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啥突围?这所民办学校为何能快速大幅度提升成绩?
(2025-08-19 08:56: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案 |
靠啥突围?这所民办学校为何能快速大幅度提升成绩?
教育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即便每个人都上了十几年学,我们学的是知识还是能力?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呢?恐怕很难有人说得清楚。尤其在部分生源欠佳的民办学校,重金挖来很贵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却很差。究其根源,在于学校未能精准定位教育的核心矛盾: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者。“生源不佳学校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就在于:“学生本身”。
在盛湖校园,你会发现这里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这里的孩子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他们逻辑清晰、侃侃而谈,自带“社牛”属性。
走进课堂,这感受就更加直观:老师在安排完任务后,每六个学生为一组围坐在一起,他们各自抒发观点,彼此认真倾听。随后,各个小组的“领学小组长”便登台为同学们讲解试题,过程中,有启发、有互动、有激励,有反馈。最终在各个小组的合作下,解决所有问题,点评,总结。
这样的场景在传统课堂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传统课堂上,更多的是老师单向灌输知识、追着学生“喂饭吃”,恨不得将每个知识点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生不敢举手、不敢提问、不敢发言,课堂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们的不搭理则成为课堂的常态。
盛湖学校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费曼学习法·主动学习课堂”独特的学习氛围与态度提升课程,重构教学本质,聚焦如何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优秀学生。改变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角色,学生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变成了知识的主动创造者。
这所本地生源不足10%、几乎全由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组成的乡镇初中,打破了普通学校“生源差、成绩差、口碑差”的恶性循环。逆袭起点,就是从“开口说话”开始。
开学特训“打破沉默”
94年出生的潘老师,现任盛湖学校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还管着八年级的生训。今年是他在盛湖学校的第三年,从传统教学模式到“费曼学习法·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他非常清楚地讲述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角色如何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在幕后引导学生。以及“把一个学生教得很好”到底是什么样的表现。
在盛湖学校,新学期开学都会开设《学生学习氛围与学习状态提升课程》,每天安排2节班会课专门做这件事。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每个班级变得更团结,学习风气越来越好,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鼓励大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校还想通过这次改革,帮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家都成为积极向上、喜欢探索新事物的人。
盛湖学校将传统班会课升级为价值观重塑的熔炉,通过演讲、情景剧、辩论赛、团队挑战等沉浸式体验德育课程,重构学生的行为模式与精神内核。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学会“闭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以潘老师的语文课为例:“语文思维具有发散性,学生想到的观点有时比参考答案更好。因此,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思考方向正确,即使答案是错的,我也不会限定他们在参考答案里。”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首月特训后,盛湖学校七年级新生的课堂主动提问率大幅提升400%,课堂专注度高达93%。
班组文化赋能“开口”到“自信”
在盛湖学校的班组文化建设中,“开口能力”被当作一门必修课程来精心打造。
比如,每天一节课的“演讲擂台、专题讲解、齐唱班歌、齐诵班诗、小组文化展演”、课间的"观点辩论角"、班会的"即兴情景剧"等环节让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从羞于表达逐渐转变为争相发言。
走进盛湖学校每间教室,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组文化,从班名、班训,到班徽、班花……从走廊上的班级风采、班级之星,到教室内周考核记录表、光荣榜……这些元素都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
