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修炼“学为中心”课改的跃层思维?

(2025-07-20 16:17:39)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教案
如何修炼“学为中心”课改的跃层思维?
 朱斌


日本禅宗有一个宫本武藏观斗鸡的故事,我读后有一些感悟。

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有一次在庭院里看见两只鸡在激烈相斗,他嘲笑这两只鸡争斗有点愚蠢,此时他想到自己——

他一生也陷入无数场争斗,或许在更高的维度上,也有一双眼睛在俯视着为虚名或利益争斗的人类(包括他自己),同样觉得可笑可叹。

“在更高的地方,有一双眼睛,看着我们。”  这句禅悟穿透了时空。

当我们为分数争、为职称斗、为课改的形式内卷不休时,可曾想过:在更高维度看来,这些是否也只是“斗鸡”般的执着?

教育者若想真正推动“学为中心”课改,需要的正是这双“更高的眼睛”——跃层思维。

什么是跃层思维?

就是你能从更高一层的视角,看清自己所处这一层规则背后的东西。

比如,一位高中生备战高考,不仅努力做题,还研究高考的命题和录取规则,即他不仅参与游戏竞争,而且还知道那个游戏规则是怎么来的。

他就具有了跃层思维。

如果一个人没有跃层思维,他至少会犯如下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会陷入低水平的竞争,把太多资源、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个根本不重要的局部节点上,而忽略了长远的根本目标。

第二个错误:高估了上层制定规则的能力,以为规则是神圣的,殊不知上层制定的规则也是从复杂系统中试出来的临时经验。

上层临时出台的政策不是金科玉律,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如果你能从上一层视角考虑自己这一层做事方式,才能跟上变化,主动适应。

跃层思维最适用于长期的竞争场景,比如人生的职业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课改的整体布局等。因为这些项目牵涉到多层级的利益和判断,短视操作容易误入歧途。

数据科学专家肖恩·麦克卢尔(Sean McClure)在其2024年出版的《发现,而非设计:复杂性时代的建造之道》一书中,揭示一个“自然选择分层”思想,为跃层思维提供了科学注脚。

麦克卢尔发现自然选择是分层的,每一层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这层本身,而是为了服务于更高一层的结构或功能。

例如,细胞的特性(如叶绿体)并非为了细胞自身存活,而是服务于更高层——叶子进行光合作用的需求;叶片的形态结构(如精巧的叶脉网络),是为了满足整棵树的生存策略——高效运输水分、养分并抵抗风雨;整棵树的形态(如根深、冠幅),则是对森林乃至整个生态环境挑战的适应。

教育现场中,若只盯着“小组合作是否热闹”、“多媒体使用是否炫目”、“知识点是否讲完”,无异于宫本武藏眼中的斗鸡,或麦克卢尔笔下孤立看待的树叶细胞。

缺乏跃层视野,“学为中心”课改终将沦为低水平的形式内卷。




”学为中心“课改困境的本质是什么?

是教师身陷“层”的迷失,即口号喊着“学为中心”,行动却常被锁死在“教”的层面——如何讲得更精彩、活动更热闹、技术更炫酷……

这与教师们不会在行动中反思有关。

领导力大师海菲兹把“在行动中反思”比作是“走上看台”。我们行动的时候,就好像运动员在球场上打球一样,往往是看不清比赛的整体情况的。如果你在看台上,你会比在球场上对比赛看得更清楚。

海菲兹认为,伟大的领导者都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球场上打球的同时,还能够同时走上看台。

这种“走上看台”的能力,就是一种跃层思维。

图片
若我们教师没有跃层思维,常会:

1.过度优化局部(如单节课设计、知识点传授技巧),忽略全局和长远(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2. 将课程标准、评价方案、行政指令视为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全情投入甚至扭曲实践,却忘记了这些规则本身也是人在特定阶段、特定认知水平下的探索性产物,并非终极真理。

当规则调整时,我们教师可能会有一种被娱弄之感。

“学为中心”课改的跃层思维,要求我们教育者穿透迷雾,看清各层级的“服务对象”:

1.教学层(教师-学生)

你的教学设计(活动、讲解、技术应用)服务于谁?是完成教案,展示教师才华,还是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与深化?这个活动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是仅为流程而存在?

