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带教基础薄弱班
(2025-09-14 10:42: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教师如何带教基础薄弱班
教师教基础薄弱班,先搞懂学生“为什么弱”!用好5个方法告别“互相折磨”
不少老师教基础薄弱班时,都会陷入困惑:明明我讲得很细,学生也没调皮捣蛋,可知识点就是“喂不进去”,课堂总是死气沉沉。
其实,想要教好这类班级,先得搞懂学生“基础弱”的根源——不是他们“笨”,而是大多绕不开这3个现实原因:
先搞懂:基础薄弱的学生,到底“弱在哪”?
1. 知识断层:前面的“坑”没填,后面的“楼”建不起来
很多学生不是“学不会新内容”,而是过去的基础没打牢。比如语文背古诗总写错字,可能是低年级“拼音认不全”“笔画没写对”,导致现在记不住字形。
这些“旧知识的坑”没填上,新内容就像“空中楼阁”,学生越学越懵,最后只能放弃。
2. 学习习惯:没养成“主动学”的意识,不知道“怎么学”
有些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上课不会记笔记,老师讲的时候跟着听,下课就忘;甚至上课不知道“该盯着黑板还是看课本”,注意力总是跟着别人走。
没有正确的学习习惯,就算课堂上听懂了,课后也留不下,知识自然越积越薄弱。
3. 信心缺失:长期“学不会”,早已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比知识断层更可怕的,是学生的“信心断层”。可能之前多次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批评“不用心”、和同学对比后觉得“自己不如人”,慢慢就形成了“我肯定学不会”的心理暗示。这种“自我否定”,比知识薄弱更难突破。
搞懂根源后,用这5个方法“对症解决”
知道了学生“弱在哪”,教学就能少走弯路。不用追求“一节课讲完多少知识点”,先帮学生“补坑、树信心、养习惯”,课堂自然会慢慢“活”起来。
1. 分层任务教学法:别让学生“坐着等放弃”
针对“知识断层”,把任务拆成“基础版(补旧知)+提升版(学新知)”。比如数学学“方程”,基础任务先让学生“练习10道小数乘法题”(补旧知),提升任务再尝试“代入数值验证方程”(学新知)。
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能完成的事”,不用再因“跟不上”而发呆。
2. 情境化代入教学法:把知识“拽进学生的生活里”
针对“听不懂抽象知识”,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当“桥梁”。讲物理“重力”,让学生举一举书包,感受“手要用力才能举起来”。
当知识和生活挂钩,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和我没关系”,反而会主动跟着思路走。
3. 小步反馈教学法:“学一点对一点”,慢慢攒信心
针对“信心缺失”,把知识点拆成“小块”,学完就检查、就鼓励。用“高频小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我能学会”,信心慢慢就回来了。
4. 小组“互教互学”法:让学生帮学生,消除“提问恐惧”
针对“不敢问”,用小团体打破顾虑。把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有基础好、中、弱的学生),比如数学做计算题,组内互相检查“你这步是不是算错了?我们再算一遍”。
学生在小组里更敢开口,也能在“教别人”时巩固知识,“被帮”时找到安全感。
5. 趣味游戏教学法:把“要我学”变成“我要玩”
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用游戏包装知识点。地理认省份,让小组比赛拼中国地图,赢的小组可以获得“课堂小贴纸”。
不用怕“玩得太疯”,只要知识点藏在游戏里,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在玩的过程中把知识记牢。
教基础薄弱的班级,从来不是“比谁更累”,而是“比谁更懂学生”。先帮他们补上“知识的坑”、重建“学习的信心”、养成“会学的习惯”,再慢慢推进知识点,你会发现:学生不是“教不会”,只是需要更适合他们的方式。
试试这些方法,或许下节课,你会看到学生眼里,多了一点你期待的“光”。
教师教基础差的班级,永远不要出现这 5 个教学环节!
教基础薄弱的班,我踩过不少坑。曾经以为“讲得越细、练得越多”就越好,后来才发现,有些教学环节不是“没用”,而是会悄悄浇灭学生仅存的学习信心,让他们从“想试试”变成“我不行”。今天把这些“避雷点”整理出来,或许能给同样在带基础班的同行们提个醒。
1. 别“快节奏大容量灌输”:别让他们“被知识压得喘不过气”
基础差的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连续讲解超20分钟、一次性留大量习题,会让他们因疲劳而走神、敷衍,反而学不到东西。
以前我总连续讲30分钟,再留20道计算题,结果学生要么走神,要么随便写答案。后来我每讲15分钟就停一停,让他们互相提问,习题也减到5道,要求“做对3道就算过关”。慢慢地,他们做题的认真度反而提高了。
2. 别用“高压式互动”:别逼“刚学走的孩子跑”
基础差的学生本就怕犯错,随机点名+限时回答、强制上台展示,会把他们的紧张放大,一旦卡壳,不仅当场受挫,还可能从此不敢再尝试。
有次我抽沉默的学生答英语单词,他站半天说不出,同学一笑,他脸通红,整节课都埋着头。