作为班主任,潘老师把他们班级的班组文化比喻为“亮剑精神”:目标清晰、行动一致。“关键不是在于下达任务,我们会一起做。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个过程应该像‘一起玩’一样充满动力和乐趣,而非刻板的任务负担。我会提供一个方向或主题框架,鼓励大家自主构思内容。随后,我会像批改作文一样,给出修改建议。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语言再去润色,就成为其负责介绍展示的部分。”
班组文化的展示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建立自信的过程。
“对于班级而言,优秀的班组文化能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信任力。这个共同创造的过程,又将进一步促进同学间的和谐相处与互助成长。”潘老师说。
环境塑造:让“敢说”成为集体基因
人是环境的产物,单独改变个体很难,但改变整体氛围则相对容易且效果显著。
盛湖学校用多年的实践验证了这一理念:当班级形成“开口表达为荣、沉默寡言为耻”的集体文化时,即便是再内向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被激励。
“初一阶段,我们优先培养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引领者。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先确保他们在小组内敢于发言,组长询问时能主动表达。每个人都上台讲,在大班里存在一定困难。但是我们深知培养自信很重要,每个人都在上面讲,我上去也能讲那么一两句话,这个就是对他有帮助。”潘老师说。
作为一名
“新手”教师,潘老师也深有感触:“最初在带学生上生训课过程中。坦率地说,由于缺乏师范专业背景,初登讲台时紧张得汗往下流。但正是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不断的突破自己,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来自于学生在课堂上一次次的突破自己,这个过程中我也实现了和学生的一起成长。”
价值观重塑“敢讲>会讲”的盛湖共识
在盛湖的班会课上,知识传授让位于价值观重铸——“敢说比会说重要,试错比沉默可贵”成为新共识,成功助力学生“从沉默到自信”的蜕变。
比如,在班组文化展演中,七年级的陈同学表现非常好。身处集体中时,他全无负担感。然而,当角色转变为独自上台“领学”时,他的状态却发生了明显变化,没有在团体中那么游刃有余,独自站在讲台的他,因心理负担的影响而显得有些拘谨。
“第一次当‘小老师’站在全班面前,脑子一片空白,担心自己讲不好。”陈同学对第一次上台记忆犹新。
此时,老师及时介入,进行针对性指导。用逐字逐句拆解的方式,从台词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的协调配合到心理建设的疏导强化。在一遍遍的示范与纠正中,老师帮助他逐步卸下心理包袱,建立起独立展示的信心。最终,陈同学在“领学”环节中实现了自我突破,站上讲台。如今八年级的他已是一名成熟的小老师,在潘老师的生训过程中,他不仅能熟练协助老师开展工作,更能以自身经历为范例,为同学们讲解克服登台恐惧的技巧。
来自河南的务工子女小李的经历是更典型代表:入学时,他的数学摸底考试成绩仅为27分,然而,在经历了3个月的“结构化表达训练”后,如今成绩稳居班级前十,还成为了数学小讲师。
这种巨大的蜕变背后,是盛湖学校精心设计的“开口能力进阶图谱”在发挥作用:首先通过肢体语言游戏破冰,帮助学生消除表达时的焦虑情绪;接着提供结构化话术模板,降低门槛,帮助学生轻松开口;随后在“观点工坊”中深化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最后创设真实表达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实现能力的内化与提升。
盛湖学校的实践启示
盛湖学校的实践,关键在于如何借助科学的管理策略与先进的教育实践,将普通学生培育成为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观念需要改变,学校不再是为了筛选人,而是帮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盛湖教室墙上 “今天你教会同学一道题,明天你将能解决一类问题”
的标语,恰是对这一变革的生动诠释。一个开口说话的学生,会在同伴反馈中修正逻辑;一个发表观点的孩子,会在集体共鸣中找到价值认同。
这种"环境—行为—认知"的螺旋上升,正是盛湖送给教育界最珍贵的启示:与其费力改造个体,不如智慧营造生态。
这所乡镇初中的逆袭之路并非不可复制:从
《费曼学习法主动型学习课堂》《学生学习氛围与状态提升课程》等特色体系的有力支持,到班组文化中 “开口能力” 的阶梯式培养;从教师角色向
“学习设计师” 的转型,到价值观重塑课程的系统化落地,盛湖将教育创新拆解为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法论。
比如,首月特训后课堂主动提问率提升 400%、随迁子女班级成绩逆袭的案例,已然证明:无论生源基础如何,只要抓住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的核心逻辑,辅以科学的路径设计。正如潘老师所说:“老师是引领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辅助学生,学生才是灵魂,我们只是帮衬一下。”
对于更多陷在“生源决定论”的学校而言,盛湖的启示不止于教学模式的革新,更在于一种破局思维,这把教育提质的钥匙,或许就藏在
“让学生开口” 的朴素实践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