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日常对话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
(2025-09-26 09:29:01)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如何用日常对话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呈现井喷式发展,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孩子具有客观分析问题并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尤为重要。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科学思维作为四大科学核心素养之一,其中的“推理论证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
当批判性思维成为当代青少年必备的核心素养,家长该如何助力孩子培养和提升批判性思维呢?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助产术”,通过质疑人们习以为常的信念,分辨其缺乏的证据和理性思考的内容,帮助对方澄清自己的观点。
我国古代先贤也有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认识,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集中体现。
批判性思维对认知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是一种高阶思维,但它依然是可习得的。敢批判、想批判、会批判,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三重境界。
引导孩子学会质疑
点燃批判性思维的火花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发挥推陈出新作用的先决和必要条件。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小脑瓜里总会冒出无数个为什么,因为那时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传统、权威、思维定式的影响,创造能力处于高速发展期。而处于各种束缚之中的成人却很少能够这样。
质疑是创造和创新的重要基础。成人要打破固有思想束缚,首先需要质疑精神,不断深入反思或反省,为原创想法和新奇方法的出现扫清障碍;其次,质疑精神能推动思维对原创想法和新奇方法进行检验和评估,只有经受住严苛检验和评估的想法和方法,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质疑、勤于思考呢?
助孩子不断拓展认知范围
家长要鼓励孩子立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养成多读、多看、多思的习惯。当孩子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广阔世界的大门会逐渐打开,他们能提出的问题会更加多样,问题质量也会显著提升,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将助力孩子的认知水平迅速提升到新高度。
培养孩子善于联想的大脑
联想能帮助孩子将同一事物置于不同时空,或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从而给予孩子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新世界。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古老故事中的主人公置于当代环境,让他们提出新问题;或者尝试把音乐的旋律引入绘画创作,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引导孩子时刻保持对世界的新奇感
每个孩子在生命初期质疑精神旺盛,是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全新的。越是对世界充满新奇感的孩子,越喜欢质疑、发现和探索。随着孩子成长,当世界不再陌生,家长要引导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他们在陌生中看到熟悉,在熟悉中看到陌生,时刻体验新奇之感,质疑精神自然就会萌生。
鼓励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追问
就像动画电影《宝莲灯》插曲《天地在我心》歌词中所唱:“这世界是那么的神奇,还有多少事待我揭开秘密。”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集中精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探寻答案。在探寻过程中,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实则会引发更多问题,而不断增多的问题将带领孩子真正体悟事物的神奇。
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旨在培养青少年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包括质疑、反驳、立论等多种形态,必须有理有据。“批”是对他人的判断和认知的分析与把握,“判”意味着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知。“批”是手段,“判”才是目的和重点。“批判”由两块基石构成:一块是把准事实,另一块是严守逻辑。
严守逻辑需要尊重逻辑、遵循规范
事理以逻辑为骨架,家长要引导孩子认真学习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知识,严格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不仅要让孩子准确把握逻辑知识,还要让他们严格遵循逻辑规范思考,使对世界的认知更准确。
把准事实需要广泛学习、深入思考
家长要帮助孩子避免掉入盲人摸象、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刻舟求剑等认知陷阱,引导孩子学会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看待问题。为此,要鼓励孩子多阅读、多经历、多体验、多思考。
同时,多锻炼孩子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引导孩子对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步步深究。比如,对于课本中范进的丈人胡屠户的势利形象,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会如此势利?他的势利与个人生存现状、所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如此,才能避免孩子对人物有“脸谱化”认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引导,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和思考中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同时,去学习、去见识!少年们终将会带着自己的思考,独立面对世界和人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