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力是桨、品格是帆、价值观是舵

(2025-09-01 16:0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能力是桨、品格是帆、价值观是舵:高中生的开学第一课要兼具启发性和感染力

九月的风裹着桂香钻进教室窗棂,讲台上新粉笔盒的塑封膜还没拆,后排几个男生已经偷偷用指尖在课桌上画正字——这是他们高中生活的第一天。作为班主任,我站在讲台前整理教案,抬头望见教室后墙"成长"二字被阳光镀了层金边,突然明白:高中开学第一课的意义,从来不是发课本、排座位,而是要在少年们心里种下一颗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种子。这颗种子需要三根支柱:能力是划向未来的桨,品格是托举远方的帆,价值观则是决定航向的舵。
01
能力是桨:不是"卷"出来的分数,而是"长"出来的底气



去年带高三时,有个女生让我印象深刻。她叫小宁,高一入学时成绩中等,却总在课间追着老师问:"这个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道数学题除了标准解法,还能从哪些角度思考?"三年里,她参加了生物竞赛、做了校园植物图鉴、甚至自己设计了"家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高考她考上了心仪的生物系,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高中教会我的不是刷多少题,而是遇到问题时,能调动知识储备去分析、去尝试、去解决的能力。"

这正是我们需要在第一课传递给学生的第一个认知:能力的本质,是面对未知的底气。 它不是试卷上的分数,不是"别人学我也学"的盲目跟风,而是主动探索的欲望、解决问题的韧性、跨学科迁移的灵活度。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突发任务"——比如"教室突然停电,如何用现有物品组织一场小型班会""如果下周要接待外校参观团,怎样用三分钟介绍我们的班级文化"。当他们手忙脚乱地翻书包找手电筒、蹲在地上画参观路线图时,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能力藏在观察细节的眼睛里,在敢说"我来试试"的勇气里,在失败后调整方案的反思里。 而这些,比任何"开学摸底考"都更能让他们明白:高中三年要修炼的,是让自己"有能力应对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02


品格是帆:不是刻板的"优秀标准",而是温暖的"精神脊梁"


去年寒假,我收到一封学生来信。写信的是毕业多年的小宇,他说:"高一时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成绩不是顶尖,体育也不突出。直到那次运动会,我报名了最不起眼的'班级后勤岗',每天帮运动员接水、看管物品、写加油稿。您在全班总结时说:'小宇把矿泉水瓶摆得整整齐齐,标签朝外方便拿取;他写的加油稿里,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带着具体的优点。这就是品格的力量。'" 现在他在支教,他说:"当年学会的'把小事做好'的认真,'看见他人需求'的共情,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高中生的品格塑造,从来不是靠口号式的"要诚实""要勤奋",而是通过具体的场景让他们看见:真正的品格,是在无人监督时依然保持的自律(比如按时交作业不抄袭),是在团队合作中主动承担的责任(比如小组讨论时不沉默也不垄断),是对弱者的善意(比如帮请假的同学补笔记),是对差异的包容(比如接纳性格内向的同学)。

开学第一课可以设置"班级品格盲盒"环节:提前收集学生小时候的照片或小学时的日记片段(隐去姓名),让大家猜"照片里的孩子现在可能具备哪些品格";或者播放一段"校园里的温暖瞬间"视频(比如同学扶起摔倒的人、值日生悄悄多扫一遍走廊),然后讨论:"这些行为为什么让我们觉得温暖?它背后藏着怎样的品格?" 当学生们发现,品格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大上",而是"我今天帮同桌捡了支笔""我坚持完成了值日任务"这样的日常选择时,他们就会明白:品格是托举人生的帆,它或许不会让船走得最快,但能让航行更稳当、更有温度。

03


价值观是舵:不是抽象的"大道理",而是具体的"人生坐标"


记得带第一届学生时,有个男孩在周记里写:"我爸说考上好大学就能赚大钱,我妈说学理科以后好找工作,可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困惑——当分数、排名、未来职业成为日常话题,他们很容易迷失"我为什么要努力"的根本答案。

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建立"人生坐标系"。在第一课上,我们可以不急着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这些宏大概念,而是从他们的生活出发:播放一段"不同职业的一天"纪录片(医生做手术前反复核对患者信息、非遗传承人凌晨四点开始准备材料、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记录第10086次实验数据),然后问:"这些人看起来在做不同的事,但他们身上有没有共同的东西?" 引导学生发现:真正的价值观,是对热爱的坚守(比如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是对责任的担当(比如医生对生命的敬畏),是对意义的追寻(比如匠人对完美的执着)。

接着可以设计"我的价值关键词"活动:给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让他们写下三个对自己最重要的词(比如"好奇心""诚信""帮助他人"),然后分组分享为什么选这三个词。当有学生说"我选'陪伴',因为爷爷生病时我每天给他读报纸,发现被人需要的感觉很珍贵",当有学生说"我选'探索',因为我想知道宇宙里有没有其他生命",我们会看到:价值观不是老师灌输的教条,而是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逐渐清晰的人生罗盘。 而高中三年,正是帮助他们校准这个罗盘的关键时期——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意义不仅是"考上好大学",更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04
总结



最后,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高中开学第一课,不需要华丽的课件,不需要煽情的演讲,只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和他们聊一聊:"你希望三年后的自己拥有什么能力?""你欣赏什么样的人?""你内心真正认同的'值得'是什么?"

当能力、品格、价值观这三根支柱在少年心中扎根,他们的航船自会乘风破浪——桨有力,能划破迷雾;帆有光,能温暖前路;舵有向,能抵达理想的彼岸。而这,就是我们最想送给高一新生的开学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