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培优教师必须重塑对“学习”的理解?

(2025-07-16 16:1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为什么培优教师必须重塑对“学习”的理解?

在当前拔尖学生的培养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一个令人担忧却又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培优教师仍将“学习”简化为讲授、练习与作业的机械循环,这一窄化的认知,不仅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更悄然消磨着学生原本的好奇心与创新潜能。



Part01

“学习”不是教师讲得清,

而是学生想得深



如果我们追问:“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许多教师给出的答案仍是:“我讲了、他听了、做题了、考试考好了。”在这种理解下,“学习”被缩减成了教学流程中的某几个环节,其实质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与执行任务的过程。

但现代教育学研究与认知心理学早已明确指出:真正的学习,尤其是拔尖学生所需要的高阶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反复修正、不断迁移的复杂认知活动。它包括但不限于:提出问题、跨学科联想、情境反思、方法选择、自我评估等过程。

当教师将学习误解为“讲清楚”“做完题”,就等于把学生的发展路径从立体压缩成了平面。



Part02

学习窄化对拔尖学生有何危害?



在一般学生身上,这种窄化理解可能“勉强有效”——他们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最终通过考试。然而在拔尖学生身上,这种做法不仅无效,更是伤害。

第一,它损伤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前提是自由探究、跨界联想和原始兴趣。当教师主导一切学习流程,把所有问题都讲明白、归类清楚,学生没有任何试错空间与探索自由,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失去思考的习惯,也丧失了思考的勇气。

第二,它压抑了学生的表达与发问能力

在窄化的课堂中,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真正的问题表达。因为教师习惯“快进式教学”,追求效率,追求控制感,而不是对话和共建。长此以往,学生不再表达困惑,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问题意识。

第三,它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拔尖学生原本往往拥有较强的内驱力。但如果他们长时间处于“听话照做就能得高分”的环境中,也可能被训练成只为分数而学习的应试机器,从而逐步丧失自我驱动。

换句话说:当教师对“学习”的定义过于狭隘时,最先“被消耗”的就是那些原本具备强大潜力的学生。



Part03

教师对“学习”的认知需要被重塑



出现这种问题,并非因为教师不努力,而是整个教育系统长年被动学习的历史惯性所致。

许多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便是在“听讲—做题—考试”三部曲中前行的。他们以为那就是全部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复制这一套流程。这种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是我们当下拔尖教育改革中必须打破的第一道墙。

而要实现这种认知重塑,教师必须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内部——不仅仅是传授者,更是观察者、对话者、合作者。他们需要去了解学生脑海中“正在发生什么”,去体会学生学习中“不确定”“迷茫”“质疑”的状态,并将这些状态视为正常、甚至是宝贵的学习契机。

这正是我们为何强调“学习式”研修的原因。

教师只有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才能理解学习的真实样貌;只有在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中,教师之间才能坦诚暴露盲点,达成深层共识;也只有当教师敢于否定旧认知,才可能开启新的教学创造。



Part04

端正学习观,

是拔尖教育的根基工程



“拔尖人才”的培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堆叠,也不是技巧的极限训练。它首先是一种心智系统的激活与塑造。而这种塑造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拥有一个正确、开放的学习观。

请不要再把“我讲了、他听了”当作“教完了”;也不要再把“做完了、考高了”当作“学会了”。

如果我们真心想为学生点燃光芒,就必须先在自己心中,点亮关于“学习”的那束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