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不成熟的教师,往往会有这六种表现
(2025-07-14 16:05: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我发现了,一个不成熟的教师,往往会有这六种表现
陈黎明
你是否发现,有些教师明明教学能力不弱,却总在职业发展上磕磕绊绊?
明明付出了真心,却换不来同事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聊聊,教师群体中那些“不成熟”的表现——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智模式的差异。
情绪管理失控:课堂外的
“定时炸弹”
有位年轻教师曾跟我吐槽:“我明明上课很认真,可每次开会提建议,领导都皱眉头。”
后来观察发现,她总在同事讨论方案时突然打断:“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
脸色涨得通红,声音拔高八度。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渐渐不愿和她合作。
成熟教师的情绪管理法则:
• 暂停3秒再开口:遇到分歧时,先深呼吸,用“我理解您的想法,不过……”代替“您错了!”
• 把情绪写成日记:有位教研组长备了个“解压本”,把委屈和不满都写下来,过两天再看,很多事就不算事了。
• 用行动代替发泄:觉得方案不合理?别急着争论,先做份数据对比表,用事实说话比拍桌子有用十倍。
记住:教师的情绪价值,藏在每一次平静的沟通里。
过度信任他人:把“单纯”
当美德
有位教师总把同事当家人,连评优材料都毫无保留分享。
结果年度考核时,对方拿着她的案例去申报,自己却因材料不足落选。
她哭着说:“我以为真心能换真心……”
教师该有的“信任智慧”:
• 分清“工作关系”和“私人情谊”:可以一起吃饭聊天,但涉及利益时,该走流程走流程。
• 保留核心证据:重要工作留好邮件、聊天记录,这不是心机,是自我保护。
• 观察对方利益点:同事帮你调课,可能是想换你帮忙带社团;领导表扬你,可能是希望你接手难题。
成熟不是变得世故,而是学会在真诚中带点清醒。
轻易被感动:把“画饼”当承诺
有位教师被校长一句“明年重点培养你”感动得天天加班,结果三年过去,晋升名额给了关系户。
她崩溃:“难道努力有用吗?”
教师该有的“理性感动”:
• 问清“饼”的配料:领导说“好好干就提拔你”,要追问:“具体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 用结果验证承诺:完成目标后,主动提交成果报告,而不是等别人“记得”。
• 建立多元支持系统:别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同事、家长、同行都是你的资源网。
职场不是童话,成年人的感动,要带着七分清醒。
与领导硬碰硬:把“个性”
当原则
有位骨干教师因反对校长的教学改革方案,在会上直接开怼:“您这是外行指导内行!”
结果第二年就被调整去了“弱班”,他愤愤不平:“难道说实话也有错?”
与领导相处的“软智慧”:
• 先执行再优化:觉得方案有问题?先按要求做,过程中收集数据,用“我们尝试了A方法,发现……”代替“您错了”。
•
把矛盾转化为合作:有位教师想推广新教学法,先私下找领导:“您之前提到的分层教学,我做了个初步方案,想听听您的意见。”
• 留足领导面子:公开场合永远维护领导权威,有问题私下谈,这是职场基本礼仪。
真正的原则,是懂得在坚持中柔软,在柔软中坚持。
缺乏主见:当“老好人”还是
“刺头”?
有位教师总说:“大家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结果备课方案被改得面目全非,学生成绩下滑,反而被家长投诉。
她委屈:“我不是没主见,是怕得罪人……””
建立主见的“三步法”:
1. 提前准备:开会前想清楚“如果让我负责,我会怎么做”,列出3个核心观点。
2. 用数据说话:说“我觉得”不如说“根据近三年期中考试数据……”。
3. 明确底线:涉及教学原则时,温和而坚定:“这个环节不能删,因为它是新课标要求的重点。”
成熟的主见,不是固执己见,而是有依据的坚持。
忽视利益逻辑:把“清高”
当品格
有位教师拒绝参与评优,说:“我只想好好上课,不想争名夺利。”
结果十年过去,同期教师都成了骨干,她还在原地带普通班。
她叹气:“难道真的要变得世俗吗?”
教师该懂的“利益逻辑”:
• 你的利益=学生的利益:争取更好的教学资源,不是为自己,是为孩子们。
•
用价值交换价值:帮同事代课,可以提“下次我调休时能不能麻烦您?”;给领导提建议,要附上“这个方案能提升5%的升学率”。
• 明确目标导向:评优、晋升不是终点,而是获得更多话语权,推动教育改革的跳板。
成熟不是拒绝利益,而是看清:在教育的世界里,你的价值,就是你最大的利益。
写在最后:教师的成熟,是“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批改作业到深夜的是你,被家长误解的是你,为了一个学生反复家访的也是你。
这些都不该成为“不成熟”的代价,而应成为成长的养分。
真正的成熟,是情绪来临时能按下暂停键,是看透人性后依然选择真诚,是明白利益规则却坚守教育初心。
就像那些让学生又爱又怕的老教师——他们严厉,但会悄悄给贫困生塞早餐;他们固执,但为了一个教学方案能改十几版。
下次再遇到委屈时,不妨想想:你不是在“成熟”给他人看,而是在为自己积累底气——当你能从容应对这些“不成熟”的坑,就真的赢了大半。
前一篇:阅读课上的“读”要追求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