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5年08月03日

(2025-08-03 18:01:18)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杂谈
什么叫有文化
王伟 
什么叫有文化

“有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到底什么算真正“有文化”?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以无私奉献为前提的幸福。这样的人才叫有文化的人。

01.无需提醒的自觉

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恪守规范,候车时主动排队,用餐时不浪费食物,他人输入密码时自觉避开视线,犯错后敢于承担后果,这正是“慎独”精神的体现。正如《中庸》所言:“隐微之处,无不见,无不明,故君子慎独。”这种自我约束的态度,与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无人在场时,你是否仍保持本色”的问题不谋而合。在社会新闻中,地铁逃票、景区涂鸦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这更彰显了“慎独”意识的宝贵。它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隐性标准。自觉是一种深层次的自律,它不依赖于外界的提示或限制,而是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所驱动。有教养的人在公共场合会主动排队,即便无人监督也会遵循规则,并在他人需要时提供帮助。这种自觉不仅对社会有益,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体现。

02.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自由绝非放纵欲望,而是心灵解放的同时尊重他人界限。孔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恰是这种自由的完美阐释。它表明,真正的自由是在自律的界限内实现的——在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保护他人的安宁;在网络空间理性发言,维护虚拟环境。自由是人们普遍渴望的,但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而是在限制中寻求平衡。有教养的人能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既不因追求自由而忽略规则,也不会因规则的约束而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种以限制为基础的自由,展现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我的驾驭。只有摆脱“为所欲为”的浅薄自由幻想,人们才能在自律的领域内,体验到庄子所述“乘物以游心”的宽广与深邃。

03.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修养自然孕育出善良,而非仅仅依赖道德的宣讲。它根植于孟子所说的普遍存在的“恻隐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对他人感受的细腻感知:在对话中避免尖锐伤人的话语,行动前思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始终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现代心理学的发现支持了这一点,即高情商的本质在于这种愿意并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意愿和能力。社区中主动的相互帮助,以及在陌生人遭遇困境时伸出的援手,这些微小的善举聚集起来,能够抵御社会的冷漠,无声地展现文明的力量。善良是人最珍贵的特质,它不仅体现了对别人的关怀,也传递了对整个世界的温暖。有教养的人明白如何为他人着想,知道在别人需要时提供帮助,也懂得在他人犯错时给予宽容和理解。他们不会因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感受,也不会因短暂的得失而放弃对善良的坚持。

04.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修养绝非仅是外表的装扮,而是心灵深处的人格财富,是在世事无常面前所展现的那份珍贵的宁静与淡定。梁晓声指出,这种修养源于深厚的文化根基,表现为“敬重心”的自然展现。正如《论语》所述“居处恭,执事敬”,它是在长者面前的谦卑,是公共场所的适宜行为,也是在逆境中不责怪命运的宽广胸怀。这种内在的力量,让人在纷扰浮躁的环境中如静水深潭,成为现代社会中难得的稳定力量。有文化涵养的人通常展现出优秀的修养,这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人际交往中可见一斑。他们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以礼待人,不易冲动或与人争执;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行为得体;面对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他们保持开放和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交流和探讨。

05.以无私奉献为前提的幸福

幸福的起点,关键在于奉献,愿意不求回报地奉献自己。当你施以援手,你会体验到愉悦、舒畅,感到生活充满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特别是当你看到他人因你的帮助而摆脱困境。幸福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对他人的帮助。例如,为迷路者指引方向;为他人让出座位,助人为乐让人感到自己被需要,这就是幸福的滋味。因此,只有做利他的事情,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幸福。请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只有那些提供价值的人,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从古至今,无论商业、艺术还是思想领域,从达·芬奇到凡·高,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洛克菲勒到乔布斯,无一例外。因此,最有价值的生命体现在被他人需要。被更多人需要,你的价值就越大,你也就越幸福。付出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我们选择为他人付出时,我们是在认可他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这种选择帮助我们摆脱自私和狭隘,开阔我们的视野和胸怀。付出是一种快乐!无论是为家人、朋友、社区还是整个社会付出,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幸福和满足。通过付出,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人,也让自己成长和满足。因此,让我们共同享受付出的快乐,用我们的爱、关怀和帮助去改变这个世界!

