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已成为电影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当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正式提出和倡导以后,各个学科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予以大力推进,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建构也受到了电影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其具体工作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20世纪中国电影美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建设和发展,及其一些著名电影美学家的成就和贡献进行了必要的回顾、总结和反思,这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是十分有益的。例如,钟惦棐认为电影创作要体现“入世的美学”,即应该面向社会、面向现实、面向观众,及时传达生活中正在萌生的新的观念,表现生活中正在成长的新的性格,通过对生活的艺术概括,显示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并把这些见解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生动地传递给观众,使之能从中获得启迪,产生共鸣。他认为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的真实应该是美学原则的出发点。而中国电影的一个主要弊端乃是生活的真实性和表演的真实性不足以赢得观众的信服。为此,在对于艺术真善美的追求中,他始终把“求真”放在第一位。电影的基本任务当然要创造美的感人的形象。在电影的形式技巧方面,他一直提倡质朴的美。质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都属于美的最高形式,而雕饰的美的生命力是有限的。电影艺术肯定要创造若干新语汇、新语法、新构思直至推动电影美学思想的改造。
第二,有的电影学者撰文概括论述了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明确提出了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的构想,并对此在理论上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其中周斌认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和中华美学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和中华美学精神。中国电影美学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乃是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许多美学经验和创作规律都来源于中华美学传统,这正是中国电影美学的特色所在。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应该是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电影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正日趋完善,并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首先要注重面向中国电影的创作实际和批评现状,面向中国的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努力探求、回答和解决其中出现的许多美学问题,从而促使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能更加健康地发展,促使电影市场的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同时,也给电影观众以必要的引导和影响,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还应该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从而使之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当然还要不断向西方电影美学学习借鉴,以此来丰富、充实、完善自己的体系。
(摘编自周斌《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美学的新变革与新拓展》)
材料二: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研究电影改编呢?一般而言,研究途径其实也就是三大类:一是从作者入手,考察、复原、重述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形成电影改编史,有点传统上知人论世的味道,电影史研究者大都是从这个方面做的;二是从受众即观众的接受方面进入,比较探讨原著作品和改编作品之于受众群体的不同影响、审美感受,以及它们各自扮演的职能意义,这主要涉及作品的社会接受问题,所以你可能多少要做点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之类的工作;三是回到文本,这也是我唯一熟悉的一种研究策略,即用比较细读的方式分析、阐释原著作品和电影改编,试图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新的对话。此类研究者大多会汲取各种时髦的哲学、艺术理论,将其运用到文本阐释中。但请注意,理论只是一种工具、一个参照系,切莫把它当成更高一阶的评判标准,也别沉溺在名词术语中丢掉自己的直观体验。其实不用理论术语,只要能表述清楚,把自己的感受、观点提炼成可与他人对话的论证,也没什么不可。遗憾的是,理论用得好不好,你的阐释是恰到好处还是过度鬼扯,我们也没有可操作的指引或明确的规则;最终还是看你自己的作品、你写出来的批评文章。
我的经验永远都是以下三条:读细一点、想慢一点、写清楚一点。不要总想一下子搞个大新闻,试图让一篇文章面面俱到,去解决所有问题。只要你的解读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圆其说,能让我们在重读原著作品和重看电影改编时有所收获,有新的体会,就可以了。
