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
(2025-09-29 09:00:43)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家教 |
"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人民日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不能做到应有尽有,但我会做到为你而有
家庭教育不到位,再好的学校也无能为力。
有人说:“家庭是一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模样。
可现实中,很多父母习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认为只要交给老师,孩子就能顺利成长。可当孩子在学习或成长中遇到问题时,我们真的能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吗?
其实,老师能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而真正塑造孩子一生的人,是父母。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者,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更是父母一生的事业。”
01
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就是父母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的言行,是孩子生活的最初学校。”
想一想,孩子第一次认识“人该怎么生活”,是从哪里学的?不是课堂,不是课本,而是家里。
记得那个经典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小男孩看见母亲给奶奶洗脚,转头端来一盆热水,轻轻放到母亲面前。没有人教他“要孝顺”,但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懂得了感恩。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孩子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影响的。
你想让孩子懂得尊重,就先学会尊重别人;你希望孩子养成习惯,就先管好自己的习惯。
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教会孩子知识,而是塑造他们的心灵。”
02
孩子成绩的背后,其实是父母的责任感
在当下的教育竞争中,成绩似乎成了孩子唯一的“通行证”。很多父母焦虑孩子“掉队”,于是不断催促、抱怨,甚至把一切问题都推给学校。
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成绩稳定的孩子,往往来自一个规律的家庭氛围:有人陪伴学习、有人耐心指导、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成绩从来不是天赋的较量,而是家庭的较量。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而这份“剩下的东西”,往往由父母决定。
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背后都有父母不计较的付出;孩子的每一次退步,背后往往是父母的缺席。
因为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交给别人,而是父母愿意亲自参与和陪伴。
03
教育的“窗口期”,只有一次
孩子成长有个特点——模仿比学习更快。尤其在幼年时期,父母的习惯会直接“刻”进孩子的大脑。
如果你每天在孩子面前抱着手机,却要求他专心读书,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孩子不听话吗?不是,而是他们看见的现实比听到的道理更有说服力。
身教重于言教,这句话在手机时代尤其扎心。
陶行知曾说:“种子不落在肥土里,是不会发芽的。”
教育孩子不能等,更不能拖。所谓“等我忙完工作再陪孩子”,往往等来的,是孩子已经学会了冷漠和沉迷。
正如苏格拉底提醒世人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
04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走向未来的底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几乎完全来自父母的评价和信任。
如果你总是对孩子挑刺,他就会怀疑自己;如果你经常担心他失败,他就会失去勇气。反之,当你哪怕轻轻一句“我相信你”,孩子就会拼尽全力去做到。
教育专家黄静洁说过一句话:“父母给的信任,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正如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士所言:“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被欣赏。”
换句话说,父母眼里的肯定,就是孩子心里的盔甲。
没有信任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
05
溺爱是糖,吃得多了会蛀牙。
严格才是营养,让孩子长大后能独立面对生活。
孟子有言:“爱之必以其道。” 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地满足,而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严格不等于打骂,而是让孩子明白:每一个行为都有后果,每一份自由都伴随着责任。
今天你提醒他守规则,明天他就能自律地守住底线。
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
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呼吁,更是一种提醒。父母才是孩子生命中真正的“第一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态度与信任,都在塑造孩子的未来。
老师只是锦上添花的角色,而真正为孩子一生奠基的,是父母的坚持和责任。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现场直播,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来。
在这有限的时光里,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深深刻进孩子的人生。
与其事后追悔,不如现在行动;与其要求孩子优秀,不如自己先做榜样。
趁孩子还小,我们还未老,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成就。
人民日报说的对,但表达有失偏颇。孩子的成功,根基在于家庭,成就于学校,发力于自身。它是父母的首要使命,也是老师的专业责任,更是家校社会力同向同行的结果。
谢谢您的留言,我很认同您说的——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一个角色的努力能决定的。
它像一棵树的长大,需要阳光(家庭)、雨露(土壤)、也需要园丁(老师)的细心修剪。
也很喜欢您您提到“家校社会同向而行”,这才是孩子最好的养分。
为什么现在总是无限放大家长的责任,而越来越不重视学校教育的责任呢
谢谢您认真看完,还愿意留言说出您的思考
我特别理解您说的这种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为孩子操心的大人,都会在“家庭责任”与“学校支持”之间,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强调谁更该负责,而是想说:在很多现实还无法改变的时候,也许家庭,依然是我们能发力、能守护的起点。
我们都只是尽力做对孩子最好的大人。
再次感谢你的留言,也很珍惜这样的交流。祝您生活愉快~[玫瑰]
“孩子的成功,不是老师的责任,而是父母的使命。”
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呼吁,更是一种提醒。父母才是孩子生命中真正的“第一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态度与信任,都在塑造孩子的未来。老师只是锦上添花的角色,而真正为孩子一生奠基的,是父母的坚持和责任。
作者赞过
教育局应该重视国内学子几十年下来,学习英语这一学科的学生到社会后,有百分之一的人用好了不?不说百分之99的人没有用上,但是可以调查一下,有百分之95的人对英语这学科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所以英语这科应该是设喜好科,别浪费所有不愿学英语(以后又用不上)的学子了。教育局真该考虑这个事情的,浪费太多,如孩子的时间,家长的金钱(补课)费用。
建议初中就可以开英语专班,有喜欢,有偏爱,有特长英语的可以设班专攻
语文与数学乃一体,其实科学也可以设专改班,建议而已!
1条回复
孩子成功与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家境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父母的培养最主要,学校的教育最重要。还要后来遇的事和人是一个转向道。
哇~这段评论写得好好,完全同意您说的:孩子的成长真的不是单线因果,而是基因、环境、学校、父母、际遇……无数变量交织成的轨迹
这篇文章更多是想在“可控项”里,提醒父母别轻易放手——不是因为父母最全能,而是他们陪伴最久、影响最深。
孩子一路要遇见很多人,但愿父母是那个最早点灯的人。
谢谢您这么真诚的留言,让这篇内容更完整了
听人谈论过:“现今一些老师不似八十年代前,那时老师多以鼓励学生为主,且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老师的一句鼓励胜父母千言万语的言行……后来的教育由幼儿园始,老师在学生面前互相间述消极情绪、对待学生分三、六、九等,不乏打击、讽刺一些学生……这对国家培养多方面人才有益吗?……”
感谢您的留言,很走心。我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其实不是否定老师,而是想提醒家长: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或“索取者”。
老师很重要,但父母的陪伴和信念,更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力量”。
如果家庭可以先给孩子一点底气,也许他们更能从容地面对世界的不完美。
理想的教育,当然是家校合力、彼此成全。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点亮孩子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
祝您生活愉快
在这有限的时光里,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深深刻进孩子的人生。
娃娃的成长是家长与老师的配合与双向奔赴,都希望孩子好
子不教父之过,所以为人父母还是要不断的学习,用更科学的方法与孩子前行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现场直播,
没有彩排,也没有重来。
在这有限的时光里,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
都会深深刻进孩子的人生。
与其事后追悔,不如现在行动;
与其要求孩子优秀,
不如自己先做榜样。
趁孩子还小,我们还未老,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起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