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学霸,都是“休息”的高手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家教 |
直到儿子被120拉走,我才发现真正的学霸,都是“休息”的高手
前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听见儿子的房间里传来一阵哐当哐当的声音。
我连忙跑过去,只见儿子把桌上的书本和文具全都扔在了地上,用左手握着右手的中指,大口喘着粗气,眼泪啪啪地掉,整个人看起来愤怒且痛苦。
我忙问他:“你怎么了?”
他对着我咆哮道:
“我手疼、手疼、手疼,我说了多少次了,我手疼……”
看着儿子崩溃的样子,我立即决定带他去医院。
经过一番问询和检查,医生告诉我:
儿子的手指疼痛,是因为长时间的使用和疲劳,引起了腱鞘炎,这段时间应减少一些书写量,多休息、勤抹药。
听完医生的话,我联想起儿子前段时间总是搓揉自己的中指,有时甚至用保护带缠着自己的中指写作业,我虽然看见了却又毫不在意。
我觉得马上就要小升初了,作业量大一些,强度大一些,压力大一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况且大家不都这样嘛。
直到这次,一向听话自律的儿子因为手指疼痛而情绪崩溃,我才终于意识到:
只顾着让孩子拼命努力,不顾孩子的感受;只顾着给孩子加量加压,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件多么离谱的事。
你永远想不到我们的孩子有多累!
去年,18岁的西安女孩乔飞尔,举办了一场题为《塑形:手指证件照》的摄影展,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她用5年的时间,拍摄了117位同学因长时间握笔书写而起茧子的中指,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鼓包,一次次不同程度的手指变形,放大之后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如果放在平时,我们真的很难关注到孩子们的手指,更不会意识到孩子在学习这场“战斗”中到底付出了什么。
在展览的过程中,记者也采访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其中,85%的家长都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的家长还会把这种鼓包当成光荣的象征,包越大,说明学习越认真、越努力,成绩越好。
举办展览的女孩父亲则诚恳地对记者说道:
“我一直都在被孩子教育。我们身为孩子最亲最近的人,却比陌生人还冷漠,不愿意正视自己孩子的问题。”
确实,内卷越来越激烈,孩子们需要面对和承受的痛苦和压力早已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担心孩子落后,担心孩子不够优秀,却忽略孩子累不累,孩子的身心是否承担得住。
现在的孩子们从早学到晚,时间被疯狂挤压,睡眠严重不足,近视率、肥胖率更是节节攀升,颈椎病、腰椎病、脊柱侧弯也早已盯上了他们。
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郁、焦虑、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一个个年轻且鲜活的生命,拖拽着一副沉疴累累的身体和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就像网上所说的那样:
“如今的孩子,不是不努力,是太努力了。努力到没有时间休息,努力到小小年纪暮气沉沉,努力到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努力到进精神病院。”
人人都知道土地需要休耕,才能保持活力。
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
他们一直绷紧的神经需要舒缓,一直负压的身体需要放松,一直运作的大脑需要喘息。
他们也需要在有的时候扔下笔去修复身心的疲劳。
真正的学霸都是“休息”的高手
我见过很多学习非常努力、勤奋的孩子。
他们疯狂地比拼学习量、学习时长,持续地打疲劳战,一直坚信勤能补拙,却总是拿不到好的结果。
就像纪录片《学习的背叛》里的叶媛一样。
她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凌晨2点之前从来没有睡过觉。
她给自己设置了密密麻麻的学习任务,每天争分夺秒地学习,就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她都给自己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她的手指因为握笔太久,变形严重。肌肉无力时,她就把橡皮筋绑在手上继续写。
她对学习付出了绝对的努力,收获却惨不忍睹,高中的一次大考,395名学生中,她只排到315名。
相反,那些真正的学霸,却从不打疲劳战。
来自湖北的李森睿今年高考考出700分的好成绩。
他不会把课余时间都用来刷题。
他喜欢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象棋等运动,他把这些爱好当作自己舒缓压力、清洗大脑、补充能量的重要来源。
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也曾对记者说道:
“我非常注重劳逸结合,似乎不用花费多长时间就能学好一门学科。”
所以,你看,真正的学霸都是休息的高手。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不是输给了懒惰,而是输给了低质量的勤奋。
看过这么一组数据图:
刻苦者的精力是一直下降的趋势,而会主动休息的人的精力则是不断循环的。
最重要的是:
懂得休息的人的高效学习区间远远大于一味刻苦的人。
所以,越是想要让孩子赢,越要让孩子学会主动休息。
忙碌和时长从来都不是衡量勤奋的标准,而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努力。
如何让孩子既能休息好又能学好?