2.课程层(学科/课堂-学生发展)

你这门课、这个单元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最终服务于学生的什么?是孤立的分数,还是可迁移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成长?学生十年后可能忘了这个具体公式,但本单元的学习应沉淀下什么关键能力或品质?

3.管理/评价层(学校/制度-育人目标)

学校的作息安排、教研活动、绩效考核、评优标准,服务于什么终极目标?是表面的秩序、可量化的短期成果,还是创造滋养生命、激发潜能的教育生态,真正成就每一个独特个体的发展?当前的评价是促进了教师聚焦学生真实成长,还是诱导了形式主义与内卷?

每一层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不能仅在本层逻辑中寻找答案,而必须跃升到更高一层才能看清。 

跃层需要眼界。你不仅要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儿,知道对手,还得知道整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知道系统之外的大环境发生什么。

跃层还需要一线的体感,只有在现场亲身经历,才能观察到规则的缝隙和漏洞,看出来哪些地方不合理、哪些激励不值得。

你只盯着自己所在层面,就如同迷途羔羊。跃层思维,决定了你参与这场竞争的格局。




跃层思维赋予课改者穿透迷雾的“高维视力”,在“学为中心”课改的深水区,它尤其照亮四个关键维度:

1.从“教的活动”跃至“学的发生”:看见沉默的认知轨迹

教师精心设计“探究任务”,学生却机械执行步骤,思维并未真正激活。

面对此困境,教师需要跳出“我是否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层面,站到“学生认知如何真实建构”的高度。

从“学的发生”层面思考:任务是否触及学生认知冲突?讨论中产生了哪些预设外的精彩观点?学生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比如,一位物理老师布置“设计最稳固纸桥”任务。原计划聚焦力学原理,跃层观察后,发现学生自发运用了成本核算、团队协作谈判。老师顺势将课堂升级为“工程思维”实践场,远超单科知识目标。

2.从“单节课”跃至“课程链”:编织素养生长的脉络

单节课设计精彩纷呈,长期看却零散割裂,素养培养如沙滩写字。

教师可以超越课时限制,站在学期/学段课程图谱的高度审视:本节课是学生能力链条中的哪一环?它为后续哪些关键学习奠基?如何与其它学科形成呼应?

比如,初中语文组重构“新闻单元”。不再孤立教文体知识,而是跃层设计为“校园融媒体实践”项目链:采访技巧(语文)→ 数据分析(数学)→ 视觉设计(美术)→ 发布会演讲(英语)。知识在跨界应用中内化为素养。

3.从“课堂效果”跃至“评价生态”:打破分数的单向度牢笼

课堂生动活跃,期末仍靠一张试卷定乾坤,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

学校管理者要跃出课堂边界,审视整个评价体系如何反向塑造教与学,经常思考:除了分数,什么证据能真实反映核心素养生长?如何让评价本身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比如,某校引入“学习档案袋+答辩制”。学生定期精选作品,撰写反思,期末面对师生答辩。评价焦点从“对错”转向“成长轨迹与元认知能力”,倒逼课堂深度变革。

4.从“学校围墙”跃至“未来社会”:锚定教育的终极坐标

校内课改如火如荼,却与真实世界脱节,学生面对复杂现实依然无力。

校长需要跃升至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层面叩问:10年、20年后,学生需要什么心智应对挑战?学校当下所为,是在培养面向未来的“适变者”吗?

比如,一所乡村学校将“乡土文化传承”定为课改灵魂。学生调研非遗、设计文旅方案、用短视频传播,学习与社区发展共振,知识被赋予责任与情怀的厚度。




校长和教师如何修炼跃层思维?可以把握如下三把钥匙:

1.追问本源,穿透规则迷雾

(1)规则是谁定的? (例如:为何布置这类作业?为何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2)他们为何如此制定?背后的真实需求和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提升能力?应付检查?管理方便?)

(3)我能否不拘泥于形式规则,直接回应更高层的核心目的? (例如:若核心目的是深度理解,能否用研究性报告替代大量重复练习?即使规则未明确鼓励。)

2.抽身俯瞰,建立系统图景

(1)跳出“课”看“学” 

备课时,想象自己坐在教室最后排,甚至“悬浮”于天花板之上观察:学生的眼神、互动、困惑点在哪里?哪些设计真正引发了思考的激荡?哪些只是教师的“独角戏”?

