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的家常课评价标准是什么?

(2025-07-09 16:47: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好的家常课评价标准是什么?

很多老师质疑现在的公开课是“反复上”“上反复”,还有很多名师指导,这样打磨出来的优质课,家常课难以模仿。那么,从“以学为中心”的角度评课,一节好的家常课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

——南京晓庄实验学校王老师


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


四川省珙县巡场镇第一小学校 陈俊龙



现在的公开课,很多都是公开的“表演课”,就是确定上课人选和上课内容后,根据公开课的不同级别,由学校、区域组织名师,或者想方设法请市里、省里乃至“不远万里”的专家进行指导,反复打磨,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力求呈现一堂完美的公开课。笔者身边就有两位教师,在准备市级赛课时,一节课分别上了八遍、十遍,身心疲惫,直呼再也不上了。之前也曾见到专家从东部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西部小城指导参赛教师“临阵磨枪”。究其原因,其实大家都懂,主要为一战成名,成就名师、名校,至少也是职称评审的资本。

 

当然,我们不能用这样打磨出来的课的标准去衡量家常课,因为打磨出来的课就算真的优秀,也只能是为常态课提供借鉴、指明方向。那么用什么标准去评价一节家常课呢?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新闻写作的文章,将新闻的六要素简单易懂地概括为“5W1H”,即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分别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家常课的评价来说,若能回答好后面三个问题,即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至少可认定为一节合格的常态课了。

 

“是什么”指的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每一堂课根据授课内容和课程标准,都应有明晰的目标。因此,对一节常态课的评价,首先要看其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只有确定好目标,才能更好地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教学活动,正如只有找准靶子,才可能射击成功一样。这既要求教师熟悉上课内容,也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怎么样”主要指向怎么实现确定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做好包括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完整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主要是反思为什么达成或没有达成既定目标,从而分析课堂得失的原因,以便客观地对课堂进行评价。比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否实现深度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

 

其实,如果当一辈子教师,不同地区教师的工作量可能不一样,但如果按一个星期上15节课、一年上课40周、一生从教38年来计算,一辈子也就22800节课,如果每年承担10节公开课,一辈子也就380节,这对一般教师而言已经算很多的了。这样计算是想说明,教师上得更多的是家常课。有很多专家说:教师的天职在于把课上好。至于怎样才能上好家常课,除了重点解决好上面三个问题,也要顾及其他三个“W”:When、Where、Who分别所指向的时间、地点、人物,在教学中就分别需要考虑教育时机、教学环境、学情等。此外,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教学基本功甚至仪容仪表都是家常课的评价标准。总之,家常课的评价标准其实只有一条:以学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




家常课要体现“三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陈升阳


和浙江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志明认识已经20多年了,他提出的“生态·生·生长”教育理念一直影响着我。我认为,家常课应该是生态的、生本的、生长的。

 

家常课,应该是“生态”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健康的课堂。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的视力问题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八部门还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因此,单从保护学生视力角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少一些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多一些“原生态”的粉笔板书,让学生感受板书中的汉字之美、结构之美、艺术之美。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激发学生和课本的亲密接触,投入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投入师生的有效互动。

 

生态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希娅曾提出,优化学习生态是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家常课上,应该有欢笑,有分歧,有灵感的迸发,有合作的欢愉。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的乐园,而不是个别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勇敢举手、逻辑表达的习惯。同时,教师自身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倾听他们的疑惑、思考和发现,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家常课,应该是“生本”的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很多公开课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不甚了解,预设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拔高的,呈现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多是蜻蜓点水式。因此,家常课要接地气。教师要以真实的学情为起点,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精准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存在差异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生本课堂是顺学而导的课堂。公开课往往都经历了多次磨课,磨课次数越多,其教学设计的结构化特征越明显。即便是看似灵动的教学设计,也很难跳出预设的框架。偶尔也有课堂的生成,但绝大多数上课教师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回到原先的教学流程中来。家常课上,教师可以放下所有包袱,褪去表演痕迹,真正遵循“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归学生所有”的生本路径,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实发生。在家常课上,教师还要预设各种支架,助力学生习得学科重点知识和关键能力,形成素养。

 

家常课,应该是“生长”的课堂

 

生长课堂是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什么?生长的应该是素养。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把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熟稔于心、落实于行,践行“启发学生学,组织学生学,教会学生学”的三学方略和“让学—研学—补学”的操作模式,关注课堂前后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程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践行跨学科学习的思维和方式,以延展课堂教学的宽度、深度和高度,让学生在课堂中播下素养的种子,积淀自我生长的能量。

 

生长课堂是以生活为外延的课堂。家常课上,教师可以多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让寓教于乐成为课堂的常态。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尾拓展一些生活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迁移到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在走出教室之后依然能够踏步前行,逐梦未来。




好的家常课应以学丈量、引弓破的



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高级中学 任春刚



优质公开课是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家常课实难做到:一是时间上不允许,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教师不可能对每节课进行反复打磨;二是精力上不允许,一个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磨合过多的“优质课”。实际上,上好家常课才是教师日常的一日三餐,味淡而果腹,缺之则饥肠辘辘。



图片


那么,从“以学为中心”的角度看,一节好的家常课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好的家常课要编排好整课乐章的“前奏”。教师可在授课前一天给学生布置设计好的简要预习案,内容包括已学的旧知识(为的是与本课知识衔接)、本课的基础知识等,内容不宜过多,目的是让学生有效预习。新授前可进行2~3分钟的检测,通过学生互评等形式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并自然过渡到新授课内容。

 

好的家常课要有切合的教学“靶心”。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作为评价的具体内容。目标与评价对接,过程与训练融合。做到教学评高度一致。通过目标评价检验教学实效,达标率较高自然可被视为一节好的家常课。评价任务不必太多,可设计一个完整的评价量表,在本节课结束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勾选达到程度和改进方向,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好的家常课要让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弓手”。教师的设计一定是对所有学生了如指掌,高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情,把教学重点分解成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或者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把握学生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所学知识,完成新知传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弓手”。



好的家常课要有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羽箭”。“靶心”明确,“弓手”已定,接下来就要看射向靶子的“羽箭”了。教师应按照学生思维特点,通过连贯的设问来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程。过程要简单明了,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串起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当然,对于难度过大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以化繁为简,以主导者的角色进行合理解惑,助力学生消化知识。如此,学生的“羽箭”才能更锋利,直中“靶心”。



好的家常课要成为人人饱腹的“主菜”。学生需在这节课中学到学科知识,且学得有滋有味。学生能跟随教师的节奏不断思考,深切体会到掌握知识的快乐。同时,大多数学生能融入课堂活动,参与热情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引弓破的。特别是用心听讲的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深入,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并在思索中有所领悟,形成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好的家常课练习题应是考评的“尺子”。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和针对性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长进。成绩好的学生通过拓展训练,摘到“大个的熟苹果”;中等生通过练习,尝到“普通的熟苹果”;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尝到一颗“小巧但味甘的苹果”。当然,这些训练题是有梯度的,涵盖基础等级、巩固提升、链接高考等不同层次。如此一来,每个学生在这节课里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好的家常课应成为学科素养的“催化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切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任务,不断加强思维训练。同时从学科素养出发,结合生活情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好的家常课还应是充满烟火气的“成长课”。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每束思维的火花都被珍视,每次微小的进步都被看见——这就是家常课的终极目标: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在日复一日的课堂中,种下成长的种子,静待花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