(摘编自李思逸《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第一段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出了选段的核心话题————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建构的必要性与意义。
B.对著名电影美学家的成就与贡献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这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有正向作用。
C.电影史研究者都是从作者入手,考察、复原、重述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这是对“知人论世”传统的继承。
D.材料二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是对材料二第一段第三类研究者的否定,研究者应当向第一、二类研究者学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正式提出和倡导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有推动作用。
B.钟惦棐认为电影创作要体现“人世的美学”,由“要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可推知电影并不定要完全还原现实。
C.我们可以从观众的接受方面入手,研究电影的改编,可以采用的具体方法有田野调查、数据分析等。
D.“读细一点、想慢一点、写清楚一点”,这是让一篇文章面面俱到、能够“搞个大新闻”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对于电影改编的研究最符合第一段中第一类研究的是 (3分)
A.《人世间》的剧集增加了知识分子、官员、商人等阶层的故事线,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三类人的生活变迁,说明作者坚守“人世的美学”。
B.小说《动物凶猛》使用回溯性第一人称,而电影则通过升降格镜头、主观视点等创造来营造特殊氛围,是影像意识流的代表作。
C.上世纪50年代,《林家铺子》等电影反映出作者“绝对尊重原著”的倾向;改革开放后,《芙蓉镇》等电影反映出作者“再创作”的倾向。
D.《流浪地球2》通过“移山计划”“五十岁以上出列”等情节传递了“集体生存主义”这一中国式科幻价值观,使观众产生情感认同。
4.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结合下面的海报,请评析“《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建构中国电影美学的一个实例”这一观点。(4分)
5.材料二提出的电影研究方法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美学体系有何实践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6分)
(二)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水 云
沈从文
青岛的五月,是个稀奇古怪的时节,从二月起的交换季候风忽然一息后,阳光热力到了地面,天气即刻暖和起来。树林深处,有了啄木鸟的踪迹和黄莺的鸣声
公园中梅花、桃花、玉兰、郁李、棣棠、海棠和樱花,正像约好了日子,都一齐开放了花朵。
到处都聚集了些游人,穿起初上身的称身春服。携带酒食和糖果,坐在花木下边草地上赏花取乐。就中有些从南北大都市来看樱花作短期旅行的,从外表上一望也可明白。这些人为表示当前为自然解放后的从容和快乐,多仰卧在草地上,用手枕着头,被天上云影、压枝繁花弄得发迷,口中还轻轻吹着唿哨,学林中鸣禽唤春。女人多站在草地上为孩子们照相,孩子们却在花树间各处乱跑。
就在这种阳春烟景中,我偶然看到一个人的一首小诗,大意说,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因此常常欢喜孤独伶俜的,带了几个硬绿苹果,带了两本书,向阳光较多无人注意的海边走去
走过了浴场,走过了炮台,走过了那个建筑在海湾石堆上俄国什么公爵的大房子……一直到太平角凸出海中那个黛色大石堆上,方不再向前进。
这个地方前面已是一片碧绿大海,我坐的地方八尺以外,便是一道陡峻的悬崖,向下直插入深海中。海水有时平静不波,如一片光滑的玻璃。有时可看到两三丈高的大浪头,戴着皱折的白帽子,排列成行成对,直向岩石下扑撞,结果这浪头却变成一片银白色的水沫,一阵带咸味的雾雨。我一面让和暖阳光烘炙肩背手足,取得生命所需要的热和力,一面却用面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时间长,次数多,天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便静静的溶解到了我绝对单独的灵魂里。我虽寂寞却并不悲伤。因为从默会遐想中,感觉到生命智慧和力量。
“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这不算什么。我有一颗能为一切现世光影而跳跃的心,就很够了
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一切花草既都能从阳光下得到生机,各自于阳春烟景中芳菲一时,我的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
我仰卧时那么打量。一起身,另外一种回答就起自中心深处。这正是想象碰着边际时所引起的一种回音。回音中见出一点世故,一点冷嘲,一种受社会挫折蹂躏过的记号。
“一个人心情骄傲,性格孤僻,未必就能够作战士,应当时时刻刻记住,得谨慎小心,你到的原是个深海边。身体纵不至于掉进海里去,一颗心若掉到梦想的幻异境界中去,也相当危险,挣扎出来并不容易。”
这点世故对于当时的我并不需要,因此我重新躺下去,俨若表示业已心甘情愿受我选定的生活选定的人所征服。我等待这种征服。
“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是个乡下人,走到任何一处照便都带了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遍社会总是不合。一切来到我命运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伪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庸俗乡愿蠢事。”
“好,你不妨试试看,能不能使用你自己那个尺和秤,去量量你和人的关系。”
“你难道不相信吗?”
“你应当自己有自信,不用担心别人不相信。一个人常常因为对自己缺少自信,才要从别人相信中得到证明。”
“我只为的是如你所谓灵魂上的骄傲,也要始终保留着那点自信!”
