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申数智时代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2025-07-07 09:29:55)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谈
重申数智时代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李 森 


数智技术的时代变革引发课堂教学的深度转型,但与此同时,技术中心主义带来的技术过度使用也会遮蔽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导致数智时代的课堂教学出现泯灭主体地位、忽视责任意识、割裂情感交往、淡化生命价值等现实隐忧。人文性即以人为目标和宗旨,其本质是关注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完善人。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指向和根本目的,人文性则是数智时代课堂教学的灵魂所系与价值基石。当前,为了避免陷入过度依赖技术的泥沼,导致价值迷失,我们必须捍卫数智时代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数智时代课堂教学承载的人文价值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凸显主体价值。数智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塑造了理想幻象,改变了主体的在场方式,疏离了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造成主体的失真与迷惘。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在于关注人的成长和注重人的发展,想要在数智这座“图书馆”中找到主体的位置,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将人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只有注重主体的情感体验和个性需求,才能够激发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得无限可能。其次,要在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的动态生成中,实现“本我”的规训、“自我”的复归和“超我”的达成。最后,要在主体之间的不断交互中凸显主体的本真价值,促使主体正视情感诉求,获得自我感知,实现人的真实发展,由此形成时代的主体、实践的主体、理性的主体、文化的主体和自由的主体。



二是规范责任伦理。由于数智技术分担了教学主体的部分职责,使得课堂教学过分依赖工具理性,进而衍生出“去责任化”和“去伦理性”的风险,产生对责任伦理的隐忧。因此,在“唯我”和“排他”伦理困境的旋涡中,亟须明确人机协同状态下的责任边界,必须注入人文关怀和人本属性,进而催生出自觉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成人成己”的责任伦理观,加强人的道德归属与主体确认,从而在人文引领的张力平衡中,到达至善的理想状态。其次,要通过德性内化和伦理驱动,强化教师教学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实践,进而构建具有责任韧性的数智课堂教学,促使责任主体对责任边界具有清晰的认识,切实保障教学有效性和伦理性的统一。



三是联通社会情感。数智技术构造的虚拟时空潜藏着情感异化的风险,使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面临虚拟化、符号化、孤立化、消极化等危机和挑战,这些结构性困境也致使师生产生情感匮乏、情感偏误、情感落差和情感压力。想要处理好打破时空界限的“远在天边”与注重情感交互的“近在眼前”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通过关注人本身的社会交往和情感交互,促使人们在积极地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持续对话中实现自我认知并完善自己。首先,要通过营造紧密的教学关系、积极的社会情感和稳定的心理氛围,深化人文关怀,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人文诉求,促成深度的情感交融,这是学生批判性地认识世界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感基石。其次,要通过人文引领加强情感联结,使教学主体拥有具身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意识到情感价值的不可替代性,由此不断建立情感联通并促进社会和谐。



四是追寻生命意义。数智技术的肆意介入悄然侵蚀着生活的空间,裹挟了生命的时间,从而导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生命认知的消融以及对生命体悟的弱化,诱发生命离场的存在性危机。生命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终极指向。因此,我们要跟随人文精神的引领,穿越技术丛林,主动追寻生命的意义,重拾生命的本真价值,重塑对生命永恒的尊重与敬畏。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并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破除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和工具理性的偏颇。其次,要将师生主体从数智技术的权利压制和物化风险中解放出来,挣脱角色固化和认知偏见,进而重新审视精神的意义和生命的本真。最后,想要突破狭隘的思想荆棘,唯有坚守生命的主体意识,才能彻底唤醒生命自觉、切实实现生命价值、持续彰显生命活力、不断提升生命质量,进而使课堂教学回归育人本质。



数智时代的课堂教学如果想要突破数字依赖和技术崇拜的桎梏,就需要通过人文引领,生成具有时空广度、知识厚度、思想高度、赋权适度、情感温度的韧性课堂,引导课堂教学朝着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因此,数智时代的课堂教学既应避免陷入“数字洞穴”,又要防止“人文独奏”,从而形成技术与人文的辩证认识,坚守术与道的平衡。直面数智时代,我们期待由技术与人文共同奏响课堂教学的优美乐章,进而构建充满理性与诗意的课堂教学世界。





(本文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