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超现象”的教育启示:热爱第一,装配学习动力才是首要课题

(2025-07-14 11:20: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苏超现象”的教育启示:热爱第一,装配学习动力才是首要课题
 张凯

这个夏天,“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7月5日,焦点之战南京队vs苏州队一票难求,现场6万观众创下中国业余赛事观赛人数之最。



“苏超”作为一项非职业的地方赛事,已超越体育竞技本身,掀起一场现象级文化狂欢,更撬动区域经济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为学校教育带来启示——如何让校园成为点燃热爱的沃土,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苏超时刻”?

热爱第一,装配动力是首要课题



相比职业赛事,苏超最大的特点是全民参赛,516名球员来自不同行业:从职业球员到外卖员,从上班族到大学生,不限制身份;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40岁。其中,本科和大专学生有85名,高中及中专学生有69名。



每支球队只允许有三位职业球员,只要热爱足球、心怀梦想,即可参与。跨越年龄与职业界限的参与模式,体现足球运动的全民属性,让体育回归大众。



球迷中还有很多中小学生,他们打着雨伞或者披着雨衣,和爸妈一起组团来看球。常州队在主场负于苏州队,场内外观战的多名小孩大哭。



苏超用最纯粹的热爱点燃全民激情,教育亦需回归本质:热爱第一,装配动力才是首要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休厌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去年开设“拒绝上学门诊”10个月便接诊近一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众多亟待唤醒的心灵。



真正的生命力,永远源于内心的火种。在知识爆炸的AI时代,必须从为分数而学,走向为热爱而学、为创造而学,让学习成为一场“自我驱动的生命联赛”。当兴趣培养融入生活场景,学生便能“在玩中学、在学中创”。



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兴趣引路人”,他们保护孩子天马行空的提问,设计挑战性任务,让每个课堂成为点燃好奇心的舞台。最终,让校园成为孵化热爱的沃土,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热爱的赛道,看见属于自己的光芒。




以“在地学习”为入口,激发探究兴趣



“苏超”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绿茵场的激情,更在于打出了一张“城市认同”的王牌。球场上,球队为家乡荣誉而战;网络中,大家用短视频为各自城市站台助威。



江苏“十三太保”纷纷打造自己的城市IP,文化个性充分“自我表达”。比如,南京与无锡对战被称为“盐水鸭对阵水蜜桃”,赛前的官方海报上,更是打出“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的标语。一场比赛激活一座城,体育赛事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城市叙事”。



这种纯粹而炽热的地域感召力,为教育打开了新维度——真实的学习,永远始于脚下的土地;在地文化天然的“情境性”,正是唤醒课堂活力、走向真实学习的密钥。



比如,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的暑假德育作业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款火锅底料的炒制,作为下学期校园火锅底料炒制大赛预选实践活动;浙江宁波北仑区教育局构建“海濡课程”,以“港口、产业、城市、人文”为经纬,把北仑城化作立体百科全书;东北师范大学附小基于黑土地文化开发系列课程,如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为吉林大米代言”……



在地化课程也是连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重要纽带,让学生从凳子上解放出来,走向“附近”;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对真实世界的深度探究体验。



以地方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不仅培育核心素养与实践能力,更淬炼认知一方水土的独特世界观与方法论,最终指向生命整全而丰盈的成长。


变博弈为共生,培育良性竞合的土壤



“没有假球,只有世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苏超赛场上很多标语看似戏谑,实则直指竞技的灵魂:竞争与共生并行不悖。



场上,是“相爱相杀”的荣誉之战。淮安在4:0大胜镇江后,两地网友都炸开了锅,一边P图宣布“即日起对出口到淮安的陈醋实行100%的关税”,另一边跑到对方的评论区留下改编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四比零”。



场下,是超越输赢的价值共生。江苏只有13个地级市,说友谊第十四,意思就是友谊在排名面前不值一提。以足球为媒介,又引发了各市“以球会友式的团建”。各地景区对对方球迷、游客,门票该免则免,优惠旅游套餐该送就送。