有句话说得很对:
真正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赛。
学会掌握自己的节奏,科学规划,才是顺利完赛的关键。
做到下面这两个关键点,我们的孩子才能既休息好,又学好。
一、放弃低效率的勤奋
其实,很多孩子勤奋的背后,都藏着懒惰的本质。
比如:
他们按照计划表给自己安排了很多的学习任务,却从不认真思考哪些任务是自己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他们不怕学习时间长,却怕花费时间整理错题、总结规律、查补漏洞。
他们明明已经很累了,大脑已经开始变得迟钝了,却依然不肯停下来,非要强撑着疲惫继续煎熬,结果既休息不好,也学不好。
而我认识的一位学霸,他则特别擅长精力管理。
他总是在自己记性最好的早上背书,在自己头脑最清楚的晚上刷题,他利用自己的精力巅峰去做最适合的事,然后用最少的时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他不搞题海战术,很喜欢精准发力,他总是在自己薄弱的地方,深挖底层逻辑,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总结规律和技巧。
他还很喜欢番茄钟学习法,高度专注学习30分钟后,就奖励自己5分钟的休息时间,上个厕所,吃个零食,做一些伸展运动,再继续精力百倍地学习。
老话说,巧劲大于蛮力。
放弃低效率的勤奋、透支式的努力,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孩子节省时间、减轻负担,铆足了劲向前奔跑。
二、学会有效的休息
一到假期,很多孩子都开启了“吃好、睡好、玩好”的模式。
但我们会发现:
有些孩子在家,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
让他休息,他就宅在家里刷视频、玩游戏。
结果,孩子越休息越累,越休息越想摆烂。
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
“错误的休息方式,不仅无法恢复能量,还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
刷剧、玩游戏、无目的的娱乐......这些看似放松的行为,实则让大脑持续接受碎片化信息,导致了“注意力残留效应”,即使孩子们停止娱乐,大脑仍会无意识地处理之前的刺激,无法真正关机。
所以,躺着不动或是被动的娱乐,都是无效的休息。
想让孩子有效的休息,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做一些容易获得心流体验的小事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你专注地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会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忘记周边的一切,你的内心会非常平静,会获得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心理学家也曾发现:
当一个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大部分活动会停止。
孩子越是专注,精神损耗就越少。
所以,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可以专注在当下,获得心流体验的小事,比如拼图、数独、自由写作、画画、DIY手工、烹饪、拆装实验……孩子的大脑和心灵都能获得滋养。
做一些跟平时反差大的事情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次我们搬家,儿子一直在帮我搬东西、整理箱子。
我们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八点,累得腰疼、胳膊疼,但儿子却非常开心,他告诉我说:
他虽然身体有些累,但心里却莫名舒坦,他一直以来积压的情绪和压力都被释放了。
记得有人说过:
大脑有一套默认网格系统。
当我们睡觉时,或是无目的地刷手机时,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休息,依然在处理着信息。
只有当我们打破日常习惯,去做一些和平时反差特别大的事情,让大脑在不同的任务中切换,大脑才能像被重启了一样,得到了真正的休息。
比如:
让孩子从书桌走向运动场、走向野外、走向集市、走向大自然。
让孩子从被照顾的角色转为照顾别人的角色,学学做菜、做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做做社区志愿者。
让孩子多尝试新鲜的事情,新学一门手艺,新开始一样体验。
让孩子试着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来一次公开演讲、独自旅行、参加挑战赛。
让孩子麻木的神经得到强烈的刺激,让孩子的生命拥有更多的体验,让孩子的大脑一次次被打乱、一次次被重塑,孩子才能活得热烈、活得精彩,才能拥有无穷的能量一直向前。
记得网上有个段子说:
父母有个通病,看不得孩子闲着。
确实,我们总觉得孩子闲着等同于“浪费时间”,所以忍不住想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活在自己的计划表里。
但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孩子的身体不是永动机。
孩子的大脑也需要适度的“清理”和“整合”时间,来恢复活力。
所以,繁重的学业不是剥夺孩子休息和休闲的借口。
允许孩子累了就去休息,允许孩子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在娱乐中调节情绪,在无聊发呆中放空,允许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心力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才能真正地掌控自我,掌控未来。
后一篇:班干部培养4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