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滋养而非驯化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陷入这样的困境:越是用力管教,孩子越是抗拒。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创始人维吉尼亚·萨提亚曾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当我们用“驯服”的心态教育孩子时,得到的往往是防御和对抗;而用“滋养”的方式“哄”孩子,才能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力。
一、放下驯服执念
传统“管教”的陷阱,让爱变成权力的博弈。邻居家有一个男孩,活泼聪明,成绩不错,但却达不到妈妈的期待,妈妈怒吼打骂孩子的声音经常充斥整栋楼,最初是妈妈的声音,后来慢慢的是孩子和妈妈的声音交错叠织。几年下来,孩子成绩非但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差,人也变得沉默少言。这恰恰印证了萨提亚模式的发现:指责型沟通会激活孩子的“冰山底层”——那些未被看见的恐惧、羞耻与自我否定,最终形成两种极端:要么退缩成“讨好者”,要么异化成“反抗者”。
二、萨提亚式“哄育”让孩子被爱滋养
(1)看见冰山下90%的真相
孩子发脾气、抗拒学习,这只是萨提亚冰山模型最上层的行为层面,而表面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萨提亚模式引导我们关注孩子的感受、期待与渴望。
“你摔玩具是因为积木总倒,觉得很挫败对吗?妈妈小时候也这样。”——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感到被真正理解。
(2)一致性沟通:用“我信息”代替“你标签”
把“你怎么这么懒”(指责)转化为:“妈妈看到作业本还没打开,有点担心今晚睡太晚会影响你长高哦。”(事实+感受+关爱)——不带评判的表达,让孩子从“对抗敌人”变成“解决问题的伙伴”。
(3)
家庭雕塑:重塑情感联结
周末可以和孩子玩“角色互换游戏”:让孩子扮演父母,父母模仿孩子平日的表现。这种具身化的体验,往往能让全家在笑声中突然领悟:“原来我皱眉的样子这么可怕!”
三、建立新模式替代旧模式
场景一:写作业拖延
旧有模式:“再磨蹭就别吃饭了!”
萨提亚式回应:“这道题确实很难呢,当年妈妈学分数时画坏了三个本子。要不要试试先把会做的写完?卡住的部分我们吃完水果再组团攻关?”
——化解对抗的关键:把“催促”转化为“结盟”。
场景二:公共场合哭闹
旧有模式:“丢不丢人!马上闭嘴!”
萨提亚式回应:蹲下来轻抚后背:“小肚子是不是饿得咕咕叫了?还是刚才那个阿姨推购物车吓到你了?我们先去挑你最喜欢的酸奶好不好?”
——情绪命名+需求确认,比压制更有效。
场景3:考试失利
旧有模式:“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活该不及格!”
萨提亚式回应:“这次数学没达到预期,你心里一定很难受。不过妈妈注意到你最近整理错题特别认真,要不要看看这些错题里藏着哪些宝藏知识点?”
——强化过程而非结果,培养成长型思维。
好的教育是滋养而非驯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养育出“哄不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这里的“哄不好”,指的是当孩子建立起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后,不再需要外界的评判来定义自己。正如萨提亚女士所说:“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父母。”当我们用接纳代替改造,用共情穿透对抗,终将见证奇迹:那个曾经“不听话”的孩子,会自己生长出向上攀援的力量。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实的父母。确实如此[强],试图展现完美反而给小孩树立无法攀登的高峰,保持真实展现缺点,也能更好实现共情,建立情感纽带[爱心],
物质丰盛的一代孩子,更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
时代变了,家族血缘村庄解构,集体带娃变成小家庭带娃。
带有旧时代等级秩序的家族、家庭生活正在被瓦解,科学带娃越来越重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