这正是“苏超”的精髓:摒弃零和博弈,将地域竞争升维至文化共生。



教育打破“内卷”的密钥,也在于重构竞合的哲学。顾明远先生曾说:将竞争异化为恶性搏杀,是对教育的极大误解。学习不能讲竞争,成绩本无排他性,唯互助共学才能培植成长土壤。要引导学生从“胜过别人”走向“胜过自己”,在知识、技能、协作等多维度追求卓越,激发对知识的热爱、对能力的渴求、对创造价值的内驱。



不只是学生评价,从教师评价、学校文化,再到学校与学校之间,都需要从博弈走向共生:将目标锚定于与同伴共攀高峰、共解难题;鼓励自我超越、认可协作价值、赞赏创新突破。



如此,便能从“内卷的漩涡”跃迁为“向上的螺旋”,孕育出以合作为基、创新为魂、共生为向的教育新生态。


打开校门,教育也需要“破圈生长”



“苏超”以“体育+文化+城市+消费”的模式,串联文旅产业链,餐饮、交通、景区等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调研显示,在关注“苏超”的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



这正是跨界融合释放出的“破圈红利”:当资源跨界融合、要素多维协作,小切口便能撬动大格局,激活其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乘数效应。



教育也是如此,若固守封闭办学,学科割裂于社会,知识悬浮于生活,终将困于内卷的泥潭。唯有打开校门,让教育“破圈生长”,方能回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空间破圈:打破校园围墙,让企业、博物馆、科研机构等成为学习场景,升级教育资源观,释放潜能;



知识破圈:以真实问题为锚点,以跨学科、社会化学习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破圈: “教育+技术” 融合,推动学习场景变革,赋能学习新形态。



这种破圈思维,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未来的应答,是教育理念、育人模式、资源体系的全面革新,实现更全面、更开放、更具创新性的育人目标。



学校蓬勃,是森林生态下的群峰竞秀



苏超爆火,政府的角色也体得淋漓尽致——政策层面,江苏省将“城市足球联赛”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基建层面,江苏每万人拥有1.36个足球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突破97%,13市均建有奥体中心。



而且,政务媒体也下场玩梗,“南京发布”推出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人人都想当南哥》等文章,一经发布便成为“爆款”。这些充满创意的玩梗,以体育为纽带,搭建起全民参与的公共话语空间,让“苏超”成功破圈,走进大众视野。



通过基础设施投入与规则制定创造基础条件,同时克制行政干预、释放民间创新空间,这体现了区域治理的转型:用“服务”而非“管理”的思维激活本土资源,成为价值引领者、需求响应者、平台搭建者、协同服务者、资源整合者、生态构建者。



学校的蓬勃,也不是一座孤岛的突围,而是搭台赋能区域生态滋养下的群峰竞秀——



搭“资源整合之台”, 打破校际壁垒,促进课程、师资、设施、社会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高效流通,构建区域教育“资源池”;



搭“协同创新之台”,建立校际联盟、教研共同体、产学研平台,鼓励学校在良性竞合中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赋“政策机制之能”,制定鼓励创新、包容多元的评价体系,为学校松绑减负;



赋“数字技术之能”,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优质数字资源,赋能个性化教学与管理。



让教育回归森林的智慧,构建如森林般包容差异、支持共生、激励自由生长的体系,学校才能在多元共荣中迸发蓬勃生机。



实现高水平涌现,优质均衡是基础



苏超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江苏经济上强者林立的均衡发展格局。



江苏是全国唯一的“13市全进GDP百强”省份,地级市间经济落差较小,并驾齐驱的程度是全国最高的。13个地级市均无需依赖省会资源,形成“谁也不服谁”的多中心良性竞争。



而且,江苏省内高铁四通八达,13座城市的直线距离全在300公里以内,高铁两小时达,交通基础也支撑了高频的赛事。



反观教育,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导致教育内卷的原因。所以,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基础工程。



《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学校优秀领导人员和骨干教师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



近年来,从划片招生、摇号入学、公民同招,到集团化办学纵深推进的政策,在教育均衡上开始“动真格”, 核心直指“三源”均衡——



生源均衡,是打破择校“围城”,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



财源均衡,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城乡教育经费统筹调配, 保障公平投入;



师源均衡,以骨干教师跨校轮岗、校长区域统筹调,激活师资的流动能量。



优质均衡下的教育高质量,绝非千校一面,而是让每所学校基于自身基础,培育独特优势,在差异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所有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等方面都得到较高水平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