛出核心结论或请求。



这里建议用“金字塔原理”——先讲结论,再讲要点,最后讲论据/细节。



低效表达: “馨姐,最近业绩下滑,国庆都出去玩了,买东西的少了,线上也不活跃,代理商过节不上心,消费都花在旅游上了...



老板听你讲完这一大段,也不知道你要干嘛。



精准表达: “馨姐,9月业绩下滑15%(结论)。主因三点(要点):1) 国庆出游抑制消费;2) 渠道代理假期懈怠;3) 旅游支出挤占日常预算。建议对策……(解决方案、补充细节)”



这样的汇报,就非常清晰明了,老板一下就能get到你要表达什么。



日常表达也遵循这个原理。



先讲结论:我今天吃到了一家非常好吃的外卖!



再讲要点:他们家包装精美、送餐速度快、食材也很新鲜。



最后补充细节:昨天我点的红烧鱼,那个鱼肉真的很嫩,而且一点也不腥……



二、先摆事实,再讲情绪。



事实是沟通的共同基础,易于达成共识;情绪需基于事实合理表达,而非主导沟通。



情绪宣泄: “你根本不爱我!不关心我!只顾自己!分手!”



这种表达只能引发对抗,解决不了问题。



清晰表达:“上个月你加班两周,爽约三次,迟到一小时(事实)。我理解你忙,但也感到被忽视(表达情绪)。项目结束后,你带我出去旅游补偿?(提出方案)”



这样的沟通,既让对方没有狡辩的余地(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又清晰地表达了你的需求。



比起一味地情绪发泄,这样的表达方式更利于人际关系交往。



三、主动倾听,精准回应



精准表达是双向的:听明白才能说清楚。



比如昨天那个外卖的事情,如果我是外卖店的老板,我会这么说:“你好顾客,您点的‘小炒黄牛肉’我们目前食材不太够了,炒出来份量可能不足(事实+问题)。



您看看是要换菜,还是只要花菜炒肉,我给你加量?(提供解决方案)”



顾客:“换鸡或者鱼。”



我回:“好的,那是换辣子鸡丁还是红烧鱼?(明确回应需求)”



顾客:“红烧鱼。”



我回:“好的,小炒黄牛肉换成红烧鱼,加上花菜炒肉,双拼,对吧?”(再次确认需求)



顾客:“是的。”




你看,这样一段对话就非常简洁明了——倾听需求,精准回应,闭环确认。



清晰表达的背后,是认真倾听。



四、语言精炼,去除冗余



“少即是多”。剔除无意义的语气词、重复修饰、与主题无关的背景铺垫。



谈话冗余:“那个,小李啊,你现在忙不忙?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帮我…嗯…就是说…看一下这个数据表,就是标黄的那部分,大概需要10分钟吧?”



精炼表达: “小李,方便的话,请帮我看一下数据表里标黄的部分,约10分钟,谢谢。”



说话的时候,去掉那些嗯嗯哦哦啊啊的语气词,少一些然后啊,但是呢,所以呀,就是说……



三个字能表达的事,就别说一句话。



五、看人下菜,频道对齐



对谁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根据对方的知识背景、关注点和沟通习惯调整表达方式和详略程度。



对外行人说:“公司最近生意不太好,国庆没人买东西。”



对内行人说:“9月GMV下滑15%(数据)。建议:1) 优化SOP流程;2) 精简SKU;3) 提升投流ROI(方案)。”



表达的内容,基于表达对象来定。表达最终是为了被接收。为表达而表达,是自嗨。



表达的边界即能力的边界。



掌控语言,就是掌控沟通的效率、关系的质量、乃至事业的高度。



锻炼精准表达能力,是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自我投资之一。



从下一通电话、下一封邮件、下一次汇报开始,刻意练习——让每个字,都命中靶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