定期进行课堂录像自我观察或邀请同事进行“跃层式观课”(不评教法,聚焦学情)。

(2)跳出“学科”看“成长”

在学科教研中,主动引入“跨界视角”:本学科的核心思维方法如何与其他领域关联?正在教授的知识技能,在学生未来解决真实世界复杂问题中可能扮演什么角色?

组织跨学科备课组,共同设计指向复杂问题解决的项目。

(3)跳出“当下”看“趋势” 

关注脑科学、学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变革对未来人才素养的需求。教师需要经常自问:我的课堂实践,是在培养过去需要的人,还是未来需要的人?

校长需引导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未来教育图景。

3.拥抱演化,保持动态适应

(1)承认规则的非终极性 

教育政策、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本身也在“演化”。跃层思维者不抱怨“朝令夕改”,而是理解这是系统在更高目标驱动下的必然调试。

校长应营造“安全试错”氛围,鼓励教师基于学生真实反馈和更高育人目标,对现有实践进行合理优化。

(2)预留“演化”空间

教师个人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同时,留出10%-20%的精力,尝试服务于更高育人目标的创新实践(如深度学习项目、跨学科探究)。

学校层面在课程表、评价体系中为生成性学习、个性化探索留出弹性空间。

(3)关注涌现的价值

如同森林生态的繁盛非单棵树木所能计划,学生的灵光乍现、小组合作中意外的深度讨论、项目实践中迸发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涌现”出的宝贵成果,往往在跃层视角下才能被充分发现、珍视和引导。

对教师来说,修炼跃层思维,需做“学习生态”的田野观察者与设计师,具体做好以下三件事:

1.追问“元问题”

备课时,不止问“教什么怎么教”,更要问:“学这个,学生能解决什么真实问题?能获得什么持久力量?” 

批改时,不止看对错,更要问:“错误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思维路径?如何转化为学习资源?”

2.倾听“静默之声”

关注课堂里“卡壳”的沉默、游离的眼神、看似“幼稚”的提问。这些是跃层观察的窗口,揭示规则(你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服务于“学”。

3.成为“规则缝隙”的探索者

在统一进度要求下,尝试为不同认知节奏的学生设计“弹性任务”;在标准化评价之外,引入学习日志、项目反思、同伴互评等“过程性镜子”。

在服务更高目标(学生发展)的前提下,灵活是智慧,非懈怠。

对校长来说,修炼跃层思维,需做“系统目标”的守护者与规则进化推动者,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校准“顶层罗盘”

在每一次会议、每一份文件、每一项决策前,灵魂拷问:“这真的在最大程度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成长吗?还是有服务于管理便利、外部评价或路径依赖?” 

让“学为中心”成为所有规则的元规则。

2.看见“隐性代价”

推行一项新制度(如更细的教案检查、更密的公开课安排),不仅看显性效率,更要预判其对师生心理能量、探索勇气、创新时间的隐性消耗。

跃层思考意味着敬畏复杂性。

3.搭建“跨层对话”平台

创造安全空间,让教师吐槽规则的荒诞、学生的真实困境;让学生表达学习的痛苦与狂喜;让家长分享校外教育的观察。

让不同层级的声音碰撞,共同迭代规则,使其更贴近“学”的本质需求。

4.拥抱“必要冗余”

为教师留出探索不同路径、试错迭代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教研时段”、“教学创新基金”),避免用单一规则扼杀涌现的可能。

另外,校长和教师要涵养“系统共情力”,看见隐形的连接,绘制“能量流动图”,思考每一次互动如何影响整个教育生态的能量(动力、信任、创造力)流动,是耗散还是增值?

1.理解“上一层的不得已” 

教师需明白校长面对的资源约束与多方压力;校长需体察教师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挣扎。

2.辨识“下一层的真需求”

校长通过深度倾听,区分教师表面的抱怨(如“改革太多”)与深层诉求(如“需要更有效的支持”);教师通过细致观察,识别学生“不愿参与”背后的能力短板或动机缺失。



修炼跃层思维,就是为自己装上“更高的眼睛”。它让我们在繁杂琐碎中,依然能仰望教育的苍穹——那片以人的蓬勃生长为星辰的浩瀚之图。

当每一位教师和校长都开始这样看、这样做,“学为中心”便不再是一场艰难的课改,而是一次向着教育本真的壮阔回归与跃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