“那自然极好,因为凡真有自信的人,不问他的自信是从官能健康或观念顽固而来,都可望能够赢得他人的承认。不过你得注意,风不常向一定方向吹
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他后天的命运。”
“我自信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也能拒绝我不要的”
辩论到这点时,仿佛自尊心起始受了点损害,躺着向天的那个我,沉默了。坐着望海的那个我,因此也沉默了
试看看面前的大海,海水明蓝而静寂,温厚而蕴籍。虽明知中途必有若干海岛,可供候鸟迁移时栖息,且一直向前,终可到达一个绿芜无限的彼岸
但一个缺少航海经验的人,是无从用想象去证实的,这也正与一个人的生命相似。再试抬头看看天空云影,并温习另外一时同样天空的云影,我便俨若有会于心。因为海上的云彩实在丰富异常。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张开一张锦毯。有时又素净纯洁,天空但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这地方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中竟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触起人狂想和梦想,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海市蜃楼就在这种天空中显现,它虽不常在人眼底,却永远在人心中。秦皇汉武的事业,同样结束在一个长生不死青春常驻的梦境里,不是毫无道理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太平角大石堆上独坐,既是为了享受阳光的滋养,也是为了让大海“教育”和“淘深”其生命。
B.文中“名誉、金钱或爱情,什么都没有”的自白,展现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对世俗价值的淡泊与超越。
C.作者内心两个“我”的辩论,反映出他既渴望保持灵魂的骄傲与自信,又对社会现实存在警惕与世故。
D.作者最终认同了“偶然”和“情感”比“理性”更具势力,决定放弃自我尺度的坚持,顺应命运的安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绘青岛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与后文作者的寂寞悲伤形成了反差。
B.文中对海浪撞击岩石化为“银白水沫”和“咸味雾雨”的描写,主要运用通感手法。
C.作者在内心对话时将抽象的生命哲思具象化,如“尺”“秤”,使深刻思想生动可感。
D.对海上云霞“五色相渲”和“素净纯洁”的描绘,意在象征秦皇汉武追求长生的虚妄。
8.文章划横线的段落集中描写了悬崖观海的景象与感受。请分析其作用。(4分)
9.文中作者强调自己是“乡下人”,并说“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来证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者这种自我定位体现了哪些生命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露汝耳。全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索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他为几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大趾涉农商,盖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他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
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材料二:
士君子之处世,资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史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涉务篇》)
【注】欠仲;打呵欠、伸懒腰。入地:羞愧得无处容身。藩屏之臣:地方官员。使命之臣:受命出使境外的外交官员。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此事遍于经史A吾亦不能B郑重C聊举D近世E切要F以启G寤汝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务,致力于、从事,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字意思相同..
B.终,过完、结束,与《离骚》中“终不察夫民心”的“终”字意思不同。
C.徒,只、仅仅,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的“徒”字意思不同。
D.堪,胜任,与《孔雀东南飞》中“妾不堪驱使”的“堪”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到从圣君到百姓都需要勤奋的学习,而士大夫的子弟从幼年起就开始接受教育,至少也要学习《诗经》《论语》。
B.作者认为许多士大夫把从事工商农业当作羞耻,这是因为他们出身高贵,更愿意求取禄位,得官之后就自我满足,不愿意修学。
C.材料二提到国家用材的六大方向,指出臣子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勤奋学习、保持品行的人能够办到的,
D.作者认为许多文学之土对品评古今极为熟悉,但他们只知道在和平年代如何做官享受,实际上不堪大任,难以处理时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4分)
(2)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4分)
14.请结合课文与材料内容,概括荀子《劝学》与颜之推《家训》关于学习目的的不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以豪迈笔触回忆了“当年”旧事,再现了词人从前与同僚纵情欢赌、策马射猎的军旅生活场景。
B.“独去作江边渔父”中的渔翁形象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渔翁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下阕前三句写词人乘坐一叶扁舟欣赏无限风光,烟雨迷蒙的水云之乡为自己独享,情景交融,意境旷远。