这五条标准,是“有文化”的尺度,更是指引我们立身处世的宝贵准则——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以无私奉献为前提的幸福。











‌有文化‌包含多重维度,既包含对知识的掌握,更体现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以及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有文化的核心定义与表现
文化并非仅指学历或知识储备,而是通过个体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体现的综合素养,具体表现为以下核心维度: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表现为平和的心态、得体的举止与对自我原则的坚持,例如待人接物时保持谦逊,面对逆境时从容不迫。‌‌

修养需要长期沉淀,如同树木扎根土壤方能枝繁叶茂,需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形成稳定的人格特质。‌‌

‌无需提醒的自觉‌。
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如自觉排队、保持安静),在无人监督时仍能恪守道德准则,体现对自我行为的掌控力与社会责任感。‌‌

自觉源于将心比心的共情能力,例如主动回避他人隐私、承担责任而非推诿。‌‌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理解自由并非无限度的放纵,而是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例如在公共空间控制音量、妥善处理个人垃圾。‌‌

‌‌
这种自由体现对规则的尊重与对社会的理解,需通过智慧平衡个体需求与集体利益。‌‌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主动关怀他人需求,例如帮助弱势群体、包容他人过失,表现为对世界的温暖感知与行动力。‌‌

‌‌

善良需超越功利性,如特蕾莎修女所言“用伟大的爱做小事”,将善意融入日常细节。‌‌

补充判断标准
‌自我超越与持续成长‌:真正的文化人具备求知欲与自我革新意识,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高精神境界。‌‌

‌独立判断能力‌:不盲从主流观点,能基于逻辑与事实形成独立思考,体现认知深度。‌‌

‌敬畏与谦逊‌:对自然规律、社会秩序保持敬畏,承认自身局限性,避免盛气凌人的态度。‌‌









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知识,文化,智慧是三个不同概念。



还加一条:对民主的自愿接纳和对专制的自觉抵制。

兆丰

你说的不应该叫文化,或许叫修养更合适


立言 立功 立德是文化人基本功


在中国,有文化就要熟悉国学,也要吸收一些西学,融会贯通,并知道实施。那几条只能说是教养,不足以涵盖文化,不读书何谈文化?!


知识是有明确的答案,智慧是能引发思考;知识是要人记住,智慧是让人联想;知识可通过学习掌握,智慧要用心感悟;
学知识管用,有智慧管如何用。


这篇文章严重扭曲了文化的根本定义。是以狭义文化中“道德文化”来掩盖或者阉割文化的根本和基础。


有文化,即掌握丰富的人文自然知识,然后升华为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规范!


独立的人格思想,有骨,有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


用余秋雨先生的解读:文化是行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她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表现得再有文化!也得需要:善待自己!
没那么高尚!文化就是一群人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


这说的是人的修养,地域文化,酒文化餐饮文化怎么不讲?


物质积累是文化产生的过程,精神升华是文化产生的结果。文化就是客观存在,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差异。

文化不是儒家才有!文,是脱离自然的成分,化是脱离自然的程度;文化就是脱离自然的成度!


文化与知识的概念是不等同的。有文化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

我想,有文化,起码是这个人,他脱离了动物的层次,他想做个好人,他知道爱别人。这样的人,即便他不识字,也可以说他是有文化的,因为他上升到了人的境界。

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做有文化的人就要做有精神的人,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文化是文明的化身。这文明有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文化与文明缺一不可,有文化是涵盖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理念,甚至超出了这一范围。做一个真的文明人,也需要上述的几个条件,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更需要上述的几个条件,甚是更多。所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同时也需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爱的奉献简单快乐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