后来我改了方式:先让同桌互说,练熟了再邀请举手分享。有个孩子第一次答对一个单词,我赶紧夸“发音特别准”,后来他主动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
3. 别搞“全班统一任务”:先让他们“跳起来够得着”
在基础差的班级上课,如果忽略基础差异,让所有人做同一难度的任务,基础差的学生要么抄答案,要么干脆放弃。只有把任务分层,让他们先完成“基础版”,才能积累成就感。
之前留统一的数学应用题,一半学生抄答案。后来我拆成“基础版”和“进阶版”:基础版只要求“列对已知条件”,进阶版才要算答案。
有个孩子第一次独立列对条件,兴奋地举着本子给我看——那种成就感,比抄对十道题都珍贵。
4. 别只“纠错不肯定”:别把“部分对”说成“全错了”
学生常把“没掌握方法”归结成“自己笨”,如果我们只盯着错误,忽视他们的“部分正确”,会直接打击他们尝试的勇气,让他们觉得“再努力也没用”。
以前学生算错数学题,我总说“这都错了”。直到看到一个孩子把作业本塞抽屉,嘟囔“我就是笨”,我才改过来。
现在我会先指对的地方:“第一步列式特别对”,再教他“下一步分母要通分,我们再练”。慢慢的,敢问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5. 别用“脱离生活的举例”:别让知识“飘在课本里”
在基础差的班上课,如果举例只局限于教材里的理论案例,或者跨学科的复杂例子,学生会觉得知识和自己无关,既难理解,又没兴趣。
讲“比例”时,我先聊“兑果汁要1勺粉配5勺水”,再讲数学公式,学生一下子就懂了;之前讲“比喻”时举“电子绕原子核像地球绕太阳”,反而没人懂——知识离生活越近,他们越容易接住。
写在最后:其实教基础差的班,就像牵着蜗牛散步,不能急,也不能催。我们要做的,不是避免他们犯错,而是避免用错误的方式,让他们失去“敢犯错、敢尝试”的勇气。少做那些让他们觉得“学不懂、没希望”的事,多给一点铺垫、一点肯定、一点时间,他们总会慢慢往前走的。
毕竟,教育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找到“我能行”的信心。这大概,就是我们教基础班最该守住的初心吧。
教师在“生源差”的学校带班:做好这4点,少内耗、出奇效
在生源薄弱校管班,最忌“用好学生标准硬套”——与其纠结“为什么教不会”,不如聚焦“怎么让学生愿意跟着走”。以下4个落地策略,能帮教师减少内耗、高效管班。
一、规则“极简量化”,让学生“知道怎么做”
生源薄弱校的学生,大多对“模糊要求”没概念。比如“上课认真听”,不如换成“手放桌面、眼睛看黑板,想说话先举手”;“作业要认真”,不如明确“字迹不潦草,空题不超过2道”。
规则别太多,抓3个核心场景即可:
- 课堂:定“1个动作标准”(如“发言先举右手,不打断别人”),违反时不批评,只轻声提醒“咱们按约定来”;
- 课间:明确“2件不能做的事”(如“不追跑、不喧哗”),发现问题立刻引导,而非事后算账;
-
作业:设“底线要求”(如“哪怕抄题,也要写‘老师我不会’”),只要达到就认可,先让学生养成“交作业”的习惯,再慢慢提质量。
极简的规则,学生能快速记住;量化的要求,能减少“我没做错”的争执,管班效率会大幅提升。
二、用“小反馈”替代“大批评”,先赢学生信任
这类学生往往听过太多否定,对“批评”早已免疫,甚至会抵触。管班的关键,是用“小反馈”建立信任——不盯着“没做好的”,而是放大“做到的哪怕一点点”。比如:
- 学生路队站歪了,别骂“怎么总站不齐”,而是说“今天比昨天快了10秒,再对齐一点就更棒了”;
- 作业只对1道题,别批“这么简单都错”,而是圈出对的题:“这道题思路很对,咱们再看看另一道”;
- 上课偶尔没走神,立刻当众肯定:“刚刚XX一直盯着黑板,特别专注”。
这些“小反馈”看似不起眼,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我、相信我”。当学生愿意信任你,后续的管理会少很多对抗。
三、给学生“低门槛岗位”,让他“觉得自己有用”
生源薄弱校的学生,大多缺乏“价值感”——觉得“我成绩差,在班级里没用”,于是用调皮、捣乱刷存在感。管班时,要主动给他们“低门槛岗位”,让他们找到“我能为班级做事”的感觉。
岗位设置不用复杂,越简单越好:
- 让爱动的学生当“路队小管家”,负责提醒同学“对齐、不说话”;
- 让写字慢的学生当“桌面监督员”,课间检查同学桌面是否整洁;
- 让不爱交作业的学生当“作业收发员”,负责收自己小组的作业。
当学生开始操心“我的岗位没做好”,就会慢慢收敛调皮的行为——比如“路队小管家”会主动站好,因为“我要给同学做样子”;“作业收发员”会记得交自己的作业,因为“我不能带头不交”。用“岗位”激活责任感,比说教管用得多。
四、接受“慢进步”,不跟别人比、只跟过去比
在生源薄弱校管班,最容易焦虑的是“为什么别人班进步快,我的班没变化”。但实际上,这类学生的改变往往是“螺旋式上升”:今天路队齐了,明天可能又乱;这周作业好,下周可能又有空白。
这时别慌,也别否定自己,而是做“对比记录”:
- 每周五花5分钟,在班里说:“这周咱们路队比上周整齐了,交空白作业的同学少了3个,大家都在进步”;
- 遇到反复时,跟学生说:“没关系,上次咱们用3天就改过来了,这次肯定也能”。
接受“慢”,不追求“一蹴而就”,既不会让自己内耗,也能给学生“慢慢来”的底气。当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放弃我”,反而会更愿意跟着你往前走。这些都是来自这本《班主任如何说话学生才愿意听》中的感悟。
其实,生源薄弱校的管班核心,不是“把学生管服”,而是“让学生愿意跟着你走”。少讲大道理、多给具体方法,少否定、多肯定,少急功近利、多耐心陪伴——慢慢你会发现,学生的小动作少了,愿意听课的多了,班级也会一点点朝着好的方向走。
后一篇:让学生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