D.词中“谁记”“独去”“元自”“何必”等词语步步蓄势,在推进文本和表现感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6.许昂霄《词综偶评》评价此词“感愤语妙,以蕴藉出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愤慨不平之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变法坚定决心的名句“
,
”与《孟子·公孙丑上》中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精神一脉相承,展现了深思熟虑后义无反顾的担当。
(2)李煜《虞美人》中表达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句子是:“
,
。”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星河”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陕北民歌的粗犷腔调、粤剧唱段的九声六调,共同构成了中华语言的多维景观。但随着普通话推广和人口流动,方言使用场景正急剧萎缩。吴侬软语的婉转韵律堪称江南文化的瑰宝,但如今能说纯正苏州话的青少年已
A
。由方言学家记录整理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的承载着古代移民迁徙密码的吴语温州话正在年轻一代中快速消亡。当00后说着“绝绝子”时,吴语“忖忖”(想想)、粤语“得闲”(有空)正悄悄消失;当“yyds”成为赞美标配,河南方言中的“滴星”(小雨点)、川渝方言中的“撑花”(雨伞)正化作屋檐下的旧梦;当“破防”戳中泪点,客家的“雪姑”(雪花)、东北的“冰溜子”(冰锥)正消融成时光的泪痕。方言不是老土的代名词,而是穿越千年的声音密码,方言里有奶奶温柔的叮咛,有故土热气腾腾的炊烟,有游子听到就泪湿的乡愁。
鉴于方言失传的现象,语言学家呼吁要在各地 B
地开展保护工作,避免这种“声音的文物”成为 C
。例如上海已启动“沪语传承计划”,在200所幼儿园开展方言游戏教学。又如广东地区通过“粤语正音运动”规范了2000多个常用字的发音标准,而福建师范大学则建立了全国首个方言语音合成实验室,能够模拟不同年龄段的闽南语发音特点。这些措施为留存这些“声音的文物”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传播途径。
18.文中画横线句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19.下列与文中“声音的文物”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他说:“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C.“希望工程”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条件。
D.这种“聪明”的做法反而弄巧成拙。
20.请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成语。(3分)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22.某方言保护协会正在征集宣传文案,请拟写一条凸显方言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标语。要求:使用“只有……才……”句式;
包含“活化石”三个字; 不超过2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帕斯卡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八中9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3分)B
2.(3分)D
3.(3分)C
4.(4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评析错0分)
关注了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海报上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契合了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对掌握自我命运的渴望。(2分)
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从而使之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哪吒身上的红色出自中国传统染料——朱砂,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呼应。(2分)
5.(6分)作者研究法深化传统继承路径。通过“考察、复原、重述改编历史”(作者研究),追溯导演对美学传统的继承,为“回顾20世纪中国电影美学发展”(如钟惦棐“入世美学”)提供实证路径,避免脱离历史根基。(2分)
受众研究法契合观众导向原则。调查观众对改编作品的接受差异,能直接反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助力美学体系立足本土市场,响应“研究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的要求。(2分)
文本比较法支撑运用各种理论为建构赋能。借鉴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同时向西方电影美学学习,以此来丰富、充实、完善自己的体系。(2分)
6.(3分)D
7.(3分)C
8.(4分)营造意境,烘托心境。描绘了碧海、悬崖、变幻的海浪构成的壮阔、深邃、充满力量的自然环境(1分),烘托出作者沉浸于自然、物我交融的独特心境(或:孤独而充实、静思的状态)(1分)。
揭示主旨,承上启下。大海成为作者思考生命、获得启迪的源泉,使作者在“寂寞”中感受到“生命智慧和力量”(1分),为后文关于生命价值、自信的深刻哲思奠定了基础(1分)。
9.(6分)坚持独立的价值评判标准(1分)。拒绝“普遍社会”的“一般标准”和“伪思想家”定下的“庸俗乡愿蠢事”。主张用个人独特的尺度(“尺”“秤”)来衡量生命遭遇的一切,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2分)。
坚信对生命内在力量(答出自信,或“保留灵魂上的骄傲”也可)(1分)。如同花草从阳光获取生机,相信个体生命本身蕴含着发展的潜能(如“我的生命上的花朵,也待发展,待开放,必有惊人的美丽与芳香”)。无需从他人的相信中证明自己,自信能得到所要的,也能拒绝我不要的(2分)。
坦然面对生命本真(1分)。不回避人生的“咸味”与“苦味”,选择“沉到底为上”,视其为“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这种“乡下人”的坚持体现了一种主动拥抱生命真实、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是维护精神独立、实现生命意义的内在力量(2分)。
10.(3分)ACF 。
11.(3分)D
12.(3分)
13.(8分)
(1)(4分)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借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一句1分)
【关键词:冠(加冠/成年),梢(稍稍),因(凭借),天机(天赋的机灵),训诱(教训诱导)】
(2)(4分)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得完美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能在其中一个方面守职尽责,也就无所惭愧了。(前三句一句1分,后两句共1分)
【关键词:性(本性/秉性),责(要求),具(全、都),美(做得完美),涂(途径、方面),但(只),指趣(要领宗旨),守(守职尽责)】
14.(3分)荀子《劝学》中提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为学习目标。(1分)
颜之推在《家训》中提到“人生在世,会当有业”,“贵能有益于物”,以学会专业技艺、有实用价值为学习目标。(2分)
15.(3分)B
16.(6分)开篇追忆在华灯下纵情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的戎马生涯,可华年消逝、世事变迁之后,还有谁记得当年的豪情壮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
“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
最后两句运用典故,说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与”?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不满。
(每点2分)
17.(6分)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8.(5分)(4个短句)吴语温州话正在年轻一代中快速消亡。该方言由方言学家记录整理,它承载着古代移民迁徙的密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
(3个短句)由方言学家记录整理的吴语温州话承载着古代移民迁徙的密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语言。该方言正在年轻一代中快速消亡。
(将原句拆分成≥3个短句且语意完整得4分,整体连贯1分)
19.(3分)A
20.(3分)A屈指可数
B因地制宜
C明日黄花
21.(6分)用了比喻,把方言比作声音密码,生动形象地突出方言的重要性。(2分)用了排比,列举了方言能带给人的情感想象和感受。(2分)呼应开篇,方言具有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2分)
22.(3分)句式正确得1分,包含“活化石”3个字得1分,符合字数要求、语意连贯得1分。
答案示例:只有守护方言活化石,才能留住文化的DNA。(19字)
只有方言不断代,文明活化石才永远年轻。(19字)
只有乡音不辍,方言活化石才能常新。(17字)
只有全民拾音,方言活化石才有心跳。(17字)
只有全民守护,才能保住语言活化石。(17字)
只有代代传,语言活化石才永恒。(15字)
只有全民参与,声音活化石才能延续。(17字)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我也不能郑重其事地一一列举,姑且举近世的要领,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借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通过磨砺,成就先世遗留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骄慢,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长,农民则估量耕种庄稼的事,商人则讨论货财,能工巧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认为涉足农商很耻辱,觉得从事工艺很羞愧,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过完天年。有的凭家世身份,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吝惜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材料二:
士君子的处世,贵在能够对事物有用,不能只是空虚地高谈阔论,左手边放着琴右手边放着书,耗费国君主的俸禄官位啊!国家使用人才,大体不外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取其明白通达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取其治国的谋略,取其品学的博大雅正;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写典章,不忘先古的事迹;三是军旅的臣子,用他能决断有谋,强力能干熟悉军事;四是地方官员,用他能熟悉风土人情,廉洁爱民;五是从事外交活动的官员,用他能掌握形势的变化予以恰当的处置,不辱君命;六是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用他能估量工程的效率和进度,节约经费开支,谋划有方。这都是勤奋学习、保持品行的人所能办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长,怎可以要求这六个方面全都做好呢?只要对这些都通晓宗旨和要领,而在其中一个方面做到守职尽责,也就无所惭愧了。
我见到世上的文学之士,评议古今,好似非常熟悉,等有所试用,多数不能胜任。处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丧乱的祸患;身在朝廷,不知道有战阵的紧急;保有俸禄供给,不知道有耕稼的辛苦;在吏民头上恣意放纵,不知道有劳役的频繁。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和处理政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